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虫螫咬伤

毒虫螫咬伤

常见有毒昆虫和节肢动物有马蜂、大黄蜂及节肢动物蝎、蜈蚣等,它们对人体的伤害多局限于叮咬部位,全身反应常见于继发性的过敏反应,当成批毒虫如马蜂群起攻击青壮年者也可造成严重伤害,马蜂蛰伤引起死亡的事件常有发生,应予注意。 蜈蚣咬伤 蜈蚣种类很多,大小不一,其大者长达25厘米。蜈蚣常在夜晚爬到床上或衣服中,受到刺激时,因防御而咬人。 毒蜂螫伤 经常螫人的蜂主要指膜翅目中的蜜蜂科、胡蜂科和马蜂科三大类,它们均为社会性昆虫,群栖于一大型巢内 ,蜂群内有蜂王 、工蜂和雄蜂之别,若人类触动其巢,群蜂即同时螫刺,使其大量毒素注入人体引起强烈反应;当然,每个人对蜂毒的敏感性亦有差异,有人虽仅被 1头蜂螫刺,其反应也很剧烈。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2%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过敏性休克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感染中心 发热门诊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2-3周

治愈率:80%

常用药品: 风油精 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温馨提示

忌油炸及辛辣刺激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洋葱、 生蒜、胡椒粉等。

病因

毒虫毒液中含有如激肽、蜂毒肽等多肽类物质,透明质酸酶、磷脂酶A等酶类,和5—羟色胺、组胺等胺类物质。可产生神经毒性、血液毒性和细胞毒性等,引起病人伤口局部剧痛、水肿、瘀斑、甚至坏死,严重者可出现全身过敏反应,休克,溶血,肌损伤,神经麻痹,意识丧失,抽搐等,甚至出现MOSF而死亡。

预防

1.穿衣服要尽量穿长袖的。 

2.尽量不去毒虫多的地方。

并发症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急性肾衰等。

症状

水疱或大疱损害 呼吸急促 皮肤瘙痒 皮肤弥漫性红肿

临床表现主要有皮肤红肿、疼痛、灼热、瘙痒、水疱、麻木感或坏死;全身症状主要有发热、头晕、头痛、心慌、恶心、呕吐等;局部可见伤口,皮温略高,或有瘀斑、水疱、周围皮肤红肿或患肢肿胀明显、呼吸急促、心率快、血压低于90/60mmHg。

检查

1.检查被咬部位肿胀处的细小咬、蛰痕及毒刺等。

2.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诊断鉴别

1.当地存在有上述毒虫生活的环境和伤人记录,多见于春、夏较暖季节。

2.患者有毒虫接触史或发现毒虫及被打死的毒虫。

3.检查被咬部位肿胀处的细小咬、蛰痕及毒刺等。

4.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治疗

就诊科室:感染中心 发热门诊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2-3周

治愈率:80%

常用药品: 风油精 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治疗方法需对毒虫叮咬伤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种类毒虫致伤特点、部位等处理,治疗总体原则分为局部和全身治疗。

治疗步骤

①常规清洗伤口,剔出残留于组织中的针刺,肌注破伤风疫苗。

②局部进行封闭,用利多卡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进行局部封闭,可以有效破坏毒素的进一步吸收,并减轻疼痛。

③必要时使用抗生素,对于有明显感染或有感染迹象的要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防止感染的加重。

④对全身症状较重或并发症严重的患者,给予对症治疗的同时,加强心、肝、肾等的监测,必要时住院治疗。

⑤对过敏性休克患者及时进行休克治疗,对严重喉头水肿患者进行早期气管切开,监测心、肝、肾等主要器官的功能,对严重者进行及时干预。

⑥伴过敏性休克者给予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1mg,并用林格氏液、生理盐水或平衡液等补液扩容,必要时可进行气管切开后用人工方法辅助通气。监测生命体征,并静脉使用抗生素。

毒虫咬伤所致过敏反应是威胁受伤者生命和健康的主要因素,临床上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正确地处理。

蝎螫伤

一般毒性小的蝎刺螫后,只需稀氨水涂于螫伤处,疼痛即可快速缓解;严重的螫毒,可将伤口挑破,使毒血外流,也可借助吸引器将毒血吸出,然后用高锰酸钾溶液洗涤伤口。出现惊厥者可用吗啡、镇静药。

蜈蚣咬伤

伤口可用肥皂水、3%氨水或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剧痛者可用0.25%~0.5%普鲁卡因伤口周围封闭,口服镇痛药。出现全身症状时可予对症治疗。中药可用二味拔毒散外敷,或用甘草、雄黄研末,菜油调敷。

毒蜂螫伤

毒蜂螫后可用肥皂水、3%氨水或5%碳酸氢钠液冲洗伤口,全身症状严重者,口服抗组胺药,皮下注射 1∶1000肾上腺素,支气管痉挛者可静脉注射氨茶碱,全身支持疗法包括吸氧、补液、维持循环和血压、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蚁螫伤

若被蚁螫刺而有螫针遗弃在皮肤内,应迅速将螫针取出,以免针内毒液全部泄入组织内,螫针取出后,被刺的局部可涂敷氨水。若有休克现象,应尽速急救诊治。

护理

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

饮食保健

饮食要清淡,禁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1.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2.宜吃富含植物蛋白的食物;3.宜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鹅肉

松子仁

南瓜子仁

莲子

1.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2.忌吃油腻脂肪高的食物;3.忌吃刺激的饮料。

白酒

鸭蛋

鸭肉

鸡心

1.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2.宜吃富含植物蛋白的食物;3.宜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