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_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科室简介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创建于1958年,自成立以来,我科先后在国内及华南地区较早开展了心导管检查、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经食道心房调搏心脏电生理研究、侵入性心脏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冠心病介入诊断与治疗等。相继成立了超声心动图室、心电生理室、心律失常与心脏起搏研究室、心导管室、卫生部心血管药物临床药理基地。

    现有医师20名,教授、主任医师3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6名,讲师、主治医师9名,住院医师2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6名;具有博士学位者11人,硕士学位者3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同时为心血管内科博士后流动站。我科是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同时为心血管内科博士后流动站。

    心脏起搏、冠心病的介入、心律失常的介入诊断与治疗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是心血管内科的四大专科特色。

    心脏起搏  我科于1972年在国内较早安置了植入型心脏起搏器(VVI),1983年在省内安置了第一台双腔心脏起搏器(DDD)以来,至今已经植入心脏起搏器1000余台,其中生理性起搏器(DDD,DDDR)的植入比例80-90%,尤其近6-7年,心力衰竭的心室再同步化治疗(双心室同步起搏,CRT),安置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安置双心室同步起搏+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等技术已达国内先进水平。

    我科在省内较早开展紧急床边心脏起搏术,研制成功的经皮穿刺钢丝钩状心内膜和心肌起搏电极、带有指引钢丝的经静脉临时心内膜起搏电极曾分别获得中国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被卫生部列入医药卫生适宜技术“十年百项成果推广计划”之一,“新型紧急心脏起搏装置的改进”和“提高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效果的研究”被列入卫生部直属医疗机构临床学科重点项目,“紧急床边心脏起搏术的推广应用”被批准为国家继续教育项目。近几年研制成功的“数码临时心脏起搏器”和“便携式心内除颤装置”已获得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在公示中。该项技术已在临床广泛开展,取得良好的疗效。

    冠心病的介入  90年代初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术(CAG),近十年冠心病的介入性治疗迅速发展,全面开展了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CI),手术成功率居于全省先进水平。

    心律失常的介入诊断与治疗  90年代初,我科在省内最早开展心内电生理研究,在国内较早开展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目前已开展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其他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开展二尖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周围动脉(肾动脉、锁骨下动脉)球囊扩张术及支架植入术、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等。

主治
冠心病 高血压性心肌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 冠状动脉瘤 高血压 心律失常 心肌病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心绞痛 心肌缺血 
医生列表
林永青 张静敏 罗年桑 刘英梅 雷娟 罗颖嘉 方昶 袁沃亮 杨莉 黄辉 蒋龙元 张玉玲 韦育林 刘泽生 刘品明 周淑娴 王景峰 陈锡龙 谭桂明 耿登峰 聂如琼 蒋龙源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