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情绪障碍
情绪障碍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如某些精神刺激,或因家庭教育不当等所造成的情绪异常的表现,使患儿自身感到痛苦或影响社会的适应。造成儿童情绪障碍的原因较多,其中遗传因素是一个原因,幼儿时期胆怯、敏感或过分依赖者易产生情绪障碍。家庭因素和不良的教育方式、对小孩过度保护或过分严格苛求、态度粗暴等都可能使儿童发生情绪障碍。若儿童幼年时期遭受精神创伤,深刻的情感体验也是常见致病因素。躯体疾病或过度紧张疲劳、学习负担过重对发病均具有影响。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4%-0.08%
易感人群: 多见于儿童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腹痛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心理咨询科 精神科 精神心理科
治疗方式:心理治疗 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2年
治愈率:70%
常用药品: 安乐片 逍遥丸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1000元)
温馨提示
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病因
造成儿童情绪障碍的原因较多,其中遗传因素是一个原因,幼儿时期胆怯、敏感或过分依赖者易产生情绪障碍。家庭因素和不良的教育方式、对小孩过度保护或过分严格苛求、态度粗暴等都可能使儿童发生情绪障碍。若儿童幼年时期遭受精神创伤,深刻的情感体验也是常见致病因素。躯体疾病或过度紧张疲劳、学习负担过重对发病均具有影响。
具体分析如下:
(1)分离性焦虑障碍病因
多发于对紧张性刺激反应过强或过分敏感的儿童。如果这种反应已成为习惯性倾向时,称为“焦虑素质”。此与遗传有关。持续的紧张环境可使儿童发病。另有一些病儿与父母慢性焦虑有关或因过分依赖成人所致。
(2)儿童恐怖性障碍
正常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都可能会对一些特殊的物体或情境出现恐惧害怕的现象,这是面临危险处境的一种防御反应,不属于病态症状。害怕的物体与情境包括与父母分离、黑暗、动物、登高、雷电等。
学校恐怖症常见于学龄儿童,女孩较男孩为多见。可能由于对学校有关事物的恐惧、学业上的失败、对学习的厌倦、或害怕与母亲分离等有关。
(3)社交敏感性障碍
儿童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主要与周围的环境和人有关系。可能因为不愿到陌生环境,害怕与母亲分离等有关。
(4)儿童强迫症
儿童强迫症是强迫症的一类,是一种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或行为。在儿童期,强迫行为多于强迫观念,年龄越小这种倾向越明显。
(5)儿童癔症
家庭不和、教育方法不当、父母对孩子过分纵爱和保护都易使儿童发生癔症。文化程序及家庭经济水平低、或地方风俗迷信影响的儿童也易发生癔症。
(6)儿童抑郁症
本症多发生于少年期,病因尚未清楚,可能是多因素所致,包括遗传因素、生化代谢缺陷和环境因素等。
预防
预防儿童青少年不出现精神障碍,都有快乐的心情和健康的行为,家长、老师及所有关心儿童青少年的人士,都要努力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不仅仅是“生活技能”,包括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生存”能力,其中也包括最重要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能力。
并发症
腹痛
因可能伴有心悸、头昏、呼吸急促、睡眠障碍、发噩梦、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多汗、尿频、便秘、乏力等症状。儿童焦虑症的儿童常有一些行为、智力、人格的改变,如小儿常出现退缩行为、过度顺从,或暴怒、恐惧,甚至拒绝上学;一些儿童学习成绩下降,智商偏低;高度焦虑的儿童对自己的人格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如自卑、自我评价低下,依赖性强,过度敏感,对自己可能发生攻击性行为。
症状
秋季狂躁症 尿频 紧张 强迫观念 攻击行为 情绪低落 儿童性别偏差 腹痛 焦虑 儿童精神运动发育异常
儿童情绪障碍主要类型如下:
1、分离性焦虑 障碍(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主要表现为与其亲人离别时出现过份地焦虑惊恐不安,耽心亲人可能遭受意外,或害怕他们一去不复返,而要求呆在家里,不愿去上学,如送患儿去上学,就诉说头痛 ,腹痛 等,检查又无异常体征。
2、儿童期恐怖性障碍(phobia disorder of childhood):是指儿童对日常生活一般的客观事物或处境产生过分的恐惧 ,而且持续强烈的恐怖情绪反应超过了实际情况所存在的危险程度,虽然安慰解释,仍不有清除恐惧,甚至回避,退缩而影响日常活动,当惊恐时可伴有脸色苍白,心悸 ,出汗,尿频 ,瞳孔散大等植物神经症状。
另有一类儿童主要表现对学校的恐怖,强烈拒绝上学,长期旷课,对上学表现明显的焦虑和恐惧,并常诉述自己有病,但查不出其疾病所在,而在家可以学习,亦无其他不良行为的表现,这种现象称为学校恐怖症(school phobia),常见于学龄儿童,女孩较男孩为多见,学校恐怖症的原因,可能由于对学校有关事物的恐惧,学业上的失败,对学习的厌倦,或害怕与母亲分离等有关。
3、社交敏感性障碍 (social sensitivity disorder):大多见于5~7岁儿童,主要表现与周围环境接触时,反复出现过分的敏感,紧张 恐惧,胆怯,害羞,退缩,因而不愿到陌生环境,害怕与母亲分离等有关。
4、儿童强迫症 (child obsession ):较为常见,表现反复的,刻板的强迫观念 或强迫动作,如过分反复洗手,反复检查自己行为,无意义的计数,排列顺序,反复回忆自己刚做完的事或考虑一些无意义的事情,患儿自知这些思想和动作是不必要的,无意义的,但自己无法克制。
5、儿童癔症(child hysteria):常见于少年儿童,女性较男性为多见,家庭不和,教育方法不当,父母对孩子过分纵爱和保护都易使儿童发生癔症,文化程序及家庭经济水平低,或地方风俗迷信影响的儿童也易发生癔症,临床发作形式的类型与成人基本相同,一类是躯体形式障碍,是指表现为非器质性的运动,感觉或植物神经症状,称为转换性反应;另一类为分离性反应,表现为发作性意识朦胧,情感爆发,行为异常等,发作间期正常,随着年龄增长,发作表现遂与成年癔症相近似,癔症的诊断详细了解病史和检查,弄清发病的本质,因癔症发作的症状多种多样,常有假性的躯体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容易被误诊,尤其在躯体疾病同时伴有某些精神因素时容易误诊。
6、儿童抑郁 症(child depression):是发生儿童时期以持续心境不愉快,情绪低落 ,悲伤哭泣,兴趣减少,活动减少,迟钝,少语,失眠 ,食欲减退 等为核心症状,少数病例可伴其他不良行为,本症多发生于少年期,病因尚未清楚,可能是多因素所致,包括遗传因素,生化代谢缺陷和环境因素等,儿童抑郁症 的诊断标准,据Weinberg所提出主要概括下列4点:
(1)情绪恶劣及自我评估过低。
(2)下述8项症状中具有2项或2项以上:①攻击行为 ;②睡眠障碍 ;③同其他的接触减少;④不愿上学;⑤成绩下降;⑥躯体主诉;⑦精力不足;⑧食欲和(或)体重改变。
(3)这些症状能说明患儿的行为较平时有改变。
(4)症状至少持续1周以上。
检查
检查一般无异常体征,主要做神经学检查,排除神经系统器质性改变引起的精神症状,其次再进行有关的心理评估测验,进一步确诊。
诊断鉴别
1.儿童情绪障碍临床表现
主要分为:分离性焦虑障碍、儿童期恐怖性障碍、社交敏感性障碍、儿童强迫症、儿童癔症、儿童抑郁症等,应该注意各个类型之间的鉴别。
2.注意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与儿童情感性精神障碍相鉴别
儿童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在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期都可能有攻击行为或对抗行为。具有明显的情绪高涨或低落,行为异常只是临床表现的一个方面,经过相应药物治疗症状全部消失;
(2)与儿童缺陷与多动障碍相鉴别
患者可能因为多动和冲动可能与同伴发生打斗或纠纷、不遵守学校纪律等问题,也可能因受挫折而出现反抗和攻击性言行,经过中枢兴奋剂治疗和其他治疗以后病情能够改善;
(3)与儿童精神分裂症相鉴别
患者可能表现违法、攻击或对抗行为,但这些行为问题仅仅是临床表现的一部分,患者还有其他核心症状,如幻觉、妄想和其他思维障碍,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包括行为问题在内的各种症状都会减轻,甚至完全消失;
(4)与儿童精神发育迟滞相鉴别
患者因为智力低下,对自身行为的正确与否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容易受别人的指使行事,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也较差,可能发生一些违法、攻击或对抗行为。
治疗
就诊科室:心理咨询科 精神科 精神心理科
治疗方式:心理治疗 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2年
治愈率:70%
常用药品: 安乐片 逍遥丸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1000元)
1.对症药物治疗
(1)若有焦虑和恐惧等症状,可以选用抗焦虑类的药物,如安定、硝基安定等;
或者选用小剂量的三环类抗抑郁药,例如多虑平和阿米替林等进行对症治疗;
(2)适量的氯丙咪嗪对儿童强迫症和抑郁症均有较好效果;
(3)若有癔症情感暴发、冲动哭闹者,可服用小剂量氟哌啶醇、安他乐、氯丙嗪等药物缓解症状。
2.心理疗法
心理疗法是治疗情绪障碍的重要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家庭治疗、游戏治疗、精神分析治疗。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可以适用于各年龄的儿童,认知治疗、精神分析治疗适合于青少年和认知水平较高的大年龄儿童;游戏治疗适合于幼儿,也可以用于年龄偏小的学龄儿童。
(1)行为治疗是治疗情绪障碍中较为经典和有效的方法,治疗原理是以行为学理论、经典条件反射及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为理论依据,采用一系列具体而特定的步骤,来消除不良行为,建立适应良好的行为。
具体行为治疗方法有多种,要根据情绪障碍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行为矫正方法。如强迫症可选用冲击疗法和厌恶疗法,恐怖症可选用脱敏疗法、冲击疗法和示范法,焦虑症选用冲击疗法和脱敏疗法,暴怒发作等选择消退法和暂时隔离法等。
(2)认知治疗是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策略纠正患儿的错误认知,引导患儿的情感,调整患儿的行为模式,从而改变患儿的情绪反应,控制异常的情绪。
(3)家庭治疗是以整个家庭成员或部分家庭成员为治疗对象,解决与调整家庭内的矛盾与冲突,去除家庭内对儿童情绪异常的不利原因,使儿童的情绪异常得到恢复。由于许多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生与家庭不良环境有关,使用家庭治疗处理情绪障碍,在一些病例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4)若患儿是年幼儿童,语言表达不完善,思维水平较低,领悟能力有限,不适合认知治疗和精神分析治疗。可以尝试游戏治疗方法,在游戏治疗中,儿童能自由地游戏,情绪得到充分的放松。借用游戏的方法,治疗者能了解儿童的想法,与儿童进行沟通,让儿童自然地表露与疏泄情绪,使情绪障碍得到恢复。
护理
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劳掌握动静结合,休息好,有利于身体的恢复;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抗病能力。
饮食保健
儿童期情绪障碍宜食
1)碳水化合物能安神: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等都属于碳水化合物,莲子、藕粉、蜜枣、百合等也都是碳水化合物含量很高的食物。水果中的香蕉、草莓、龙眼、苹果也都具有安神效果。
2)宝宝可以补充一些含碘的食品,如海带、紫菜、海虾、海鱼等海产品,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摄入量 。
3)白菜能减少紧张情绪;每天适量吃些洋葱,能稀释血液,改善大脑供氧状况,从而消除过度紧张和心理疲劳。

鸡蛋

葵花子仁

白果(干)

青豆

鸭血(白鸭)

绿豆

红豆沙

黑豆

桂圆鸡蛋汤

首乌鸡蛋汤

牛奶玉米汤

南瓜牛奶汁

山药粥

山药枸杞粥

素炒圆白菜

麻酱白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