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_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普外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科室简介

    仁济医院普外科在董方中、兰锡纯、周锡庚、邝耀麟、施维锦、王平治、陈治平、吴志勇等一批国内著名外科专家的带领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现在亚专业门类齐全,医教研水平为国内一流,学术地位在全国处于前列。目前拥有肝胆胰与门脉高压症、微创、胃肠、肛肠、甲状腺与乳房五个专业组,现有床位230张,在编医师45人,其中正高职称5名,副高职称22名。科室中拥有博士学位14名,硕士学位24名,占科室成员的85%。年门急诊量14万人次,每年手术5000例左右,其中大手术占50%以上。1990年以来,主编和副主编专著11本。

    现任普外科主任吴志勇,医学博士、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在日本红前大学医学院合作研究和进修肝胆胰外科,1991-1994年在美国路易斯安纳州大学Shreveport医学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1997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医学院进修肝移植。还担任上海仁济医院外科教研室主任,中华外科学会门静脉高压症外科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普外科学会委员,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外科理论与实践、肝胆外科、消化外科、肝胆胰外科、移植杂志、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Hepatobiliny&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等九种专业杂志的编委。目前承担包括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十多项重大课题。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著、综述160多篇(其中20多篇发表于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吴志勇教授还参加了12本专著的编写,是全国高等医药院校5年制、7年制和全国高等学校8年制外科学教材的编委。

    国内最早开展门脉高压症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单位。继1952年,兰锡纯教授在国内首次施行脾肾静脉吻合术后,该科室又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一系列门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的积极探索。20世纪90年代,吴志勇教授在门静脉高压症的基础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脾肾静脉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应成为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术式,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并逐渐获得认同。邝耀麟教授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用心得安联合控制甲亢症状,减少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治疗效果明显。施维锦教授创建了上海胆道会诊中心,致力于复杂肝胆胰疾病的诊治探索,在胆道肿瘤根治和数次胆道术后胆道再手术等高难复杂手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和知名度。80年代初王平治教授在国内外首次开展的“带蒂臀大肌代括约肌治疗肛门失禁和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手术”,对当时的肛肠外科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科室在胃肠肿瘤的标准化综合治疗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又开展了肝右三叶切除,肝门胆管癌采用半肝切除加尾状叶切除的扩大根治术,保留脾脏的胰体尾部切除,联合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的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复杂大型手术,每年达百余例,取得显著疗效。2001年又成功地施行了仁济医院第一例肝脏移植手术,使肝移植成为了仁济医院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常规手术。同时,科室又在胆道、结直肠、甲状腺的微创手术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和尝试,已在临床全面展开。

     科研特色 肝胆胰与门脉高压症、微创、胃肠、肛肠、甲状腺与乳房五个专业组都在各自的领域里进行基础研究。近五年来普外科共申请到国家自然基金4项、市科委基金25项、卫生局科研基金14项、横向课题8项、浦东基金7项、校基金1项、启明星1项、院基金11项、市教委1项、博士点基金4项,总科研经费逾300万。发表论文160篇,其中SCI收录5篇,科技部论文统计期刊源杂志发表124篇(在国外学术期刊发表24篇),课题鉴定5项。

    学科建设 普外科为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5名,近五年共培养硕士研究生30名,博士研究生15名,博士后2名。在科主任的带领下,科室科研和临床并重,正努力建设一个学习型团队。自2000年起,科室每年举办“国家级普外科提高班”,共有200多人次参加。由科室主办的“上海2005肝胆胰外科论坛”吸引了本市以及邻近省市的300余位外科医师参加,是近年来上海举办的较为成功的外科会议之一,也是上海乃至华东地区首次举办的肝胆胰外科专题高峰会议,标志该科室已跻身国内外科界的先进水平。

主治
腹壁疝 头皮血肿 结直肠癌 烫伤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阑尾炎 乳腺肿瘤 腹外疝 纤维瘤 腹股沟疝 
医生列表
李可为 庄捷 凌伟 孙勇伟 倪醒之 周浩庚 杨超 骆明德 殷志强 陈路 赵刚 朱敬之 徐曙光 曹晖 张晞文 徐庆 王坚 朱柏元 凌休 邝耀麟 唐伟军 沈火剑 沈志勇 姜皓 沈又琴 金云法 姜广杰 孙建华 杨斌 王争 陈治平 王平治 钟鸣 陈锦先 季福 施维锦 吴志勇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