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_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
消化内科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
科室简介

    (一) 基本情况

    1、发展概况

    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内科消化学组始建于50年代。在国内著名胃肠内镜专家周殿元教授的大力倡导和带领下,1955年引进了硬式胃镜,1957年开展了软式胃镜,1973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纤维结肠镜检查。在70年代初成立了消化专科的同时,成立了生化实验室,1979年组建全军消化医学专科中心后,先后建立了微生态实验室及病理检验室,开展了厌氧菌培养和肠道菌群分析,胃肠内镜活验标本及动物实验病理学诊断,同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90年初增建了相对独立的细胞培养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胃肠激素室,使消化内科实验室成为初具规模、在国内消化界有较大影响力的临床实验室。 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90年成为全军临床药理基地临床专业科室之一。1992年批准招收国内访问学者,1995年中心升格为全军消化内科研究所,同年批准招收项目博士后。1996年批准为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专科。 1997年被批准为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专业科室。2000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重点专科。2001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重点学科。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医学重点专科。作为学校和医院的“重中之重”发展学科,目前投资8000万元兴建的“院中院”消化大楼已经落成并投入使用。在以现任科室主任姜泊教授为首的科室领导带领下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已经成为集国家重点学科、全军“重中之重”消化病研究所(转制前)、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学科、广东省医学重点学科、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专业科室于一身,已成为广东省乃至国内消化界的优势学科和医、教、研基地。

    九五以来,科室承担国家863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9项,国家骨干教师基金课题1项,军队科学基金课题1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4项,院校重点课题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及医疗成果二等奖11项。

    2、现有设置

    消化内科由临床部(包括一病区、二病区)、内镜中心、B超诊疗室、实验中心、《现代内镜介入及诊疗》编辑部、资料室等组成。有正副教授16名,主系列人员26名,博士学位以上者22人;病房设100张床位;内镜诊疗中心有1700M2,10个检查室,有专用X光机1部、电子内镜主机10台,各种电子内镜30条,可同时进行电子放大胃镜和结肠镜、双囊电子小肠镜、胆胰内镜、超声内镜等检查与治疗;迄今已完成各种诊疗操作达150000例次,现在每年各种内镜诊治已超过10000例次,各种诊疗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尤其在结肠镜、双囊电子小肠镜、小儿肠镜检查、早期大肠癌内镜下治疗、胆胰疾病的微创治疗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B超室能开展各种穿刺诊疗技术。消化实验室现有面积约2500平方米,分设生化免疫、病理、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胃肠激索、微生态等实验室。配有PCR扩增仪,显微图像分析仪、荧光分光光度计、-80℃低温冰箱、CO2孵箱、荧光显微镜、倒置显微镜、低温超速离心机先进检测仪器。5万元以上的仪器有29台件。       (二)学科带头人

    姜  泊  教授 科主任,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第五届消化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消化分会执行委员;广东省消化内镜学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消化学会常委广东省肝病学会副会长。从事消化内科工作20余年,曾师从世界著名的大肠癌专家日本学者工藤进英教授研修结肠镜单人操作法和早期大肠癌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消化道肿瘤、大肠疾病的诊治。主攻大肠癌早期诊治和艰难梭菌性肠炎的诊治。在国内首次报导了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和大肠锯齿状腺瘤两种新的肿瘤类型,建立了大肠粘膜腺管开口分型的新的诊断标准,对于鉴别大肠肿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病变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对消化内镜下诊治造诣深厚,尤其善长于大肠粘膜微小病变、大肠平坦型肿瘤的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曾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4项,第七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得者;立二等功1次和三等功2次,主编出版专著4部,发表文章100余篇。

    张亚历  教授 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津专家、总后“科技新星”、吴阶平医学研究奖、广东省丁颖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广东省医学会常务理事、消化学会常委。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多项并受国家优秀骨干教师基金资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作)1项、军队及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主编出版专著5部。长期从事胃肠疾病的临床、内镜和病理诊断,专长于胃肠早期癌、胃肠炎症性疾病和出血疾病的诊疗。曾先后三次代表中华消化内镜学会与日本内镜学会内镜活检病理研讨会上发言。

    肖  冰  教授   科室副主任,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对消化系统肿瘤、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肠结核、慢性肝病等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消化系统疾病特别是肿瘤疾病,在胃镜、肠镜和小肠镜诊断与治疗方面有较好的技术,尤其是利用放大内镜诊断早期恶性肿瘤方面有突出的专长。目前已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专著2部,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和省重点攻关课题及省自然基金各1项。在科研方面的专长和研究领域是胃肠肿瘤发病相关分子蛋白的探讨以及基金治疗的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智发朝 教授 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师从周殿元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钟尚志教授,并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亚历山大亲王医院和悉尼Westmead Hospital、日本自治医科大学进修学习。在消化内镜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方面,已形成特色,开展了胃镜、肠镜、小肠镜、胆胰介入内镜诊治等多项技术,其中双囊电子小肠镜的临床诊疗国内例数和病种最多,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胆胰疾病的内镜诊疗处国内先进水平。近年来经常在国际、全国及地区性学术会议上讲座及操作表演内镜诊疗技术。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3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参编专著10余部。是中华消化学会胃肠激素学组委员、中华消化内镜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省消化内镜分会常务委员兼胆胰内镜学组组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脾胃消化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腹部疾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等杂志常务编委。

    王继德 教授 副主任,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在第一军医大学相继获得医学和临床医学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后相继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和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内科进行博士后培训近6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工作,先后任住院、主治和副主任医师。现为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生态学会委员和临床学组副组长,中华消化学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副组长,广东省消化学会委员和秘书等。主要从事慢性胃病,肠道免疫与炎症性疾病及消化系肿瘤的基础与临床诊治。以第一或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美国Mclaughlin基金会优秀研究奖等。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科研课题9项。在国外知名学术刊物发表论著10余篇,国内130余篇。         (三)工作基础(技术优势、科技优势、成就)

    1、临床诊疗特色 我科临床诊疗水平上特色集中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内镜诊疗技术的开展;B超声引导下的介入诊疗及胃肠致病微生物的研究。在消化疾病的诊疗方面,代表了国际上的发展趋势。

    (1)消化内镜诊疗技术

    胃镜、小肠镜、结肠镜及超声内镜诊疗技术国内领先。先后为全国各地、特别是为广东省培训了数百名内镜医师,各种内镜下治疗如胃肠急性出血的止血、息肉及早期癌的切除、食管狭窄扩张及支架植入、胃造瘘、胆胰疾病的介入检查(ERCP)、胆石症内镜下取石、鼻胆管引流、胃肠扭转复位等技术,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最早开展结肠镜的应用研究,肠镜插入成功率达国际先进水平;最早应用中长纤维内镜进行全结肠检查;最早开展了特殊类型大肠息肉(包括不能悬垂于肠腔的大息肉、侧向发育型肿瘤等)的内镜切除术;率先开展了小儿肠道息肉内镜切除术、内镜下肠道蛔虫取虫术、内镜下阑尾造影术及结肠镜对乙状结肠扭转的复位术。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关于结肠镜检查的专著和第一部关于胃肠疾病内镜、病理和超声内镜诊断的图谱,奠定了结肠镜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超声内镜于1994年在华南地区率先开展,目前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2)胃肠肿瘤的诊疗

    我科是全国最早开展用纤维结肠镜诊治肠道肿瘤的单位。肠道息肉、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内镜下诊治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内镜下的活检诊断在国内消化内镜界享有盛誉。自“七.五”主持全军协作研究课题“大肠癌防治的基础与临床”工作以来,课题组已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编《大肠癌的基础与临床》、《分子生物学常用实验方法与技术》等专著4部。大肠癌早期诊断的筛检试验方法、超声内镜的术前肿瘤分期、大肠癌的基因调控和化学干预研究等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其中超声内镜对疑难胃BorrmannIV型诊断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首次建立了SPA免疫便潜血和直肠粘液T抗原检测方法,使早期癌的检出率提高了10%,研究结果被国外有关书刊所引用。在国内首次提出大肠癌靶向筛检,建立了对有家族背景大肠癌高危人群的分子筛检预测方法。

    (3)肝癌的非手术综合治疗

    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广东省发病率较高。我科在肝癌的治疗上,总结了适合中晚期肝癌的非手术综合治疗方案,在临床影响较大,是吸引病源的重要来源。我科率先采用序贯综合疗法治疗肝癌,临床效果显著。其中肝癌的树突状细胞免疫、B7基因介导的癌细胞杀伤、三维适形放射治疗、B超引导下的门脉癌栓溶栓术、肝动脉插管化疗以及多弹头射频治疗等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B超引导下的各种介入诊疗技术在国内独具特色。为国内首家开展肝癌射频治疗(又名多弹头、聚能刀)的单位。

    (4)肠道疾病的微生态检测与治疗研究

    肠道疾病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占有较高的比例,肠道微生态的分析对于肠道疾病临床诊治有重要意义。我科于1984在国内最早开展腹泻的菌群分析,已接受临床标本及外院会诊标本共1800余例,每份标本作10种细菌(需氧菌4种,厌氧菌 6种),是国内唯一能开展多种需氧及厌氧菌培养的临床实验室。已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粪便肠道菌群分析》图谱。该方面的研究在国内特色明显,处于领先水平。并在国内首次报道了缺血性结肠炎;在国内首次报道了胶原性结肠炎;多次承担卫生部下达的生态制剂的临床验证工作,并长期担任中央及广东省高干保健任务,诊治了大量急危疑重症。

    2、主要科研方向 集中于胃肠肿瘤和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研究

    (1)大肠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大肠癌是严重影响人类建康的十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于 3-5位。临床发现的病人多为中晚期,死亡率达70%.早期发现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环节。我们针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我们进行了近20年的研究工作。首次建立了SPA免疫便潜血和直肠粘液T抗原检测方法,并将其用于大肠癌普查,提高了早期癌的检出率。在国内首次提出大肠癌靶向筛检,建立了对有家族背景大肠癌高危人群的分子筛检预测方法;在国内首次报导了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和大肠锯齿状腺瘤两种新的肿瘤类型,建立了大肠粘膜腺管开口分型的新的诊断标准,对于鉴别大肠肿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病变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证实 TGF-B1和IL-6对大肠癌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并诱导细胞凋亡。在大肠癌的干预治疗及中药开发方面,首次在体内外证明了姜黄素、儿茶素的抗癌作用,并初步阐明了其抗癌作用的分子机制,为临床开发应用提供了依据。

    (2)幽门螺杆菌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

    幽门螺杆菌已经被证实与上消化道疾病明显相关,我们针对幽门螺杆菌的流行病学及致病机制进行了研究。在国内率先报道了HP的家庭内聚集,证明接触传播的可能性;首次从病人牙斑和唾液中检出HP,证明HP的经口传播途径。对多种动物胃内肿进行了检测与鉴定,并在国内率先建立了HP研究的几个替代模型系统。1990年在国内首次从人胃粘膜中检出第二种感染人类的螺杆菌——海尔曼螺杆菌(Hh),检出率为2.38%(99/4166),并对其致病性与诊疗进行了探索。对5株Uh进行了基因测序(国外仅检测了2株),明确了其分类学位置并发现了其特异基因序列。研究了基因工程重组幽门螺杆菌黏附素 babA2的制备方法及用途,基因工程重组高活性幽门螺杆菌过氧化氢酶的制备方法及用途;基因工程重组幽门螺杆菌热休克蛋白60的制备及在螺杆菌感染口服免疫中的应用;基因工程重组幽门螺杆菌4种黏附素保守区的制备及用途;基因工程重组幽门螺杆菌黏附素AlpA的制备,重组幽门螺杆菌外膜蛋白15口服免疫防治螺杆菌感染;为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奠定了基础。  

主治
胆源性急性胰腺炎 胆囊胆固醇沉着症 胆源性慢性胰腺炎 大肠湿热 胆囊管综合征 大肠埃希杆菌性胃肠炎 脾劳 硼酸中毒 阿米巴结肠炎 艾滋病人的急性阑尾炎 
医生列表
何美容 黄文峰 吴嘉煖 蔡建群 姚国和 蓝清振 朱建新 侯淑琴 龚伟 方国存 曾庆禄 蓝琳 刘梅娟 蔡文智 赖卓胜 潘德寿 陈烨 郭文 宋于刚 袁爱力 张振书 白岚 智发朝 张亚历 姜泊 周殿元 陈村龙 肖冰 吴保平 刘思德 崔生达 陈学清 李明松 朱薇 王继德 巩兰波 程天明 姚永莉 徐智民 白杨 南清振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