呼吸内科_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呼吸内科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科室简介

    2006年3月呼吸内科迁至医技楼7楼,建立了10张床位的RICU层流病房,对ICU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普通病房设床位42张。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专业梯队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发展成为由20名医师、36名护士和3名技师组成的大型专业科室。其中教授10名(含5名返聘),副教授6名,主治医师5名,主管技师2名,主管护师11名,博士7名,硕士6名。2人先后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研修。专业领域包括呼吸危重证救治中心、经纤支镜诊疗、睡眠呼吸障碍监测与治疗、导管介入治疗、大型肺功能检测与血气电解质分析等。近几年来,随着RICU的成立,呼吸危重病救治水平明显提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在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充分显示了医大二院呼吸专业的技术优势,为全省抗击非典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呼吸内科为促进专业分支向纵深发展,分别成立了侧重于呼吸危重症、肺间质疾病、哮喘、纤支镜诊疗、介入治疗小组,并与临床科研和研究生教育相联系。十几年来,为全国各地输送研究生近30名。1人在国外发展,多人在国家级医院从业,多人已成为省级医院专业骨干。专业梯队建设,临床科研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肺栓塞发病机制与临床诊疗系列研究

    我科自九十年代探讨肺栓塞临床诊疗方法,取得了较丰富的经验。提高我省业内医师对肺栓塞的诊疗水平做出了贡献。2001年加入北京朝阳医院牵头的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国人肺血栓栓塞标准化诊疗方案研究》,现已结题。已经完成部分肺血栓栓塞发病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肺部感染性疾病病原学系列研究

    近十年来,先后完成COPD患者细菌、病毒、真菌、厌氧菌、衣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均属国内领先地位。在国内首次报道医院内嗜肺军团菌爆发流行。系统研究并在国内外首先提出了RICU患者通气机相关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及其来源的理论及(VALAI)的概念,并探讨了相应防治措施。已发表相关论著5篇,省部级科研成果2项。

    (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慢性阻塞性肺病凝血与纤溶机制异常的作用发表论文4篇,获省厅级科研成果奖2项。

    (四)肺间质纤维化发病机制系列研究

    先后从临床、动物实验模型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肺间质纤维化病理学、肺泡灌洗液与血浆炎症介质变化、纤溶机制与肺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关系,已发表论文5篇。

    (五)急性肺损伤发病机理研究

    通过对不同诱因(肺内与肺外性)所致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探讨不同肺损伤肺与全身炎症反应差异与机制,糖皮质激素水平及对激素反应的差异,为临床ARDS激素治疗指证寻求依据。

    (六) 不同通气模式对慢性阴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早期撤机的影响

    在近十年临床研究基础上,探讨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基础上不同通气模式对提前撤机的优势,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COPD抢救成功率。

    特色:

    (一) 呼吸危重症医学

    通过开展纤支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技术,明显提高了呼吸衰竭,特别是COPD患者呼吸衰竭的抢救成功率。

    (二) 开展组织胺吸入支气管激发实验用于诊断支气管哮喘及相关疾病鉴别诊断。明显提高了喘息性疾病确诊率。

    (三) 开展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序贯治疗中晚期肺癌。同时拓展支气管动脉栓塞救治大咯血的治疗范围。

    (四) 深化正压支持通气治疗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引入压力滴定技术提高CPAP治疗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的疗效。

    (五) 配合肺栓塞十五攻关课题,建立肺栓塞诊疗绿色通道,提高肺栓塞正确诊治水平。

    (六) 成立河北省健康呼吸中心。

    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患者对哮喘、COPD、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等疾病的认识水平,规范了诊疗措施,提高治疗水平。

    (七) 在省内率先开展肺泡灌洗、TBLB等技术并成功完成2例肺泡蛋白沉着症的治疗性灌洗。肺间质纤维化诊断率高。

    (八) 在呼吸疑难疾病诊断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如GOOD-PASTER综合症、胸膜间皮瘤、特发性含铁血黄素沉着症、WEGNER肉芽肿等。

主治
胆咳 风热犯肺 新生儿肺不张 支气管发育不全 脑型肺吸虫病 急性纵隔炎 肺炎 高原适应不全症 支气管炎 肺癌 
医生列表
关继涛 袁雅冬 张聪敏 刘树卿 左竹林 马俊义 王保法 阎锡新 曹书颖 肖兰英 石玉珍 孟爱宏 郭丽萍 杨红申 张彦萍 段争 郝树亭 吴雅丽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