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周期性正常血钾性麻痹
周期性瘫痪(periodic paralysis)是一组与钾离子代谢有关的代谢性疾病,以反复性、自限性发作的骨骼肌弛缓性瘫痪或无力,持续数小时至数周,发作间歇期完全正常为临床特征的疾病。根据其发作时血钾的改变,可将其分为低血钾型,高血钾型及正常血钾型三种类型。 周期性正常血钾性麻痹(norm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作时血钾正常。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特定人群5%
易感人群: 儿童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外科 神经外科 内科 神经内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3-6周
治愈率:98%
常用药品: 托吡卡胺滴眼液 氯化钾缓释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温馨提示
国外报道周期性瘫痪有家族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高,在我国本病有家族史者极为罕见。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国外报道周期性瘫痪有家族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高,在我国本病有家族史者极为罕见。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普遍认为与钾离子浓度在细胞内外的波动有关,除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功能失调可为本病的发病机制外,许多对糖代谢,水与电解质平衡有影响的情况也可引起类似周期性瘫痪的发作,总之,钾和糖代谢障碍是构成本病发病机制的主要方面;内分泌功能障碍与肌无力症状之间亦有存在着复杂的联系。
预防
平日宜避免进食含钾多的食物,如肉类,香蕉,菠菜,薯类,避免应用钾制剂,防止过劳或过度的肌肉活动,并注意寒冷或暑热的影响。
并发症
一般无严重并发症。
症状
麻痹 面肌无力 吞咽困难 肌痛 心慌
一般易于清晨或剧烈运动后引起发作,散步或轻微运动有时能预防麻痹发生,本病根据发作性无力及血清钾正常可以诊断,患儿口服氯化钾后可诱发麻痹发生并可使其加重,用氯化钠治疗有效,发作持续时间可自数天至数周,多在10天以上;发作时除面肌瘫痪 外,常有面肌无力 ,嘴嚼无力,吞咽困难 ,声音低弱等症状。发作时血钾和小便排钾均正常。
检查
发作时血钾检查在正常范围,尿钾 亦在正常范围。
心电图检查无低钾或高钾表现,为正常心电图,发作时肌电图显示运动电位时限缩小,波幅降低。
诊断鉴别
根据下述特点即可诊断:
1.以往有类似发作史。
2.有诱发因素:如受寒,运动后休息,饥饿,情绪紧张 ,服用钾盐等诱发因素。
3.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其特点为下肢重,上肢轻,近端重,远端轻。
4.其他症状:部分病人可有口渴,心慌 和肌肉胀痛 。
5.实验室检查:发作时血钾,尿钾均正常。
6.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正常。
7.肌电图检查:提示电位幅度降低,数量减少,完全瘫痪时运动单位电位消失,电刺激无反应。
与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 和高血钾型周期性瘫痪相鉴别。
治疗
就诊科室:外科 神经外科 内科 神经内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3-6周
治愈率:98%
常用药品: 托吡卡胺滴眼液 氯化钾缓释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一)治疗
氯化钠、脱羧酶抑制剂、氟氢可的松可缓解症状,预防发作。
(二)预后
注意避免发作诱因常可减少或减轻发作,预后尚好。
护理
饮食保健
多吃一些营养含量高的食物,不能吃过于油腻的食物。

鸡蛋

鸡肉

腰果

莲子

赤小豆

田螺

螃蟹

河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