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眼 耳 脊椎综合征

小儿眼 耳 脊椎综合征

眼-耳-脊椎综合征又称耳-脊椎综合征,眼-耳-脊椎发育不良综合征、下颌面骨发育不全-眼球上皮样囊肿综合征,眼-脊柱发育不全、颜面-听-脊柱异常、Goldenhar综合征等,是一种以眼、耳及颜面、脊柱畸形的先天性症候群。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06%

易感人群: 儿童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脊柱畸形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小儿神经内科 儿科学 神经内科 内科 儿科

治疗方式: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3-6个月

治愈率:85%

常用药品: 复方吡拉西坦脑蛋白水解物片 吡拉西坦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温馨提示

本病征预后尚可,对生命影响不明显。精神发育迟缓至近成年阶段可望改善。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综合征的病因不明。

(二)发病机制

Henkincl报道的2例是姨表兄弟,同时患先天性角膜皮样瘤,张焕报道2例兄妹患先天性角膜皮样瘤合并副耳生长,因此推测本病征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高保清等报道1例,体征齐全但染色体检查属正常,1987年周道伐等报道5例,均无先天遗传的家族史,可能系第一和第二鳃弓以及脊椎和眼的血管异常引起的胚胎畸形。

预防

参照先天性疾病的预防方法,预防应从孕前贯穿至产前:

1.婚前体检在预防出生缺陷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作用大小取决于检查项目和内容,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查(如乙肝病毒,梅毒螺旋体,艾滋病病毒),生殖系统检查(如筛查宫颈炎症),普通体检(如血压,心电图)以及询问疾病家族史,个人既往病史等,做好遗传病咨询工作。

2.孕妇尽可能避免危害因素:包括远离烟雾,酒精,药物,辐射,农药,噪音,挥发性有害气体,有毒有害重金属等,在妊娠期产前保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的出生缺陷筛查,包括定期的超声检查,血清学筛查等,必要时还要进行染色体检查。

 

并发症

脊柱畸形

伴有多种畸形,如脊柱,颜面的畸形,心血管和肺,肾的畸形等。

症状

眼睑畸形 面部畸形 牙齿拥挤错位排列不齐 角膜瘘 上睑下垂 胸椎侧弯 兔唇 耳骨外翻 巨口 眼裂歪斜

本综合征60%~70%的病例发生于男孩,其临床表现较复杂,约10%的病例智力迟钝,而大多数病例只显示部分体征,主要体征如下。

1.眼部:眼角膜皮样瘤,眼睑缺损,上睑下垂 ,小角膜及小眼球 ,眼裂歪斜 ,白内障等。

2.耳部:有副耳 ,耳前瘘管,耳聋 和外耳道缺如。

3.颜面部畸形 :如颔小畸形,兔唇 ,巨口 (颊横裂),颧骨发育不全,牙齿排列不齐等。

4.脊柱畸形:表现为形式不一的侧弯及骨质愈合,也可有肋骨异常,头颅骨畸形,肢体和足畸形 。

5.其他:尚可有心血管畸形 ,肺,肾,牙齿及智能异常等。

周道伐等报道的5例,均为出生时发病,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4~20岁,5例均有先天性角膜皮样瘤,随年龄增长而增大,3例上眼睑缺损,2例小眼球,小角膜,1例隐眼畸形且无眼内正常结构,2例有耳前副耳畸形,1例耳前先天性瘘管存留合并耳聋,1例鼻梁中央有纵行瘢痕,瘢痕长约18mm,另一例有鼻部畸形,X线见胸椎侧弯 ,骨质呈楔状愈合,此外还有智力迟钝,前额前突,兔唇,腭裂,牙齿排列不齐等异常,角膜表面赘生物的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角膜皮样瘤。

检查

炎症性肠病实验室检查的目的,在于:

①排除感染性结肠炎。

②了解病情活动性,提示病情缓解或早期预报复发。

③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评价疗效,预测转归。

④了解溃疡性结肠炎对其他脏器功能的影响。

⑤为本病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客观依据,然而,在溃疡性结肠炎的确诊和病情的评估方面,实验室指标并没有特异性,只能作为本病综合分析的一部分。

1.血液学检查

(1)血红蛋白与血浆蛋白:轻型多正常或仅轻度下降,中,重型可有轻度或有中度下降,甚至有重度贫血与低蛋白水肿,Hb下降可归因于慢性炎性出血与蛋白丢失,铁及其他造血物质缺乏或吸收不良,尤其克罗恩病的回肠病变易致维生素及矿物质吸收障碍与慢性炎症有关的骨髓造血抑制等,另外,尽管患者肾功能正常,红细胞生成素 分泌不足在炎症性肠病贫血的形成中亦起着重要作用。

(2)白细胞计数:大多数患者正常,中,重型患者可有轻度升高,少数重症患者可高达30×109/L,有时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严重者可出现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并有中毒颗粒,溃疡性结肠炎白细胞计数增多可能与炎症活动有关,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也可升高粒细胞,另外,治疗时应用免疫抑制剂,其淋巴细胞计数可能降低。

(3)血小板计数: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患者复发时,血小板计数可以升高,相对轻,中型溃疡性结肠炎,重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大于400×109/L 更常见,但本指标并未广泛应用于炎性肠病的诊断。

2.粪便检查

(1)粪便常规 检查:肉眼观以糊状黏液脓血便为最常见,重症者粪质极少,少数患者以血便为主,伴有少量黏液或无黏液,镜检可见大量红细胞,脓细胞,还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急性发作期粪便涂片 中常见有大量多核的巨噬细胞。

(2)病原学检查:炎性肠病病原学检查目的在于排除感染性结肠炎,是本病诊断的一个重要步骤,病原学检查的内容包括:

①细菌培养:应反复多次检查,若满足于临床诊断,须连续做3次以上,如选择科研病例,应连续6次以上。

②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检查:取新鲜粪便,尤其是血性黏液便,反复多次检查(同细菌培养)。

③粪便集卵:留取每次的全部粪便,做集卵和孵化,应连续多次进行(同细菌培养),可排除慢性血吸虫病及其他寄生虫感染。

④病毒学检查:本病急性发作时,应尽可能用电镜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找病毒颗粒,或免疫学方法找病毒特异性抗原,以排除病毒机会性感染。

3.血沉(ESR)检查: 炎性肠病患者活动期ESR一般均见增高,ESR一般可反映病情活动性,国外报道,缓解期患者平均ESR为18mm/h,轻度活动者为43 mm/h,中度活动者62mm/h,重度活动者83mm/h。

ESR改变反映了本病活动期血清中某些蛋白质浓度的改变,当血清中某些蛋白质浓度,尤其是r-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Y-球蛋白,以及血细胞比容改变时,ESR会发生变化,由于与ESR有关的血清蛋白半衰期长,若临床症状很快改善,ESR往往在临床症状缓解后数天才下降,因此,ESR不能及时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

4.血清急性期反应蛋白的监测:炎性肠病活动期,尤其是重症患者,可出现急性期反应,急性期反应即应激反应,是机体对各种感染或损伤,包括炎症性肠病的一种基本反应,其涉及许多免疫和炎症过程,以及许多器官的功能改变,这种反应常伴有某些在肝脏合成的血清蛋白质含量异常,如a1-酸性糖蛋白,C-反应蛋白,a1-抗胰蛋白酶 ,纤维蛋白原,a2-巨球蛋白和补体C3等,这些血清蛋白质称为急性期反应蛋白(acute phase response protein)或急性期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其血清含量的监测,对于了解病情活动和评价严重程度有一定价值。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非特异性急性期反应蛋白,它作为炎性肠病实验室指标的重要优势在于能对炎症发生和消退做出快速反应,其浓度可出现高达1000倍的变化,血清中CRP含量可反应病情活动性,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Sharma等发现29例炎性肠病患者缓解期CRP<10µg/ml,而中度及重度患者其CR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P<0.05,P<0.001);动态观察显示,随着病情的缓解,CRP含量逐渐下降直至正常,当CRP>40µg/ml,患者对内科治疗反应差,如治疗期间CRP>70µg/ml,常是重度或内科治疗失败,提示需手术切除病变肠管的患者,但CRP在炎性肠病的诊断价值不及克罗恩病时敏感。

CRP本身选择性地附着于细胞膜上,并与游离DNA结合,CRP在血液循环中的半衰期较短,只有l9h,因此,在炎症缓解后其血清含量很快回落,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a以及转移生长因子p等细胞因子,能促进肝细胞合成CRP。

5.免疫学检查: 炎性肠病患者,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有改变,因此,常被归类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的免疫学检查,有助于了解本病的发生机制和判断病情活动性,可作为本病诊断的辅助指标。

(1)体液免疫: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血清中IgG,,IgA,IgM可升高,尤其是血清IgA升高反映了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恢复。

(2)细胞免疫:克罗恩病的病程经过中细胞免疫占主导作用,疾病活动期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Th/Ts)比值增高,随着病情缓解,Th/Ts逐渐下降,动态监测Th/Ts比值的变化对估计克罗恩病患者的活动性及疗效颇有价值。

6.凝血功能检查: 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除了有血小板计数变化外,还可能有某些凝血因子的改变,在急性暴发型病例中,维生素K 缺乏可引起凝血酶原(第Ⅱ因子)降低以及第Ⅶ和第Ⅹ因子轻度至中度减少,以致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延长,在病变广泛者,可见因子Ⅴ,Ⅷ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第Ⅰ因子)增加,但溃结活动期局部血运是处于高凝状态,由于炎性刺激,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增多,黏附性增强,从而促使血小板聚集成团,血细胞黏附其上,在黏膜表面血管中形成牢固的血栓,这是临床上使用抗凝剂治疗的理论依据之一。

7.肝功能试验: 炎性肠病合并有肝脏损害时,血清谷丙转氨酶 ,碱性磷酸酶,胆红素及磺溴酞钠试验均可异常,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蛋白质代谢的检测,在活动期,可有血清白蛋白(albumin,A)下降,球蛋白(globulin,G)增高,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A/G)降低;血清蛋白电泳 显示,白蛋白减少,a2和Y-球蛋白可增高,重症病例a2球蛋白增高,Y-球蛋白反可低下,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血清白蛋白降低,与肠道炎症处蛋白质丢失和营养不良有关,有作者指出,血清白蛋白含量与肠道蛋白质丢失量有良好的负相关;而球蛋白增高与急性期反应蛋白升高有关,溃疡性结肠炎的蛋白质代谢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活动性,病变严重性,病变范围及病程经过。

8.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检查: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检查一般正常,腹泻严重者可有低血钾,低血钠和代谢性酸中毒,呕吐频繁者可有低血钾,低血氯,低血钠和代谢性碱中毒。

9.皮试: 植物血凝素皮肤试验 及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反应低下。

10.X线检查: 钡剂灌肠与钡餐是诊断IBD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气钡双重造影更能显示黏膜细小病变,提高诊断率。

(1)UC:早期表现可以正常或仅有黏膜皱襞粗大,肠管边缘模糊,严重病例黏膜呈毛刷状,锯齿状改变,可见溃疡,假息肉,结肠袋消失,肠管僵硬,缩短呈管状,肠腔狭窄。

(2)CD:早期可正常或仅有黏膜不规则增粗,紊乱,增厚,晚期典型病例可见溃疡,裂隙,瘘管,铺路石样网状改变,间断性肠段狭窄伴邻近肠管扩张或病变肠段间有正常肠段,呈跳跃式分布。

11.内镜检查 :小儿纤维结肠镜 可以送达回盲部,可观察全结肠,确定病变部位,范围,程度,并多部位取组织活检,提高诊断率。

(1)UC:病变从直肠开始,呈弥漫性分布,黏膜充血水肿,粗糙呈颗粒状,脆性增高,易出血,溃疡大小不一,浅,有脓性或脓血性渗出物,慢性炎症表现为黏膜增生,假息肉,管腔狭窄,病变由结肠远端向近端连续性发展,或至全结肠。

(2)CD:黏膜充血水肿,不易出血,溃疡圆形,椭圆形或线形裂隙纵行分布,称“阿弗他溃疡”,或铺路石样改变,炎性息肉,肠腔狭窄,病变跳跃式分布,病变邻近组织正常,肛周有裂隙,瘘管。

12.组织病理学改变

(1)UC:所见随病变活动与缓解不同,活动期黏膜呈炎症性反应,隐窝变形,淋巴细胞,多核细胞,浆细胞 浸润到固有膜,杯状细胞减少,隐窝脓肿形成,脓肿破溃形成溃疡,缓解期见肠上皮增生,腺上皮萎缩。

(2)CD:节段性全壁炎症,主要组织学特征有两点:一是裂隙状溃疡可深达腹壁浆膜,二是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内含多核巨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数量少,散在分布,构成欠完整。

诊断鉴别

根据同时存在的眼-耳-脊柱等异常体征,进行诊断,染色体检查属正常。

应注意与Treacher-Collins综合征等鉴别。

治疗

就诊科室:小儿神经内科 儿科学 神经内科 内科 儿科

治疗方式: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3-6个月

治愈率:85%

常用药品: 复方吡拉西坦脑蛋白水解物片 吡拉西坦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一)治疗   

本病征无有效治疗方法。对某些畸形可行手术修补矫治,如角膜皮样瘤切除术、眼睑缺损重建术、兔唇修补术等,术后虽对视力改善无明显帮助,但对矫正畸形、改善美容、平衡心理仍有积极意义。耳聋患者,应及早给助听装置。对本病患儿的治疗需要儿科、外科、齿科等医师共同努力。   

(二)预后   

本病征预后尚可,对生命影响不明显。精神发育迟缓至近成年阶段可望改善。

护理

产前诊断一旦出现异常结果,需要明确是否要终止妊娠;胎儿在宫内的安危;出生后是否存在后遗症,是否可治疗,预后如何等等,采取切实可行的诊治措施。

饮食保健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

1、宜吃钙丰富的食物; 2、宜吃磷丰富的食物; 3、宜吃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

鸭蛋

鸡蛋

鸡肉

腰果

1、忌吃动物甲壳; 2、忌吃过多植酸丰富的食物; 3、忌吃过多的膳食纤维。

白砂糖

花生(炒)

白扁豆

田螺

1、宜吃钙丰富的食物; 2、宜吃磷丰富的食物; 3、宜吃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