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微信扫一扫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公立医院 三级甲等 其他
挂号预约 停诊通知 意见反馈 就医指南
电话
010-82801984/1936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乘车路线
外地患者:火车站路线:从北京站出发,乘坐地铁2号线在车公庄换乘392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下车,步行至医院;从北京西站出发,乘21路在塔院小区南门下车,步行至医院  本地患者:乘坐公交323路、658路、689路、826路在塔院小区南门下车,步行至医院
医院简介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是集临床医疗、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公共卫生多项功能为一体的专业卫生机构,在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领域里处于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地位,是一所三级甲等专科医院。

    我院秉承“以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保持和发展“科研型教学医院”的特色。

一、历史沿革

    我院的前身是1942年成立于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神经精神科。1951年北京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建立精神病院,1954年成立精神病学教研室。1966年整体迁入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为该院精神科。1980年3月独立为北京医学院精神卫生研究所。1992年新楼落成,加称北京医科大学第六医院。2000年4月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后更名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和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2004年加称“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院”。

二、现况

    1、临床医疗我院现有7个临床科室,床位240张,日平均门诊500人次以上。门诊医疗除普通门诊、专业门诊、专家门诊和特需门诊外,还设有多专家疑难病例会诊、司法精神病鉴定门诊等。住院医疗在病房设置上渐趋完备,设有专门收治急性、重症患者的普通男病房和普通女病房、儿童病房,老年病房,特需医疗病房,以及三个开放、自愿住院病房(特需病房和以收治轻症患者、各类神经症、酒药依赖病人为主的开放病房)。同时,在大兴区精神病院的农疗基地设有精神康复病房,为慢性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生活和劳动技能训练。我院的日间康复部定期举办精神卫生知识讲座,满足不同患者和家属的需求。40%以上的患者来自于北京以外的全国各地。我院还与各国使领馆及国际医院签署了协议,为在中国的外国人提供及时有效的精神卫生医疗服务。

    2.教学培训我院是北京大学精神病学和精神卫生教学基地,承担北京大学全部精神病学及相关的临床教学和实习,也是协和医科大学等兄弟医学院校的教学协作单位。目前教师总数61人。在职教师41人,其中副高职称以上29人。目前我院(所)共有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13名,在读研究生68名。1979年—2005年累计统一招收硕士130人、博士102人。我院是卫生部“全国精神科医师重点培训点”和“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基地”,承担着全国范围内的精神科专科培训任务。自80年代以来,我院为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地区培养了一千多名进修生。自2001年以来,每年举办10个以上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一些项目成为国家继续医学教育品牌。我院有配备多媒体仪器设备的大型学术报告厅1个,容纳80人以上。教室1间,容纳60人(配备多媒体设备)。电教室1间。小型多动能教学和会议厅1间。6间病房教学示教室。我院有图书馆1个,馆藏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相关图书中文6996册,外文2285册,中文期刊2056本,外文期刊1973册。图书馆有科技文献检索室2间,和北京大学医学部联网。

    3.科学研究我院(所)设有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生物精神病学、儿童精神病学、临床精神病学(下设老年精神病学、临床治疗、司法精神病学、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六个研究组)、临床药理、电生理等六个研究室。1993年我院(所)组建了卫生部唯一的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并于1996年纳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历年来我院(所)共发表学术论文680篇,其中SCI收录90篇,获国家及省部级学术奖励13项。根据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学科国际发展趋势和需要,我院(所)制定了科研中长期发展规划,组成生物精神病学、社会精神病学、疾病治疗学和儿童精神病学四个稳定的重点研究方向。我院(所)还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的精神科药物临床实验基地,自1997年以来,共完成了50余种精神科药物的新药临床验证。

    4.学术交流1982年我所被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命名为“世界卫生组织/北京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协作中心”,至今已连续五届。1980年建所以来,先后与WPRO、NIMH、UNICEF、WPA、IPA、CINP国际组织,以及美国、日本、德国等10多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双边或多边协作往来与科研协作。我所举办国际讲习班80余次,邀请外宾作专题学术报告300余场,近年来几乎每个月都有外宾学术报告。24年来我所研究人员、医护人员400余人次赴美、英、日、德、法、瑞典、丹麦、挪威、意大利、瑞士、菲律宾、希腊、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香港特区进行研修、考察、参观访问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国外专家到所参观访问人次达6697人次。根据全国精神卫生工作的需要,从解决当前精神卫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我所于1995年、1997年、1999年、2003年先后组织举办了国际森田疗法大会、WPA、IPA、CINP四次大型国际会议,均取得国内外一致好评。

    5、公共卫生2002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CDC)精神卫生中心在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正式挂牌。中心主任由黄悦勤教授兼任,马弘任常务副主任。精神卫生中心的主要职责是为国家制定与精神障碍预防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咨询;指导建立国家精神障碍监测系统;组织制定常见精神疾病的防治方案,对实施进行质量监控和效果评估;负责组织管理与实施精神卫生领域的国内外合作项目及相关的交流活动;对精神障碍的发生、流行和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为救灾防病提供技术支持;开展精神卫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6、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挂靠我院。1987年2月创刊时为双月刊,2002年起改为月刊。该杂志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是R74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B84心理学双核心期刊。现任社长田成华博士。

    7、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2002年2月由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学系及医学心理学教研室联合成立“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中心办公室设在我院。我院崔玉华教授任主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钱铭怡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心理教研室胡佩城教授、我院丛中教授任副主任。

    8、现任领导院(所)长:于欣,负责全面工作。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党委书记兼副院(所)长:黄悦勤,主管党委、人事、科研。教授、博士生导师,兼我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主任,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精神病学会国际会员。副院(所)长:王向群,主管医疗。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兼秘书,《中华精神科杂志》常务编委。副院(所)长:范肖冬,主管行政、后勤及经营,兼党办院办主任。医学博士,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会员。副院(所)长:唐宏宇,主管教学与培训,兼教学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9.院士沈渔邨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主任,WHO/北京精神卫生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挪威科学文学院国外院士。美国精神病学会国外通讯研究员。作为精神病学科带头人,她在精神病学各领域主持了多项国家和国际合作重大研究课题,在国内外期刊发表170余篇学术论文,SCI收录19篇。多次获国家和部委级奖励。

 

科室 医生
精神科
张艳萍 徐红平 李丛培 赵振海 刘靖 姬雪松 黄薛冰 张坚学 李冰 潘成英 刘银花 佘永军 张培琰 谭云龙 谭书平 岳伟华 梁军 马文斌 方明昭 陈浩 汪毅 张荣珍 段宏秋 宋崇升 徐宏平 魏立和 熊健 王雪芹 赵国华 林凯 李素霞 石川 李艳丽 钱英 黄文生 刘琳 双梅 李荔 董问天 张卫华 耿彤 李涛 陈林 杨晓玲 乔宏 崔玉华 张大荣 王向群 陈景旭 甘一方 田运华 陈爱琴 周沫 贾美香 沈渔邨 舒良 李从培 姚贵忠 陈昌惠 周东丰 吕秋云 司天梅 张岱 王希林 马弘 许又新 侯沂 宋燕华 张鸿燕 罗和春 张维熙 韩永华 刘建成 唐宏宇 白京生 王玉凤 崔勇 尚兰 王绍礼 林瑞明 冀成君 南振国 邸晓兰 王锦霞 杨甫德 赵祖安 成秀芳 刘粹 田成华 于欣 丛中 方耀奇 张彤玲 王祖新 唐登华 孔庆梅 黄剑 孙新宇 程嘉 付艺 马燕桃 刘琦 王华丽 孙玉国 姜荣环 原岩波 钱秋谨 李雪霓 范肖冬 郭延庆 闫俊 顾伯美 胜利 赵友文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