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医学院附属医院(简称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前身为武警天津总队医院,1984年开始筹建,1986年正式开诊,2000年3月转隶为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01年4月医院升格为正师级,是天津地区唯一一所正师级部队医院,现展开床位1200张。拥有3.0T核磁共振、VCT-XT型64排螺旋CT、PET-CT、4排及16排螺旋CT、ECT、CR、DR、DSA、高档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直线加速器、头体部伽玛刀等大型医疗设备,设备总值近5亿元。医院党委始终将医疗质量管理作为医院工作的核心内容常抓不懈,不断加快重点学科建设,积极拓宽医疗市场,实行药品、医疗设备和一次性耗材集中采购,并开通了无线查房与腕带标识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2009年度医疗总收入7.8亿元。
医院人才梯队合理,学科建设齐全。现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2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4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5人,省部级以上专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9人,各种专业期刊编委26人。作为武警部队唯一一所教学附属医院,设有21个专业教研室,承担以临床医学、救援医学专业为主的8个专业和层次的临床教学任务,已培养医学专业人才5000余名、博士后4名、博士生14名、硕士生200余名,为全国(及武警部队)培养高层次专业人员及进修医师1000余名。在教学管理上,严格了教学管理制度,定期组织了集中试讲,规范了临床教学查房,临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走上了正轨。同时,建立了出科考核及带教医师一对一负责制,并应用手术直播示教系统进行临床教学。
医院现承担各级各类科学研究项目6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天津市重大科技攻关课题6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天津市重大科技攻关培育项目1项,全军医学科研“十五”规划项目1项,武警总部科研项目7项,中外合作项目6项。近6年来,医院共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武警部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武警部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发表科研论文540余篇,出版专著27部,举办大型学术活动47次。
2005年“医院管理年”活动一开始,医院便及时调整管理思维与方向,按照卫生部下发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要求重新确立了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策略,进一步完善了院、科两级质量管理组织,加大了管理力度。近7年来,该院通过着力建设专家队伍、提高专科社会知名度、培养科室团队意识与创新能力、不断调整市场营销策略等措施,全方位培育和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医院将精心打造“核心理念、核心技术、核心服务”作为主流管理思路,狠抓三基三严培训,确保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持续性改进。目前,医院的各项医疗数质量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医院管理评价指南》所要求的三甲医院标准值,其中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连续6年控制在33%以下,日均门急诊量由6年前的523人次/日升至目前的2500人次/日,床位使用率由72.3%升至107.6%,床位周转次数由19.8次/年升至35.8次/年,平均住院天数由14.3天缩短至10.2天,体系部队对我院的满意度达98.8%,地方患者对我院的满意度达96.8%。医院先后被评为天津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先进单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单位、天津市百姓信赖的部队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和谐中国·2006年度全国荣誉示范单位等称号,2007年获全国医院人文管理荣誉奖,2008年获“中国十佳医疗卫生服务旗舰单位”,并评为卫生部药物临床试验机构。2009年7月,我院被国家卫生部和总后卫生部共同确定为国家级心血管病(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今年9月,被天津市卫生局确定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13个专业)。
近年来,医院将学科建设的重心倾斜在专业技术人员相对密集、不同层次人才梯队合理、医疗资源份额与诊治患者数量比重较高、临床教学科研实力强劲的专业科室,包括心血管内外科、神经内外科、烧伤整形外科、妇产科、骨科、肿瘤科等重点学科、专业,并兼顾其他学科同步协调发展,从而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完善人才梯队、加大设备投入、提升科研水准、加强学术交流等方式,树立起了心血管内外科、神经内外科、烧伤整形外科、妇产科等品牌科室,在天津市、武警部队、全军乃至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强的影响力。目前,武警部队心血管病研究所、脑创伤与神经疾病研究所、烧伤整形外科中心、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天津技术中心、骨科创伤中心及肿瘤治疗中心设在我院,其中心血管内科开展的心脏介入性手术和神经外科开展的脑血管介入性手术与颅脑肿瘤手术,其例数和手术难度均居于天津地区及武警部队系统内同级医疗机构的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