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科_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耳鼻咽喉科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科室简介

一.总体介绍: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科建科己有90多年历史,早在1960年就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彭勇炎教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为中南地区首位耳鼻咽喉科博士生导师,同年本学科成为全国第一批临床博士学位授予点,2000年被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被评为湖南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本学科自上世纪20年代独立成科,在林筱舟、彭勇炎等老一辈专家的带领下,在临床、教学及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50年代在我国最早报道鼻硬结病,并自制手术器械在国内最早开展了耳显微外科手术如镫骨手术,在国内引起很大的反响;70年代,肖健云教授与我国鼻咽癌研究领域的专家姚开泰院士共同主持了湖南省鼻咽癌多学科综合考察研究,发现了湖南省鼻咽癌的两个少数民族高发区(湘南、湘西);80年代肖健云、赵素萍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血卟啉激光增敏治疗鼻咽癌的研究,有关研究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90年代初田勇泉教授在国内首先开展了“经腭正中径路切除枢椎脊索瘤”手术,积极推动与神经外科合作开展颅颌联合手术,并创办了跨学科的《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1998年冯永教授作为临床负责人与中国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夏家辉院士合作,在国际上率先克隆了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GJB3,实现了我国克隆遗传性疾病基因零的突破;近年来,内镜颅底外科领域的系列临床研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开展了多种复杂的颅底手术,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的患者慕名前来就诊。

  本科室学术梯队结构合理,技术力量雄厚,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6人,主治医生6名,高级实验师1名,具有博士学位14人,博士生导师5人。现有固定床位60张,年均门诊量6万人次,年均手术量3000台次,拥有国内一流、配置齐全的先进医疗设备,总价值达一千多万元,已成为国内知名的大型医疗单位。

二:临床医疗介绍

  科室目前形成了头颈肿瘤外科、耳科、鼻科三个临床学科专业组。

(一) 头颈肿瘤外科

  头颈部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一直是本科室重点的研究方向,经过多年的系统建设,已经逐步形成自身特色,治疗领域不断拓展,诊断技术和治疗水平不断提高。规范了头颈常见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体系,构建了头颈肿瘤信息化数据库,并逐步完善了肿瘤患者的随访制度。本科室在各种喉癌和下咽癌的功能保全性手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自行设计的甲状软骨膜修复垂直大半喉术式己开展20年,拔管率达98%以上。开展了空肠下咽吻合和胃上提下咽吻合治疗下咽癌、超高位咽侧间隙肿瘤切除和颞下窝肿瘤切除、巨大颈动脉体瘤、颈静脉体瘤切除等高难度手术。购进了先进的ZEISS显微镜、YAG激光机及湖南省唯一的CO2激光治疗机,开展了喉部病变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在手术显微镜下应用CO2激光治疗早期喉癌更好的保留了喉功能,提高了疗效。应用CO2激光治疗喉乳头状瘤、喉狭窄及声带麻痹等,亦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疗效。

服务范围:

  检查:纤维喉镜,电子喉镜,支气管镜,食道镜等。

  治疗:头颈部良恶性肿瘤切除,包括甲状腺良恶性肿瘤、喉癌、下咽癌、鼻咽癌、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扁桃体良恶性肿瘤颈段食管癌、颈段气管肿瘤、腮腺颔下腺肿瘤、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体瘤等;喉部显微功能性手术,包括声带小节、息肉,乳头状瘤等;早期声带癌的CO2激光治疗;嗓音康复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诊治;气管、食管异物取出术;喉气管异物、喉气管狭窄成形术等。

专科门诊时间:肿瘤专科联合门诊(每周一、四下午)

(二) 耳科

  在以往传统耳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近年来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强化了耳显微外科和耳神经外科技术力量,不断拓展了其临床服务范围。2002年完成湖南省首例人工耳蜗植入术,成立了人工耳蜗植入中心,并建立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听力康复体制。目前已成功地为70余例(居全省首位)重度极重度聋患者植入了人工耳蜗,听力恢复的成功率达100%。在先天性外、中耳畸形的治疗方面,近年来开展了应用聚乙稀高分子材料进行耳廓再造成形,解除患者耳廓畸形与耳聋的严重生理缺陷。此外还开展了颞骨次全切除术、侧颅底手术、颈静脉球体瘤切除术、面神经减压及面神经移植等较高难度手术。

服务范围:

  检查:开展了纯音测听、声阻抗、前庭功能检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耳声发射、自由声场、语言听力检查、听力言语评估、耳鸣检查、助听器选配、人工耳蜗术后开机调试等。

  治疗:各种类型的中耳炎手术、耳硬化症手术、听骨链重建手术、外耳及中耳良性及恶性肿瘤手术、侧颅底肿瘤手术、面神经减压术、外耳道重建术、耳廓畸形整形手术、眩晕诊断和治疗、电子耳蜗植入手术及术后康复治疗、耳鸣治疗及助听器选配等。

  专科门诊时间:中耳炎专科门诊(每周二及周五下午)及眩晕专科门诊(每周五下午)

(三)鼻科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鼻内镜技术被引入我科, 90年代开始应用于鼻息肉和鼻窦炎的治疗。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鼻科学成为本科室发展最快的研究方向。内镜微创外科技术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手术难度和疗效得到了不断提高,手术范围逐渐扩大到鼻颅底、鼻眼及颅颈交界相关区域,甚至向颅内发展。近年来本科室开展了内镜下蝶鞍、岩斜及颅颈交界等高危区域肿瘤(如垂体瘤、脊索瘤、颅咽管瘤及骨源性肿瘤等)切除手术,手术疗效和安全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为目前国内能开展此类手术的少数几家医院之一; 2006年完成国内首例经鼻内镜斜坡后颅内肿瘤切除的标志性手术,将内镜的手术范围首次延伸至颅内肿瘤切除,在国内专业领域引起较大反响,并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自行设计出多种经鼻内镜颅底手术入路治疗鼻侧颅底交通性肿瘤,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近年来开展了变应原检测和免疫治疗,并获得了比较好的疗效。本科室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全国性鼻颅底微创外科学新技术学习班,学员遍及全国各地,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服务范围:

  检查:鼻内窥镜检查、纤维鼻咽镜检查、变应性鼻炎过敏原检测、鼻阻力及鼻声反射检查等。

  治疗: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前颅底肿瘤(如嗅神经母细胞瘤、脑膜瘤等)手术、中线颅底肿瘤的内镜微创手术(如鼻咽纤维血管瘤、垂体瘤、颅咽管瘤、脊索瘤、岩尖胆脂瘤、骨源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等)、视神经减压、鼻及鼻窦良恶性肿瘤手术、颅底缺损修复、颅颈交界性肿瘤切除、鼻咽癌残灶及复发灶手术、过敏性鼻炎脱敏治疗等。

专科门诊时间:鼻炎专科门诊(周一、三下午)

三、教学方面

  我科一直担任临床医疗系、口腔系、麻醉系、卫生系本科、七年制英文班、硕土生、博士生、国内访问学者等多层次教学任务。我科从1964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是临床教研室中少数最早被批准招收研究生的教研室之一,从1983年起面向全国招收进修生,每年招收10-14人,从1984年起开始招收博土研究生,并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博土点。从1993年起面向全国接受国内访问学者,己有多名国内访问学者学成后回原单位工作。2000年被批准为博土后流动站。2006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获得教学成果奖3项,担任卫生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统编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五、六、七版主编。目前科室有博土生导师5人。至目前为止已培养硕士生52人,博士生36人,在读硕士生16人,在读博土生14人。有2篇博士论文获得省优秀论文奖,其中一篇推荐为全国优秀博土论文评选。我科所培养的研究生分布在全国各地,都已成为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其中担任博士导师7人,担任科主任12人,担任院级领导4人,其中不少人担任了各级学会职务。先后有18人在国外进修学习。

四、科研方面

(一) 研究方向

  随着专业的不断发展,本学科目前己形成了三个稳定的主攻方向,即:

1、以鼻咽癌为主的头颈肿瘤研究

  自50年代起对以鼻咽癌为主的头颈肿瘤进行了一系列研究,70年代开展了湖南省肿瘤死亡回顾调查,发现了湖南省两个鼻咽癌高发地区及高发民族。80年代参与了全省鼻咽癌病因多学科综合考察,进一步了解我省鼻咽癌高发区发病的相关因素。80年代中期又开展了光辐射治疗鼻咽癌研究。 90年代从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对鼻咽癌的病因、早期诊断及治疗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21世纪又从基因水平对鼻咽癌的治疗进行研究。有关研究先后获得了CMB 课题资助4项,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资助2项, “863”、“973” 课题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资助8项,此外还获得教育部、卫生部、省科委、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卫生厅等课题资助22项。获得省部级成果奖8项,在各级杂志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国外杂志发表10余篇。

2、以耳聋防治为主的耳科学研究

  进行了遗传性耳聋基因、听觉生理、分泌性中耳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形成了以耳聋分子遗传学为研究重点,针对耳聋的发病机制、耳聋的基因定位、克隆基因诊断技术、神经性耳聋发病机制和听力言语康复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近年来在省内率先开展了人工电子耳蜗的临床及有关的基础研究。先后获得1项863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国家十五攻关子课题1项,参与“973”课题2项,参与863项目2项,获得省厅级课题资助4项。

3、以变应性鼻炎、鼻窦炎为主的鼻科学研究

  对变应性鼻炎、鼻窦炎与神经肽,变应性鼻炎、鼻窦炎与神经生长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对鼻粘膜病变的病程和恢复过程及鼻息肉的发病机制进行了研究。先后获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项,省卫生厅基金资助1项,参与“973”课题1项,参与863项目2项。

  (二) 获得的课题: CMB课题资助4项, 经费17万美元;承担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2项;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子课题2项;参与“973”和“863”项目5项; 部省级课题资助32项;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资助项目2项。

(三) 获奖成果

  教育部长江学者成果奖一等奖1项(协作)

  部省级成果奖12项(其中二等奖8项,三等奖4项)

  校级成果奖3项

(四) 发表论文、著书、教材、杂志

  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期刊收录30余篇,其它国际期刊及统计源期刊180余篇

  主编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耳鼻咽喉科学》(五年制教材) 第五、六版

  主编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配套教材《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学习题集》

  参编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2本《耳鼻咽喉科学》(五年制和七年制教材)

  主编《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该杂志1998年被列入国家科技重点期刊,并进入统计源期刊,被英国科技文摘(SA)收录。

主治
面肌痉挛 遗传性耳瘘 常年性鼻炎 白喉 过敏性鼻炎 咽畸胎瘤 小儿急性喉炎 慢性扁桃体炎 小耳畸形 颌骨骨髓炎 
医生列表
贺楚峰 陆小静 吴平 柒琳 徐婷 孙金杰 张帅 余长云 谢从良 谭平清 毛坤华 蒋璐 章华 张欣 郭莹 皮雷鸣 唐瑶云 张俊毅 蒋卫红 王鸿涵 方俭生 梅凌云 冯永 谢志海 黄东海 赵素萍 肖健云 田湘娥 李远斌 王行炜 田勇泉 刘季威 邱元正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