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双腔造口术
结肠造口可分暂时性和永久性两种,其中暂时性造口多用双腔造口,永久性造口则多用结肠单腔造口。造口位置选在横结肠或乙状结肠者为多,少数情况造口选择在盲肠。
- 就诊科室:胃肠外科
- 手术方式:开刀
- 手术部位:腹部
- 手术次数:1次
-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 手术时长:1-3小时
- 住院治疗:需要
- 恢复时间:1-2周
适应症
结肠双腔造口术适用于:
1.高位直肠肛门闭锁时,为保证根治性手术成功,常须在术前行乙状结肠造口或横结肠造口术。
2.未成熟儿或同时合并其他系统的畸形的无肛病儿,应先做结肠造口,待情况好转后,再做直肠肛门成形术。
3.先天性无肛,病儿病情危重有严重营养不良或吸入性肺炎的。
4.设备及技术条件不足,无足够把握进行无肛的根治性手术时,为抢救病儿生命,可先行结肠造口术,待日后转专科医院治疗。
5.一些学者主张先天性巨结肠应选择结肠造口术,待3个月后施行根治性手术较为安全。或先天性巨结肠合并肠炎、高度营养不良不能耐受根治性手术时;先天性长段巨结肠术前清洁洗肠困难者,也应先行结肠造口术。
先天性巨结肠的结肠造口术一般选择在扩张肠段的近端。不要在靠近痉挛段的扩张肠段做造口,因为有时该部肠管内神经节细胞也缺少或变性,使造口失败。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时,造口应选择在回肠末端,造口前应先做冷冻切片检查,确定神经节细胞正常时始能进行。
6.新生儿结肠闭锁,病情危重不能进行肠切除吻合者,应先做结肠双腔造口,以便迅速解除梗阻,改善一般情况。
7.结肠损伤或穿孔或直肠肛门损伤,在修补损伤的同时,为保证修补部位的愈合而须行结肠造口术。
术前准备
结肠内细菌多,易引起术后腹腔或切口感染,故除急症造口外,一般应做肠道清洁准备。
1.术前做钡灌肠、直肠测压、直肠黏膜活检、胆碱酯酶测定,明确诊断及了解病变的范围。
2.术前做血尿便常规检查、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
3.术前做肠道准备 于术前3周每日用生理盐水做结肠灌洗,以便清除结肠内粪便,解除腹胀,恢复肠道通畅,减轻中毒症状,改善营养状况,治疗肠炎。使病儿情况逐渐好转,同时灌肠有效地解除了功能性结肠梗阻,使部分扩张的肠管逐渐恢复至正常,便于术中决定切除的范围。在结肠灌洗中应注意:①必须用等渗盐水,因低渗液易致水中毒,高渗液则易引起盐中毒。最重要的是要准确测量灌肠的出入量,防止灌入的盐水在肠管内大量滞留。每次灌肠总量不得超过100ml/kg体重。②灌肠应选择柔软,但稍粗一些的肛管,便于粪便从肛管内排出。灌肠者应了解病变肠管的范围及走向,放管应轻柔。每次灌肠时应将肛管通过痉挛段而达到扩张段。每次灌入液体量不可过多,灌入一定量的盐水后轻轻按摩腹部,并向下挤压扩张段,使肠道内气体、粪便及灌入液体从肛管内排出。每日灌肠后应达到将扩张段清洗干净的目的。③冬季灌肠时应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并发上呼吸道感染。④对于痉挛段短的病儿,可在生理盐水清洁洗肠前先灌入“123液”(即33%硫酸镁30ml,甘油60ml,生理盐水90ml)。婴儿可半量注入,刺激排便,便后再以生理盐水清洁洗肠。
4.如有水电解质紊乱,应及时给予纠正。贫血者可少量多次输血。
5.灌肠期间给予低渣、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必要时给予肠道内高营养,积极改善营养不良,提高病儿机体抵抗力。
6.术前3d给予肠道灭菌剂,减少肠道内细菌,降低手术后感染率。
7.术前配血。
8.术前放置胃管,手术区消毒后安放导尿管。
手术步骤
1.开腹后,将准备造口之结肠提出于切口外,在所对应的肠系膜无血管区予以切开,逐渐扩大,直至结扎切断边缘血管弓。
2.以两把Kocher钳斜形钳夹切断结肠,断端以电刀止血。
3.将结肠之近端及远端分别置于切口的两端,分层将腹膜、肌肉及皮下与结肠浆肌层在不同平面间断缝合数针。两造口之间的腹壁逐层缝合。
并发症
1.腹腔内及切口感染。
2.造口肠管脱垂。
3.造口狭窄。
4.造口回缩。
注意事项
1.分离结肠系膜时注意勿损伤系膜血管。
2.切断肠系膜边缘血管弓时应妥善结扎,防止术后结扎线松脱引起出血。
3.切断肠管后,将结肠近、远端各提出切口外4~5cm,然后分别与腹膜、肌层及皮下层缝合固定,两造口之间腹壁分层缝合时不可过紧,使造口肠腔能容一小指为限,以防止造口处狭窄。
4.造口肠管全层翻转后,使形成的蕈状造口高出皮肤至少1cm,以便于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