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_中南大学附属湘雅二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中南大学附属湘雅二医院
科室简介

  本学科的创始人王肇勋教授于1946年从美国带回国第一台心电图机, 从而开创了国内最早的心血管内科专业学科。在王肇勋教授的精心培养下,相继成长了一大批在国内非常有影响的心血管内科专家。本学科于1978年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并于同年开始招收搏士研究生。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现已成为国内一流的心血管病学科,建立了湖南省介入治疗培训基地。同时本学科也是湖南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和心血管研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的主要成员,2002年被评为湖南省重点学科,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及防治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南大学湘雅校区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研究室(原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研究室)同时附属于湖南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和附二院心血管内科,也是心血管研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人员为中南大学附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该研究室的前身即是原湖南医学院附二院心血管研究室(1979年成立)心血管内科研究室当前的重要研究方向是血脂与动脉粥样梗化。早在20世纪80年代,该研究室就组织进行了有关血脂与冠心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但是,对临床血脂进行较为广泛深入地研究是始于1993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临床血脂研究在国内已引起高度重视。在著名心血管病专家陶寿淇教授(已故)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由当时在任的研究室主任王钟林教授主持,于1993年9 月在湖南张家界召开了全国首次临床血脂与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这次全国血脂会议对推动国内的血脂研究和临床应用起了很大的作用。随后由王钟林教授倡导,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牵头的中国临床血脂研究协作组于1994年10月在北京成立,该研究室是协作组的主要成员之一。1996年卫生部将有关临床血脂研究内容列入"九五"攻关项目,并批准了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陆宗良教授为专题负责人的"血脂康调整血脂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研究"为重点攻关科研课题,该室也是此课题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该研究室在推动临床血脂知识在国内的普及做了大量的工作。从1995年起,该研究室的王钟林教授和现任主任赵水平教授在国内大多数主要城市进行过多次有关临床血脂的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并在国内部分城市参与临床血脂培训班的主要授课。经卫生部批准,从1997年起该研究室每年主办一次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临床血脂学"讲习班。国内第一部有关临床血脂与相关疾病的专著"临床血脂学"于1997年正式出版,其主要编写者为该研究室的工作人员。为了使临床血脂知识能更好地普及到各级医生,该研究室最近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专业性的血脂网站(www.chinalipid.com)。该网站的内容非常丰富,设有14个栏目,既有血脂基础知识,又有临床血脂的最新进展,还有关于血脂的问题解答和病友之家,同时还提供大量可供下载的血脂资料和教学幻灯片。

  从1993年起,心血管内科研究室共获得各类与血脂相关的科研课题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教委1项,卫生部3项,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1项。主要研究课题有:载脂蛋白E基因系列研究(发表相关论文13篇);脂蛋白(a)对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的作用(发表相关论文5篇);3血脂与血管内皮功能测定及其临床意义(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4篇);小儿肥胖与血脂、载脂蛋白异常(发表研究论文6篇);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PPAR与脂肪细胞脂蛋白代谢的影响;餐后高脂血症与内皮功能(发表研究论文2篇)等。已获与临床血脂相关的科研成果3项,其中"临床血脂学"获卫生部科研成果二等奖。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氧化脂蛋白(a)对血小板与内皮细胞的作用及影响机理"(9670318)中,观察到ox-Lp(a)具有促进内皮细胞表面P-选择素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链表达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并且发现在四种脂蛋白中ox-Lp(a) 促使P-选择素及PDGF-B表达的作用最强。 Northern杂交提示ox-Lp(a) 的作用与其致细胞P-选择素及PDGF-B mRNA表达增强有关。Ox-Lp(a) 与血小板作用后,ox-Lp(a) 呈剂量依赖性增加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的表达。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病人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浓度明显增高。所有结果显示ox-Lp(a) 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能与其诱导内皮细胞及血小板表达P-选择素及PDGF-B增强有关。与该课题的5篇论文已发表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Clin Chim Acta、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等杂志上。

  载脂蛋白E与脂质代谢及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系列研究始于1993年,先后在国际性权威杂志<<美国医学杂志中文版>>发表具有创新性的文章五篇,并于1994年首次在国内建立ApoE基因型测定的方法并报道中国大陆人群的apoE基因多态性频率的资料。随后对apoE基因型与血脂代谢、冠心病及脑血管病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获得卫生部、国家教委及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INCLEN)的基金资助。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湖南医科大学学报>>、<<湖南医学>>、<<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杂志>>及<>等杂志上。该系列研究共发表论文20余篇。该项目获1999年度湖南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

  去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脂肪细胞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PPAR)调节脂蛋白代谢(39970296)"正按计划进行,并初步观察人周围血单核细胞可表达PPARγ基因,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时周围血单核细胞PPARγ表达明显下调,而且PPARγ表达与血浆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水平呈负相关。

  该研究室现任主任赵水平教授于1992年在荷兰莱顿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 1992年12月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1996年被聘任为内科学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湖南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研究室主任, 湖南医科大学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1989年4月通过国家英语统考由国家教委选派到荷兰莱顿大学医学院心脏科进修学习。在获得荷兰的国家科学研究基金后,攻读博士学位。于1992年2月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继续做了一年博士后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血脂与冠心病。在荷兰留学的四年时间内,共完成研究论文17篇,均已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上,并出版一本有关血脂研究的专著。先后6次参加了在美国、法国和荷兰等国家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并在会上宣读论文。

  1993年4月回国,继续进行有关血脂与冠心病的研究。已获部级以上的科研基金7项,共计科研经费40余万(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教委科研基金1项,卫生部科研基金3项,国外INCLEN基金1项)。参编专著4部,主编了"新编内科急症手册"、"临床血脂学" 和"心脏内科研修精要"分别于1990年、1997年和2000年出版。现带有硕士研究生12名,博士研究生8名。回国后于1996年参加了亚太地区血管疾病预防学术会议。每年被邀请进行有关血脂与冠心病以及心血管疾病新进展的学术会议...

  我院心内科系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之一,是卫生厅直属的湖南省心脏介入治疗培训中心。心导管室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扑、房速和特发性室速等多种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冠心病介入诊疗术,房缺、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狭窄、肺动静脉瘘等先心病,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等疾病的介入诊治手术,系全国业务面最全面的导管室之一。

主治
冠心病 高血压性心肌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 冠状动脉瘤 高血压 心律失常 心肌病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心绞痛 心肌缺血 
医生列表
黄贤圣 刘洋 叶慧俊 李江 刘玲 王俊 刘振江 吴智鸿 谭明月 王肇勋 胡信群 周滔 沈向前 文丹 周胜华 李向平 赵延恕 彭道全 李乔华 谭茗月 王钟林 姜德谦 祁述善 李毅夫 罗小岚 段书 刘启明 陈干仁 方臻飞 许丹焰 李旭平 许竹梅 刘颖望 黄全跃 赵水平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