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状胃炎
疣状胃炎(gastritis verrucosa,VG):是由Moutler和Corner于1947年报道的一种内镜下形态——内镜下呈扁平疣状隆起、中央脐样凹陷糜烂的胃黏膜病变,胃粘膜表面有很多结节状,痘疹状突起的一种慢性胃炎,病变多见于胃窦部。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5%
易感人群: 无特定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胃溃疡 胃溃疡出血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 内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3-6个月
治愈率:60%
常用药品: 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多潘立酮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温馨提示
进食时应细嚼慢咽,和唾液充分混合。
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
据国内外报道,HP感染为病的主要病因。
2、免疫机制异常
部分学者认为疣状胃炎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
3、高酸学说
消化性溃疡虽然非直接来自疣状胃炎,但二者并存的机率很高。认为疣状胃炎与胃酸高有关。H+逆扩散入已存在炎症的胃黏膜细胞所至。且合并此病者,溃疡难愈合或易复发。本病与消化性溃疡的分布年龄相似,多见于青壮年患者。
预防
1、避免坚硬、粗糙、纤维过多和不易消化的食物,亦须避免过酸、过辣、香味过浓、过咸和过热的食物。食物应营养丰富而又易于消化。
2、进食时应细嚼慢咽,和唾液充分混合。进食要定量和少食多餐。
并发症
胃溃疡 胃溃疡出血
胃出血、贫血、胃溃疡。
症状
右上腹痛 恶心与呕吐 呕血 血痂 黑便
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有上腹痛,以隐痛,胀痛多见无规律性。其次是上腹胀,暖气,泛酸。有三分之一病例有上消化道出血(表现呕血、黑便)。少数病例可无症状。虽然形态学和组织学上有独特改变,但临床表现和普通型慢性胃炎无区别。经过治疗或除掉病因,则病变可消退。少数病变发展到肠上皮化生阶段,则丘状隆起不易消退,但预后仍然良好。
其特点是再发性或持续性胃黏膜多发性疣状隆起病灶,圆形或不规则形,多数散布于胃窦部,也可见于胃体部,有时沿皱襞连成串珠样,亦可为胃窦孤立的单个隆起或少数几个病灶,直径约5~10毫米,高约2~3毫米,活动期常见隆起中央糜烂、凹陷,可有血痂、污秽苔覆盖其表面。
检查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胃肠道钡餐检查。
诊断鉴别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进行诊断。
治疗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 内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3-6个月
治愈率:60%
常用药品: 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多潘立酮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西医治疗
治疗多为对症治疗,药物包括制酸剂,H2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同时应避免服用可使症状加重的药物和食物。复发和恶化多见。
中医治疗
至宝和胃汤
【辨证】健脾温胃
【治法】温通散邪
【组成】白术、白芍、良姜、半夏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文玉忠方
胃炎验方
【辨证】虚寒挟热。
【治法】温中补脾,清热理气。
【组成】太子参10克,吴萸3克,焦栀仁9克,枳壳9克,木香9克,薤白9克,香附9克,炒神曲9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护理
1、注意适当的休息、锻炼,保持生活规律。
2、可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制定出-份作息时间表,尽可能保持生活规律。如司机,中午往往不能返回驻地按时就餐,那么就可经常准备些面包、饼干之类的食品放在身边,中午时就可按时吃饭。
饮食保健
(1)饮食卫生
避免暴饮暴食、酗酒,注意凉拌菜的卫生。存在上腹不适等症状时,要防止摄入有刺激性的食物,如生蒜、生大 葱、芥末等,以免加重病情。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这里还需指出的是,重视早餐,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不狼吞虎咽。。
(2)保持精神愉快,乐观。
精神抑郁、低沉,顾虑重重,往往会引起或加重各类胃炎。这时若进食,食物往往不易完全消化,患者就产生腹胀不适等症状,当胃肠活动发生障碍时,则出现腹痛。所以,在进餐时,避免谈及不愉快或关系个人切身利益的事情。

绿豆

豆腐

赤小豆

绿豆芽

猪大肠

洋葱

辣椒(红、尖、干)

咖啡

花样果肉薏米粥

山药薏米红枣粥

薏米豆腐羹

薏米汤

豆腐乳粥

烧豆腐丸汤

砂锅豆腐汤

海带炖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