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_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血液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科室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液科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在全国综合性医院中较早形成独立三级学科。目前为上海市血液学研究所成员单位。学科带头人欧阳仁荣教授曾任仁济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内科学会、上海市血液学会、上海市肿瘤学会主任委员,中华血液学杂志副主编。现任科主任陈芳源教授为仁济医院副院长,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上海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肿瘤学会委员。科室分为东、西两病区,共有床位58张。目前共有在编医生17人,医技4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7人,在职人员中博士9名;硕士7名。在编护士21人,大专以上12人。2008年全年血液科门诊数量超过1万人次,全年住院病人超过1200人次,平均住院天数14.62天,年床位使用率117.7%。白血病、淋巴瘤的规范化、个体化治疗是仁济医院血液科特色,除常规病例资料外,血液科为每个住院病人都建立有详尽的治疗随访档案材料。中大剂量阿糖胞苷在白血病巩固治疗中的应用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00年以来共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5项,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及上海市卫生局课题10项,共在相关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70篇,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1本,参编专著9部。参与研究的“白血病和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获2007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和“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研究生在我科从事的白血病发病机制的工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是我科临床治疗的特色。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后采用大剂量Ara-C的巩固治疗,患者的3年无复发生存率达40%左右。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采用小剂量化疗为基础的预激方案在老年患者中总的有效率达80%左右,在复发、难治的病人中取得60%以上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我科是国内最先将抗CD20单抗(美罗华)应用于临床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单位之一,近十年来大大改善了这部分患者的生存状态。近年来为提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侵袭性淋巴瘤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积极推广HyperCVAD方案在临床的应用,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了病人的生存期。激素联合大剂量MTX治疗原发性脑淋巴瘤三年的生存率达70%。科室在应用伊马替尼(格列卫)和硼替唑咪(万珂)等靶向治疗药物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多发性骨髓瘤过程中也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采用目前我科还开展了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在内的各类贫血及包括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内的各种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工作。

    在科研上结合我科实际,在临床研究中围绕化疗常用药物阿糖胞苷做了系列研究,根据病人体内代谢相关酶的变化,个体化合理决定大剂量阿糖胞苷的给药方式及剂量;在白血病耐药机制的研究方面,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课题,探讨在CYP3A5基因在白血病细胞耐药中的作用;在白血病和淋巴瘤发病机制和信号调控和疾病预后方面也开展了部分研究。

    在做好医疗和教学工作的同时,教学上承担临床医疗系5年制,7年制和8年制医学生的内科血液学和内科诊断学相关章节的教学工作,陈芳源教授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的“诊断学双语教学”获2004年上海市精品课程称号,2007年度获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的“创建临床模拟实训基地与医学教育实践”获2005年上海教学成果三等奖,作为第二负责人承担“构建“以生为本”诊断学双语教学新模式”获2005年上海教学成果二等奖 。作为卫生部定点单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承办全国及上海市血液学治疗进展继续教育研修班,迄今已达十余届,为全国培养了大量血液专业人才。

    历任血液科科主任:潘瑞彭、欧阳仁荣、方智雯、王燕婷、陈芳源。

主治
绿色瘤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急性纵隔炎 低钾血症 低钠血症 高钾血症 高钠血症 小儿黄疸肝脏色素沉着综合征 无胆色素尿性黄疸综合征 网状青斑 
医生列表
王婷 沈莉菁 徐岚 朱坚轶 肖菲 郑迪辉 韩晓凤 韩洁英 陈芳源 赵劲秋 邵念贤 黄洪晖 钟璐 钟华 潘瑞彭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