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内科_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血液内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科室简介

    一、精湛技术的团队

    中山三院血液科是由梁锦华教授创建,20世纪80年代成立中山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室,是广东省较早的血液学硕士学位授予点,现为血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刘强教授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外籍专家(美籍),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刘加军副教授获教育部2006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学者。科室已建立起一支具有医、教、研综合实力较强的临床及科研学术梯队,科室现有教授、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人,其中博士后出站人员1人。

    二、高水平、先进的临床医疗技术

    1、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及脐血干细胞移植;其中,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同胞供者移植及无血缘关系供者移植。2007年3月通过广东省卫生厅专家组的评审,经卫生厅批准,获得无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移植准入资格,成为广东省第一批无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移植医院。

    2006年3月由中华骨髓库广东分库提供该库第一例无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进行无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年来,中山三院血液科已经进行20余例无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治疗成功率高,有许多患者获得长期无病生存。

    中山三院血液科完成的广东省第一例异体骨髓移植治疗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已长期无病生存超过13年,该患者已经获得治愈。

    2009年开始中山三院血液科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预计全年移植窗将满负荷运行,移植成功率在80%以上。

    造血干细胞移植主要治疗如下疾病: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恶性组织细胞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其他非血液系统疾病:如多发型硬化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2、恶性血液病治疗获得良好疗效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效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近几年,我们设计以亚砷酸2周疗法、全方式维甲酸和联合化疗等多种药物联合贯序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23例,经治疗的患者全部达到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100%,完全缓解率高于目前国内其他报告,国内报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率一般80~90%。我们在患者完全缓解后以亚砷酸2周疗法联合全方式维甲酸和化疗贯序治疗作为缓解后治疗,经长期观察,疗效肯定、副作用少而轻微。随访时间1年月无病生存率为94.1%,2年无病生存率为93.3%,3年无病生存率也达 84.6%。

    亚砷酸2周疗法联合全方式维甲酸和化疗贯序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结果在2007年中华医学会第九届全国白血病.淋巴瘤学术会议大会报告,受到与会学者关注。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及急性淋巴细胞白细胞的治疗,也获得良好疗效。近年初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除外)完全缓解率为70.4%。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获得高完全缓解率,完全缓解率为85.7%,1年无病生存也达74.5%,临床治疗达到非常满意的疗效。

    3. 对恶性淋巴瘤的诊治,中山三院血液科也取得很好的效果,诊疗上积累丰富的经验。近年经联合化疗治疗,恶性淋巴瘤的完全缓解率达70%,5年无病生存率达50%。由于我科在淋巴瘤治疗上有一定的特色,常有外院未能确定诊断的患者,经我们的诊察,得到确诊,经过正确的治疗,使病人恢复健康。

    4.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多年的临床实践结合最新的科学研究,我们探索出过对多发性骨髓瘤采取生物治疗,靶向治疗、常规化疗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多种手段综合治疗,缓解率及长期生存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近几年来,我们治疗的患者中有1例患者生存期超过14年,缓解率达到95%以上,5年生产率在85%以上。

    5. 血液实验室工作:血液病试验室是血液内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如下工作:

    (1).血液内科和中山三院所有的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2).细胞遗传学检查:染色体检查、白血病基因检查。

    (3).其他:如各种溶血试验、某些贫血等的特殊检查。

    血液病实验室的主要人员:

    实验室人员:  何易    主治医生

    王东宁  主管技师

    赖文兴  技师

    三、 血液病科研工作

    自2001年以来,共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教育部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科研基金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医学论著60多篇,其中SCI收录15篇。主要科研成果如下:

    1、白血病细胞凋亡研究

    开展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研究,在国内首次报告环孢素A能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并能增强抗白血病药物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为白血病耐药患者的有效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同时,研究发现,多种抗白血病药物,通过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产生抗白血病效应。研究传统中药冬凌草中萜类化合物-冬凌草甲素及乙素体外抗白血病的作用,发现冬凌草素对不同的血液肿瘤细胞均具有不同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药物作用后端粒酶活性降低及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冬凌草素可以通过调节线粒体表面凋亡调节蛋白的变化而诱发线粒体膜电位损伤,从而通过线粒体途径触发细胞的程序性死亡过程。还通过caspase途径裂解底物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诱导细胞凋亡。冬凌草素的这些抗肿瘤作用在实体瘤细胞中如肺癌细胞、肝癌细胞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在国内外首次阐明了核激素受体超家族成员-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活化对白血病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其通过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诱导细胞凋亡途径发挥体外抗白血病作用。PPAR-γ活化可以使白血病细胞阻滞在G0/G1期,对白血病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与凋亡调节基因Survivin及Bcl-2/Bax的表达水平降低有关。PPAR-γ活化能够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粘附及侵袭功能,其作用机制是降低白血病细胞基质蛋白酶(MMP)的表达水平, 主要是影响了MMP-2及MMP-9的转录及翻译。PPAR-γ信号通路的激活,可以降低白血病细胞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水平, 这是PPAR-γ信号通路激活后体外抗白血病的另一重要作用机制。

    上述研究结果在国际医学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论文发表后,被国外同行引用30余次。

    2. 白血病细胞基因异常研究

    开展白血病细胞基因表达异常与发病和治疗反应关系研究。研究发现急性白血病患者80%异常表达WT1 基因,WT1基因表达与急性白血病类型、亚型无关,是一种泛白血病基因,该基因阳性表达与治疗反应无关,但作为泛白血病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残留病灶的检测有特殊意义。

    在国内首先报道急性白血病MUC1基因的表达及与治疗反应关系。研究发现约50%急性白血病患者出现MUC1基因异常表达,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表达无差异,该基因表达阳性者,治疗反应差,治疗完全缓解率低,MUC1基因阳性表达者常表现为难治性白血病。同时还观察了急性白血病相关的其他基因异常研究,如多药耐药基因、P73基因等。白血病细胞基因异常表达的研究,揭示急性白血病发病的本质,为急性白血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3. 血液肿瘤免疫治疗研究

    近年开展树突状细胞免疫杀伤白血病细胞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发现白血病细胞相关抗原、WT1多肽等能刺激增强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活化杀伤性免疫细胞,对白血病细胞K562、HL60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

    克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bcr/abl基因片段,构建bcr/abl基因DNA表达载体,转染树突状细胞,构建树突状细胞-DNA疫苗,诱导对bcr/abl基因阳性的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体外研究bcr/abl基因DNA树突状细胞能有效诱导杀伤性T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血液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对突破白血病的传统治疗方法,对清除血液肿瘤细胞残留病灶,防止肿瘤复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的宗旨是:

    以病人为中心,尊重病人权利,以最优化的医疗质量为病人服务!

    治愈病友的疾病,解除病友的痛苦,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中山三院血液科全体医护人员竭诚为全国各地的病友解忧!      

    中山三院血液科官方网站:www.zssyxyk.com

    联系电话: 020-85252227    地址:广州市天河路600号

主治
绿色瘤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急性纵隔炎 低钾血症 低钠血症 高钾血症 高钠血症 小儿黄疸肝脏色素沉着综合征 无胆色素尿性黄疸综合征 网状青斑 
医生列表
张祥忠 陈念嫦 李旭东 何易 李晓青 崔静 方志刚 胡元 范蕊芳 王东宁 林玉辉 王立琳 刘彬彬 赖文兴 郑永江 王文文 刘强 梁锦华 林东军 黄仁魏 刘加军 肖若芝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