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筛窦切除术
筛骨迷路由多个小气房组成,变异较大,且位于各鼻窦的中心,与眼眶、颅前窝仅隔一薄骨板,紧密相邻,它体积不大而位置较深,故施行筛窦手术,若不谙解剖,盲目粗鲁,则有相当的困难和危险性;但另一方面,由于慢性化脓性筛窦炎是一种常见、多发病,筛窦病变不彻底清除,常常成为妨碍其他鼻窦炎症治愈及造成鼻息肉屡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筛窦开放或切除手术又有其必要性,是耳鼻喉科临床医师应该掌握的手术,如果做到认真对待、谨慎小心、记住要领、随机应变,则也能达到熟能生巧、得心应手。筛窦切除手术的途径有鼻内、鼻外及经上颌窦三种;其中一种就是鼻内筛窦切除术。
- 就诊科室:耳鼻喉科
- 手术方式:开刀
- 手术部位:头部
- 手术次数:1次
- 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 手术时长:1-3小时/次
- 住院治疗:不需要
- 恢复时间:1个月以内
适应症
1.慢性筛窦炎或慢性全鼻窦炎,中鼻道引流不畅,经非手术疗法处理,症状不消,长久不愈者。
2.多发性鼻息肉,手术摘除后多次复发者。
3.原发于筛窦的囊肿或乳头状瘤等良性肿瘤。
4.用来为额窦、蝶窦、垂体手术开辟手术途径。
5.用作提高某些原因不明的球后视神经炎患者视力的治疗手段。
术前准备
1.详细询问病史,特别是既往手术情况,并作鼻窦x线摄片或ct检查,了解筛窦发育及病变程度,供手术时参考,以减少盲目性。
2.修剪鼻毛。
3.做局部麻醉药的皮肤过敏试验。
手术步骤
1.坐位或半卧位,头部不可过于后仰,手术范围局限在双侧眼内眦边线以下、内眦垂直线之内,中鼻甲附着部之外。
2.如有鼻息肉,先按鼻息肉手术常规,将其大致摘尽。用浸有外用肾上腺素的棉片或纱条止血,并可使中鼻甲缩小,中鼻道充分暴露。
3.以直头的筛窦咬钳咬破筛泡壁,即进入前组筛窦。因此处骨壁较薄,进入相对容易。一般打开筛房后会有粘脓性分泌物溢出,或串珠状小息肉随之拉出,深部可见开放的筛窦小房,循此缺口向外、下、后方逐步扩大,咬除后组筛窦小房及清除腔内病变组织,直至蝶窦前壁(此时钳子伸入深度为7.5~8cm);换翘头筛窦咬钳,后前、上、外方继续咬除前组筛窦小房。在筛窦切除基本完成后,用不同弯度的刮匙,将术腔内残留的粘膜及骨间隔刮去,使腔宽畅、光滑、平整。亦可先用刮匙自鼻丘部,刃口向外徐徐加压,压破骨壁进入筛房,自前向后逐步刮除筛窦,再配合用咬钳修去残留组织及骨片。如中鼻甲息肉变明显,影响筛泡区暴露,可先适当切除中鼻甲前端,以方便手术进行。如果手术完成较彻底,充分止血后,应在中鼻甲外侧出现一尖端向前、底在后,扁狭的锥体形骨性空腔,骨壁光滑而呈乳白色。
4.对伴有慢性额窦炎、额窦引流不畅,经常出现前额部胀痛症状者,在筛窦切除后,为同时改善额窦引流,可用刮匙刃缘向前下方沿鼻额管将其刮大,或用额窦锉紧贴前壁锉大之。
5.如合并慢性蝶窦炎,必要时可以用蝶窦咬骨钳扩大蝶窦开口,以利引流;如见蝶窦内存在病变组织,则予以清除。
6.术腔用金霉素油膏纱条或碘仿纱条堵塞,以防术后出血;但对切除较彻底、术中出血不多,且手术结束时术腔光滑、未见活动性出血者,也可不加堵塞,或仅填以明胶海绵,一般也不会发生出血,而病人术后感觉要舒服得多。
术后护理
1.鼻腔堵塞纱条者,术后第2d开始鼻内滴石蜡油,24~28h抽纱条,如较易出血者,可分次抽除。未填纱条者,鼻孔口塞以消毒干棉球,如棉球被渗血污染,应随时更换;以呋喃西林麻黄素滴鼻,并注意出血情况,如出血量较多,应及时处理。
2.禁止用力擤鼻,注意有无并发症产生的征象。
3.常规应用抗生素3~5d。
4.去净堵塞物后,1~2周内每日清理术腔,可用浸有地塞米松、林可霉素、新福林混合液的棉片贴敷、收敛,如有水肿样肉芽或血块、干痂凝结,随时去除之。出院后仍应门诊随访,予以清理,并配合中、西药物积极控制鼻窦炎,可减少复发。
5.如鼻腔干燥、多干痂,可用复方薄荷油滴鼻,或用抗生素药物、溶菌酶等喷雾或蒸汽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