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十二指肠吻合术
十二指肠十二指肠吻合术用于十二指肠闭锁和狭窄的治疗。先天性肠闭锁和肠狭窄是新生儿常见畸形之一。其发生是在胚胎10~12周,被上皮充满的肠腔形成多数空泡,空泡互相融合再使肠腔沟通,这一再通过程发生障碍,就会形成肠闭锁或狭窄,十二指肠闭锁及狭窄多属此类胚胎发育畸形。
此外,当胎儿3个月后肠道已发育完全,在宫腔内生长过程中,因不同疾病如肠扭转、索带压迫、套叠、系膜发育缺陷或系膜血管栓塞、腹腔内感染等原因造成肠管坏死、穿孔病变,而后又自行修复,这是形成空、回肠闭锁和狭窄的原因,有些病儿尚可见同时存在胎粪性腹膜炎或胎粪性肠梗阻。
肠闭锁和肠狭窄最常见于空肠下段和回肠,其次是十二指肠,发生在结肠的较少见。多为单处病变,但也有多发性闭锁。
- 就诊科室:胃肠外科
- 手术方式:开刀
- 手术部位:腹部
- 手术次数:1次
-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 手术时长:3-5小时/次
- 住院治疗:需要
- 恢复时间:1个月以内
适应症
手术是先天性肠闭锁及肠狭窄的惟一治疗方法。肠闭锁如不及时手术,多在出生后1周左右死亡,故确诊后即刻准备尽快手术。肠狭窄则根据病情,积极准备后进行手术。
术前准备
1、鼻胃管减压,防止呕吐误吸。
2、病儿常并有肺炎及肺不张,需要充分给氧气吸入,顺位排痰,严重者须气管插管,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并给辅助呼吸。注意吸入气体湿度的保持。
3、注意保温,特别是入院时低体温病儿,须先尽快恢复体温再行手术。
4、纠正因频繁呕吐造成的水、电解质、酸碱的失衡。
5、抗生素、维生素K、维生素C的应用。
6、配血50~100ml备用。
7、建立好静脉输液通路。
手术步骤
1、切口
可用横切口,在脐上1cm,切口左端自中线左侧1cm开始,切口共长约7cm。也可做右上腹旁正中或经腹直肌的直切口。
2、游离十二指肠
探查腹腔确诊后,先游离结肠右曲使其移向左下方。打开十二指肠外侧后腹膜,尽量游离十二指肠第2部(kocher’s manoeuvre),十二指肠第3、4部也须在肠系膜上血管后面做充分游离,与十二指肠空肠曲一并移向血管右侧,以上操作一般并无困难。此时梗阻的远近肠段充分显露。此时可以看清梗阻的原因。
3、拉拢远近肠段
将梗阻的远近肠段侧壁靠拢,用细丝线在靠拢肠壁两端各缝1针支持线,再在其间加数针间断浆肌层缝合。在肠壁靠拢线两侧做平行的肠腔切开,切口长约1.5~2cm。
4、十二指肠十二指肠吻合
用细丝线作吻合口前后壁的全层间断缝合,针距间隔1~2mm,缝针与切缘相距1mm。前壁可再加数针浆肌层缝合。由于新生儿远端肠管细小,两层吻合有一定困难,要避免内翻过多形成狭窄、梗阻,有人主张采用单层缝合,只做一层全层间断缝合,每针都要使肠壁内翻对合好。无论哪种吻合方法,都要选用适当的细针线,操作细致、轻柔,尽量避免用器械夹持肠壁。
5、胃造口及空肠喂养管放置
在未成熟病儿,病情较重者,必要时加做胃造口及空肠喂养管放置,后者在肠吻合口前壁未吻合时置管比较方便。方法见前胃造口术所述。
6、缝合切口
腹壁切口缝合,一般不放腹腔引流。
并发症
1、吻合口梗阻:原因可能有吻合口水肿、内翻过多、胎粪阻塞以及肠近端切除不够,肠蠕动功能不良等。如有良好的减压及静脉或肠道喂养管的营养支持,可耐心等待、观察,否则常须在1周以内再次手术探查纠正。
2、吻合口漏:为严重并发症。在营养有保障情况下,很小的肠漏不伴明显腹膜炎表现者,有时非手术治疗也可以治愈。但较大的漏,腹膜炎明显时,则必须及时手术处理。
3、肠粘连所致肠梗阻:在有胎粪性腹膜炎病儿更易发生,非手术治疗无效时须行手术治疗。
4、肺炎:一般呼吸道感染或吸入性肺炎都是严重并发症,必须积极预防、治疗。
5、少数肠闭锁病儿术中未发现闭锁近侧存在的隔膜型狭窄,术后早期无完全性梗阻,随病儿发育、饮食改变,经数月甚至数年后出现不全性梗阻症状或影响营养发育时才出现,再行二次手术。
术后护理
1、新生儿加强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注意保暖,充分给氧吸入。
2、正确管理鼻胃管或胃肠造口管,保持有效的减压。
3、在禁食期间严格掌握静脉输液的量及输入速度。肠道功能恢复后,肠道管饲或经口喂养饮食的质与量都要循序渐进,尤须注意防止呕吐、误吸。
4、抗生素及维生素的应用。
注意事项
1、熟悉本病可能存在的不同病理改变,仔细探查,尤须注意有无多发闭锁或在闭锁近侧同时存在的隔膜。
2、新生儿肠管组织菲薄、细小,手术器械要合适,操作尤应轻柔、精细、准确。避免夹持挫伤肠管,稍有一针一线的疏忽就会造成吻合口漏或梗阻的严重后果。
3、必要时附加胃或肠造口术,使术后减压确实,无疑能提高手术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