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异常的疾病。其特点是铜沉积在肝、脑,肾、角膜等组织,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近年来,对本病的遗传特点、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基因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很大进展。现已证明,本病是完全可以治疗的。本病在我国各地均有报道,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DNA分析等方面都做了很有成果的工作。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01%
易感人群: 儿童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脾大 癫痫 小儿肥胖 高血压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 内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 支持性治疗 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10-15天
治愈率:10%
常用药品: 硫酸锌片 注射用二巯丁二钠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 —— 8000元)
温馨提示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异常的疾病。其特点是铜沉积在肝、脑,肾、角膜等组织,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病因
(一)发病原因
肝豆状核变性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异常病,致病基因定位于第13号染色体长臂远端。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缺陷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3q14.3,基因产物为P型铜转运ATP酶,基本的生化病变是铜排泄障碍,引起铜在体内各种组织中沉积,正常人自膳食中摄入的铜每天约为1~5mg,其中约40%由肠道吸收而进入血浆,很快即运送至肝脏,在肝内合成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再进入血液循环,正常时血浆铜约95%是以铜蓝蛋白的形式存在的,另有少量的铜与白蛋白呈疏松结合,铜蓝蛋白是一种α-球蛋白,是肝脏铜转运的主要载体,是合成各种含铜酶的供铜者,细胞色素C氧化酶,过氧化物歧化酶,多巴胺β羟化酶等都含有铜,正常小儿血浆中铜蓝蛋白的含量为200~400mg/L(20~40mg/dl),2个月以下婴儿略低,体内的铜主要是经胆汁由大便排出,尿的排铜甚微,肝豆状核变性时,铜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
①胆汁排铜明显减少,间接法测算患者经胆汁排铜量仅为常人的20%~40%;
②铜与铜蓝蛋白的结合率下降,由于血中铜蓝蛋白减低是本病的主要表现之一,既往曾认为肝脏合成铜蓝蛋白障碍是其基本生化缺陷,进一步研究证明,HLD病人血清中铜蓝蛋白前体-脱辅基铜蓝蛋白(未结合铜)不低,减少的只是与铜元素结合的全铜蓝蛋白,因而,铜与铜蓝蛋白的结合力下降,而不是肝脏合成铜蓝蛋白能力下降,可能是本病的基本缺陷之一,由于胆汁排铜的障碍,体内铜代谢呈正平衡,肝铜增加,铜逐渐蓄积于肝内,铜由血循环再转移到体内各种组织中,逐渐沉积在脑,肾,角膜,也可能沉积在血细胞,骨关节等组织中,过量的铜对组织有毒性作用,破坏细胞的线粒体,过氧化物小体,溶酶体等结构,造成细胞损伤,此外,本病时铜代谢异常也可能影响铁代谢,血浆中铁结合球蛋白减少。
本病的发病及病程经过与铜在体内的蓄积过程有关,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无症状期,自生后开始铜在肝脏蓄积直至达到中毒的水平,此期铜主要分布于肝细胞内,与金属硫蛋白(metal thionein,MT)等蛋白质结合,第二阶段为肝损害期,铜在肝脏蓄积超过中毒水平,一部分铜释放入血循环并在肝外组织器官沉积,肝脏出现细胞变性,坏死,纤维化直至肝硬化,类似于慢性肝炎的过程;少数病人进展较快,可出现类似急性甚至急性重型肝炎的病理改变,并可伴有急性血管内溶血,第三阶段为肝外症状期,铜在肝外组织器官的蓄积达到或超过中毒水平,出现相应症候。
2.病理改变
(1)肝脏:肝硬化,亚急性黄色肝萎缩,电镜下可见肝细胞内线粒体异常。
(2)脑:病变主要在基底节,壳核尤甚,大脑皮质,丘脑,红核,黑质,脑桥均可受累。
预防
是否为缺陷基因携带者可检出本症杂合子,以便做遗传咨询;本病产前诊断已有可能,必要时可终止妊娠。
并发症
脾大 癫痫 小儿肥胖 高血压
脾大 ,肝硬化 ,锥体束征,癫痫 发作,肥胖,高血压 ,肾性糖尿 ,氨基酸尿,蛋白尿,血尿 ,可出现Fanconi综合征,发生急性溶血,出血,骨质疏松 ,骨(软骨)变性,关节畸形,可致严重肝功能衰竭,在数周内死亡,可并发溶血性贫血 和失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 性贫血等。
症状
构音障碍 肝豆状核变性 溶血性贫血 共济失调 高热 心律失常 黄疸 肝昏迷 腹水 全血细胞减少
(一)神经精神症状:
1.震颤早期常限于上肢,渐延及全身。多表现为快速、节律性,粗大似扑翼样的姿位性震颤,可并有运动时加重的意向性震颤。
2.发音障碍与吞咽困难多见于儿童期发病的HLD说话缓慢似吟诗,或音调平坦似念经,或言语断辍似呐吃;也可含糊不清、暴发性或震颤性语言吞咽困难多发生于晚期患者。
3.肌张力改变大多数患者肌张力呈齿轮样、铅管样增高,往往引致动作迟缓、面部表情减少、写字困难、步行障碍等。少数舞蹈型患者伴肌张力减退。
4.癫痫发作较少见。总结418例HLD中,11例 (2.6%)于 病程中出现不同类型癫痫发作,其中10例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或部分性运动发作,仅1例为失神发作。
(二)肝脏症状以肝脏症状为首发症状有:
1.通常约5~10岁发病。由于肝脏内铜离子沉积达超饱和,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即腹型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为,全身倦怠、嗜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部膨胀及高度黄疸,病情迅速恶化,多于一周至一月左右死亡,往往在其同胞被确诊为HLD后,回顾 病史时方考虑本病可能。
2.约半数患者在5~10岁内,出现一过性黄疸、短期谷丙转氨酶增高或/及轻度腹水,不久迅速恢复。数年后当神经症状出现时,肝脏可轻度肿大或不能扪及,肝功能轻度损害或正常范围,但B超检查已有不同程度损害。
3.少儿期缓慢进行食欲不振、轻度黄疸、肝脏肿大和腹水,酷似肝硬化的表现.经数月至数年,消化道症状迁延不愈或日益加重,而渐渐出现震颤、肌僵直等神经症状神经症状一旦出现,肝症状迅速恶化,多于几周至2~3月内陷入肝昏迷.因此对原因不明的肝硬化少儿患者。
检查
1.血清铜蓝蛋白 和铜氧化酶活性测定
血清铜蓝蛋白降低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但铜蓝蛋白降低还可见于肾病综合征,某些吸收不良综合征,失蛋白性肠病,Menkes病等,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如同时合并严重的肝功能衰竭,其血清铜蓝蛋白值可正常,遇此情况应综合分析其他指标。
血清铜氧化酶活性的强弱 与血清铜蓝蛋白含量的多少成正比,故其活性测定可间接反映血清铜蓝蛋白含量。
2.体内铜含量测定
(1)血清铜,常低于正常,正常人血清铜14.13~20.41(µmol·L)90~130(µg·dl),本症患者多在4.71~14.13µmol/L(30~90µg/dl),有些病人由于血浆铜蓝蛋白不太低或正常,而直接反应铜(与白蛋白结合铜)增加而致血清铜正常或升高。
(2)尿铜 ,高尿铜是本症的显著生化异常之一,正常人尿铜在50µg/d以下,本症患者治疗前尿铜多在100µg/d以上。
3.肾功能检查
尿氨基酸排出增多,蛋白尿或一过性糖尿。
脑CT及MRI检查:CT扫描对本症诊断有很大价值,一半以上的无症状患者或肝型患者显示有脑室扩大,皮质或脑干萎缩,基底节低密度区等异常,MRI能敏感地反映本症基底节典型部位的病变,临床好转和暂时恶化可伴有异常信号强度的相应改变。
诊断鉴别
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如有阳性家族史则诊断更易确立,儿童或青少年出现以下症状时应想到本病的可能:
1.原因不明的锥体外系或其他神经症状或原因不明的精神,行为异常。
2.原因不明的肝病。
3.原因不明的急性溶血危象。
4.原因不明的肾小管功能不全或骨骼改变。
怀疑本病时应首先检查角膜K-F环及上述实验室检查,多数能够确诊,仍不能确诊者必要时可行放射性铜测定及肝活检测肝组织铜含量,如为阳性则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血铜蓝蛋白 减低也可见于肾病综合征 ,蛋白缺乏性营养不良 ,吸收不良综合征 ,慢性肝炎 等;尿铜 增加除见于本病外,还见于胆道梗阻和肾病综合征,应注意鉴别,如果不能确诊,可考虑做肝穿刺测定肝铜定量,或做核素检查,以明确鉴别诊断。
治疗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 内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 支持性治疗 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10-15天
治愈率:10%
常用药品: 硫酸锌片 注射用二巯丁二钠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 —— 8000元)
(一)治疗
原则是促进铜的排泄及减少铜的吸收,建立铜代谢的负平衡。
1.驱铜治疗 主要使用螯合剂。
(1)青霉胺:为含巯基的氨基酸,是一种强效的金属络合剂,可螯合铜自尿排出,剂量每天为20~30mg/kg,症状明显改善后可逐渐减量并定期监测肝功能,血铜,尿铜,症状复发者应恢复原量,一般需终身服药,副作用有:
①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②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痛。
③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淋巴瘤等。
④维生素B6缺乏,大约10%患者不能耐受该药。
(2)二巯丙醇:青霉胺不能耐受者可以选用,每天2.5~5mg/kg,分1~2次肌注,每1~2周为一疗程,停药1~2周可重复治疗,疗效较差。
(3)其他:二巯丁二钠(二巯基丁二酸钠)需静脉给药,曲恩汀疗效也较理想,但药源困难。
2.锌剂 阻止铜在肠道的吸收并促进铜的排泄,常用硫酸锌或醋酸锌口服,疗效肯定,副作用轻微,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硫酸锌剂量一般为135~600mg/d,分3次服,醋酸锌每次量为25mg元素锌,4次/d。
3.饮食疗法 避免进食含铜高的食物,如坚果,豌豆,软体动物,巧克力等。
4.对症治疗 根据神经精神方面的不同症状可选用苯海索(安坦),左旋多巴,安定类或抗精神病药物等。
(二)预后
取决于诊断及治疗是否及时,早期诊断,及时而正确的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早期治疗尤其在症状前即开始治疗,则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否则预后不良。
护理
1.避免食用含铜过高的食物。
2.对于有严重脾功能亢进者可行脾切除术,严重肝功能障碍时也可以考虑肝移植治疗。
3.本病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般较少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存期,晚期治疗基本无效。
4.重视产前诊断,减少疾病患儿出生的几率。
饮食保健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鱼类、瘦肉、各种豆制品等。各种新鲜蔬菜、瓜果富含维生素,营养价值高

腰果

南瓜子仁

黄豆粉

赤小豆

蜂蜜

白砂糖

花生(炒)

油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