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谦让
儿童谦让
2024-06-18 00:59:36
谦让的含义

谦让行为是在宝宝社会化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形成影响宝宝社会化发展的进程,影响宝宝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和亲社会行为的形成。谦让并不是要剥夺宝宝的权利,而是要让他们懂得有时为了缓和矛盾,跟别人更好地相处,我们需要让步。而这些让步,往往也是有价值有补偿的,不是因为你不值得去获得那些好东西。培养一个懂得谦让的宝宝也并不是培养宝宝委曲求全总是自我牺牲。根据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谢弗的说法,长期,经常被要求压抑自己感受和需求,为他人做出牺牲的宝宝往往对自己的价值估计和判断会比其他宝宝低。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需要在竞争和谦让之间掌握平衡。

宝宝学谦让的意义

谦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个人修养的升华,是我们的心灵努力达到的方向,从发生矛盾到解决矛盾,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学会商量,学会等待,学会轮流。这其中,孩子的自控能力得到提高,也增强了正确的自我认知,学习了在今后的社会交往中所必需的一些沟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宝宝的品德形成看,它需要经历从认知、情感到行为习惯养成这样一个过程。而宝宝的认知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它需要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认识。对幼儿进行谦让教育时,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宝宝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去实施,对于较小的宝宝可尽量满足其心理需求,以分享教育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在满足其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逐渐教育其学会轮流玩、轮流使用。  

宝宝之间的谦让行为随着认知水平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也开始发展,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宝宝缺乏主动性,谦让的行为次数较少,特别是不善表达不善与人沟通的宝宝缺少游戏伙伴,谦让行为也不易发生。因此,用教育和训练来提高宝宝谦让的意识,可以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宝宝素质。采用环境创设、故事讲解、角色扮演、逐级强化等方法和措施,对宝宝进行谦让行为的理解、训练、巩固等教育,这些教育都可以促进宝宝谦让行为的出现。

宝宝学谦让有讲究

谦让是一种美德,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一味的谦让,会造成孩子心理的不平衡感。解决孩子之间的谦让问题,并非简单之事,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在宝贝还没有任何是非标准的时候,就告诉他,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就是谦让,这也未免显得有些简单。这样,不但没给宝贝充足的时间去理解和感受为什么要谦让,还有可能会影响到宝贝日后对事物的全面理解和判断。要把谦让这种美德传递给宝贝,还是要讲究方法的。因为,宝贝道德观念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不会一蹴而就。让宝贝真正理解并懂得谦让,还要一步一步慢慢地来。要把谦让这种美德传递给宝贝,还是要讲究方法的。因为,宝贝道德观念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不会一蹴而就。让宝贝真正理解并懂得谦让,还要一步一步慢慢地来。

给妈咪的贴心建议

1、让宝贝自然流露和表达他内心的感受

当宝贝还是一个心智和感觉系统都不成熟的小家伙的时候,没有什么比让他体会自身的内在感受和真实的情感流露更可贵的经验了。这时,你所要做的,就是多让他和外界环境接触,让他在与外界的人和事互动的过程中尽情地流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也是他心理成长所需要的养分。比如,他和小朋友之间发生争抢时,别告诉他该做什么,看看他自己会怎么做。在他自己做的过程中,他的个性,他的内心世界,他的渴望和疑惑,都会简单地倾泻出来。此时,玩具本身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他想要的是自己内心的表达。

2、事情过去之后,与宝贝分享感受

当一件事情过去之后,可别让它就这样过去了。这时,你可以和宝贝分享一下对这件事的感受。“你很想要那个球是吗?果果也想要,有什么好办法呢?可不可以一起玩呢?可不可以果果先玩宝宝再玩,或宝宝先玩果果后玩。即使宝贝还不会说话也没关系,通过和宝贝这样的聊天,可以帮助宝贝建立更灵活地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让他明白 谦让也是其中的一种办法。

3、通过经典故事,让宝贝理解谦让的含意

随着宝贝渐渐长大,可以让他诵读经典,并给他讲讲故事中的含义,当“融4岁能让梨”这样朗朗上口的句子印在他的记忆里的时候,这个故事所蕴藏的内涵,也就会慢慢深入到他的心里了。这个正面的例子,在会不知不觉中成为宝贝愿意学习和效仿的行为规范。

4、和宝贝做角色游戏,帮他体会谦让的乐趣

当宝贝大到可以玩角色游戏的时候,就可以设计一些这样的情景和他一起来玩。比如,让他扮演小猫和小狗,你扮演大熊,小猫是有礼貌的孩子,小狗是没礼貌的孩子,小猫主动把座位让给大熊爷爷受到了表扬;小狗不让,惹得大熊爷爷很伤心;也要让宝贝扮演大熊,体会别人让给他座位和不让给他座位,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5、启发宝贝思考和判断,自己该不该谦让

当和宝贝一起在游乐场或其他环境玩耍时,如果遇到相应的场景,就可以和宝贝讨论,是否该谦让,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启发宝贝就事论事,帮助宝贝建立是非标准。

如何让孩子具备谦让的品质

1.淡化并消除孩子“众人为我”的心理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让孩子意识到大人同样喜欢吃好东西,好东西不是自己,—个人的,需要拿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看电视时,孩子往往独占电视,家‘长可和孩子轮流看自己想看的节目,不要一味地迁就孩子。在孩子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意识到其他人的存在,是培养孩子谦让占占质的关键环节。

2.鼓励孩子学会谦让

当孩子有谦让行为时,家长应及时给予鼓励:“宝宝真懂事,学会照顾别人了!”。做得真棒,真是我们的好孩子!。通过家长的言语强化,孩子会逐渐懂得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受人欢迎的。

3.多给孩子创造谦让的机会

培养孩子的谦让行为,应时刻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如家里有小朋友来玩时,提醒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分给小朋友玩,孩子 生日时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把蛋糕先送给爷爷奶奶吃,公交车上别人给孩子让座时,让孩子观察一下,车上还有没有比他更需要座位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给孩子创造谦让的机会时,父母不要把这种机会变成一种假象。一个孩子在家大方的不得了,家里无论谁向他要东西吃他都人方地给予。家里人都为有这样,个孩子而骄傲,同时大人们为了表扬孩子的大方而经常把吃的还给孩子。有一次,小表弟来家里玩,见到他手里的香蕉也慰吃,孩子的妈妈说:“小宝贝,给丧弟咬一口。”小表弟便—口咬了下去,没想到他“哇”的一声哭了。

4.注重言传身教

模仿足孩子的天性,家长应该在日常牛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孩子施以积极的影响。如:带孩子坐公共汽车时,家长在车上看见年迈的老人和抱小孩子的妇女,便主动起身让座。这虽然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在孩子幼小心灵中进一步增强了尊老爱幼和谦让的意识。

5.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促进孩子的谦让行为

孩子年龄小,受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语言发展不成熟,不能完整地表达谦让的意思,他们常常只知道谦让就是好,但是在什么情况下要让又不明白。所以,父母应先讲明为什么要谦让,对什么样的事要谦让,然后通过游戏,行动等来创造条件,促使孩子学会谦让。

孩子们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个被子都有属于自己的道路,我们可以用“孔融让梨”之美的故事来教育孩子,也可以用父母质朴的关爱来呵护孩子,但更应该以理智来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理解,学会善良,学会竞争,这将会使孩子一生都受益无穷。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