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总称,许多精神障碍患者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意志减退,绝大多数病人缺乏自知力,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那么精神病病因有哪些呢。

精神病病因有哪些呢

1、遗传因素:精神障碍患者近亲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数倍。目前医学上认为精神障碍是通过基因遗传的,即此病是由于几对携病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2、内分泌因素:精神障碍疾病大多在青春期前后以及性成熟期发病,而女性患者则在分娩前后患病率较高,更年期内也是患病的高峰期。因此,可以确定的是人体内分泌的变化以及性激素的变化对精神障碍的发病存在一定作用。

3、社会环境及心理因素:精神障碍患者在幼年至成年的生活中遭遇到巨大的困难或伤害,在心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此病的发生可能与生活条件、物质环境和经济能力有关,此外心理承受的生活压力以及社会心理应激也对此病的发生存在极大的影响。

4、脑部器质性病变:大部分病人具有脑结构和发生上的异常。一般脑肿瘤、脑膜炎、脑炎、脑外伤、颅内伤等都有可能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生。

5、躯体生物学因素:一般是指母亲在孕期内患有明显的精神障碍疾病或是受到巨大的精神刺激、惊吓、孕期间受到病毒感染等,对胎儿的发育形成不利的影响,导致胎儿在成年后发生精神障碍的几率增高。

患者如果发现不适症状,应建议到医院做检查,一方面会减轻病情,另一方面早发现早治疗,节约医疗费用,切不可自己盲目的乱用药物,以免干扰诊断影响疗效,得不偿失。


阿斯伯格综合症会对孩子的生活产生哪些危害呢?阿斯伯格综合症的患者多为儿童,儿童年纪小,心理和身体的承受能力都很弱,忍受压力的能力也非常差,受阿斯伯格综合症的困扰,患者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具体会产生哪些危害呢?

8005558217_XL.jpg

一、坚持同一性

极小的变化也会使具有AS综合症的儿童受不了。他们对环境中的应激物高度敏感,有时会有仪式化行为。他们在无法预料会发生什么时,就会很焦虑,并有强迫性的担忧。应激、疲劳、和感觉超负荷很容易使他们失去平衡。

二、社会互动受损

具有AS的儿童不能理解社会互动中的复杂的线索,他们是天真的、极端自我中心,也可能不喜欢身体接触;他们向他人说话,而不是同他人说话;他们不能理解笑话、讽刺或隐喻;他们的声调做作、单调;注视和躯体语言的运用不恰当;感觉迟钝而又不得体;错误阐释社会线索;不能判断“社会距离”;开始和维持谈话的能力很差;语言发展良好,沟通却很差;有时被冠于“小教授”之名,因为说话风格十分成人化并有学究气;容易为人所利用(不能觉察到他人有时是正欺骗他或是和他开玩笑);常有成为社会一部分的愿望。

三、兴趣狭窄

具有AS的儿童会强烈地专注于一些古怪的事物(有时会十分着迷地收集一些奇特的东西)。对其感兴趣的事,他们会喋喋不休,反复提问,不能放弃观念;只顺从自己的意愿而不顾外部的要求。有时,不愿意学习任何在其有限的兴趣范围之外的事物。

四、情绪很脆弱

具有AS的儿童通常具有胜任常规教学的智力,但却没有应付课堂要求的情绪资源。这些孩子很容易因其刻板而产生应激反应。他们自尊低下,常常苛于责己,不能容忍犯错误。具有AS的个体,特别是成人有抑郁倾向(有证据表明,具有AS的成人抑郁的比率很高)。他们在遭受应激或挫折的时候,常常会发脾气、感到愤怒。具有AS的儿童很少放松,当事情并不如其刻板的观点一样的时候,就很容易受不了。他们很难于同他人进行互动,很难于应付日常生活中要求。


  记得有一首歌叫《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也许在所有人看来,男人就应该坚强。大多数人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再大的苦难也应该挺过去。所以,脆弱从来是讽刺人软弱的,或者说,根本就一个贬义词。

  有一个朋友,三十多岁,事业如日中天。可是他感到很疲惫,每天硬挺着,别人只看到他华美的那一面:他事业有成,他娇妻爱子,他每天出现在电视里,他交了多少税,他资助了多少失学儿童……然而有一天,却在电视上看到他自杀的消息。他被救了过来,第一句话是:我也很脆弱,其实我很想休息,我很想安静地过几年闲情逸致的日子,坚强的外表下,我也有一颗柔软的心,想要找人倾诉……

  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大家都以为他足够幽默洒脱,但他晚上夜不能寐,白天是典型的忧郁症,心灵脆弱到不堪一击。终于,他对媒体坦露了自己的心声,觉得一下子如释重负。原来,脆弱的人到处都有,而脆弱的表面,才是那层坚强。

  看中央电视台《人生采访》年底大戏,被大导演许鞍华打动。

  我想象中的许鞍华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女子,一个领导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大导演能不是这样的女子吗?

  但她走上台来,先是羞涩地笑,再是孩子气地说自己胖,新年的愿望是减肥。她一点不像五十五岁的女人,那种孩子似可爱和单纯,让人难以想象她居然拍了那么多好电影。

  接着胖胖的智慧型的主持人张越问她觉不觉得自己特别出色?因为后来香港那些大导演开始都是跟她做助手的。她笑着说,出色?我很脆弱呢。

  这样出色的女人会脆弱?我疑惑起来。她笑着,孩子似地说自己的不足:我长得这么不好看,分不清左右,学不会开车,常常把刹车踩了油门。而且我不会煮饭不会做家务,在生活中几乎是一个废人。人多的时候我还不会讲话,所以,我常常很脆弱,脆弱的好处是我得加倍地努力,结果我终于有一样出色了。在上学时我的学习成绩是一流的,没有考过第二名,后来工作了,能感受到电影的美好,能捕捉那些美丽的瞬间,但这时我还是脆弱的,因为我总是留下了遗憾,超越不了自己。

  她说完,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因为她的谦逊,因为她的脆弱。因为她说,脆弱,其实是一种美德,可以让自己更奋进,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不断地寻找自己的突破点,找到长处。

  脆弱,不是低下头委屈自己。许鞍华的脆弱,是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哪里长哪里短,还知道,如何让自己的命运在哪里能发生转变。

  还有一个朋友,几乎所有人都羡慕,他年轻英俊有才气,从美国哈佛读了工程管理硕士回来,然后在一家大公司做总裁,几乎成了年轻男人的典范。但有一天他在公司会上说,其实,我是很脆弱的人。因为少年时是一个结巴,甚至与人说话我就低头不敢多看人家一眼,现在我还是脆弱,因为我可以做得更好却还没做到,因为有那么多人比我更优秀,所以,唯有努力。

  有的时候,脆弱不是懦弱,而是一种美德。它可以让我们真实地感觉到自己的短处,感觉到来自外界的压力,然后变成生命中最强的一股动力。没有那种刻骨的脆弱,也许许鞍华只是一个平常的女人,或者还不如平常人,至少她不会煮饭不会熨衣服,她分不清左右,但她知道自己要另辟蹊径,所以,会成为一代名导,会在五十五岁时有那样美丽而智慧的形态,然后笑着告诉我们,脆弱,也是一种坚强。

以上内容转载自新浪健康。

(实习)

  13岁的儿子,刚上初一不到两个月,我就意外地得知,儿子竟然有了女朋友。告诉我这个消息的,不是老师而是和儿子有了朦胧感情的那位女孩的母亲。

  那是一个周六的下午,儿子去学校出板报了。我在家中接到一个陌生女性的电话:“我也不知怎么说好,我女儿于艳芬是你儿子的同学。”

  一种不安的感觉在我心头涌起——凭着做母亲的直觉,我觉得儿子强强大概是惹事了。

  果然,于艳芬同学的母亲告诉我,强强在追求她女儿。她在一个月前发现女儿有点儿神神秘秘的,后来她采用突然袭击的办法,翻查了女儿上锁的抽屉,找到女儿的日记。在抽屉里的一本杂志中还夹着强强写给她的信。

  那本日记和信她都看了,流露出的迹象证实两个孩子彼此爱慕,而且是强强主动。于艳芬的母亲还告诉我,她已经和女儿反复沟通,可女儿认为母亲不该偷看她的东西,有了逆反心理。如今只能釜底抽薪,希望我能劝阻自己的儿子。

  听到这个消息,我又惊又气又着急。权衡再三,我打通了儿子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电话。一番咨询后,我认识到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产生爱慕之心是非常正常的,当务之急是处理好这件事情,让儿子自己认识到青涩的苹果不能过早采摘。

  昨天,于艳芬说今天去学校出板报,可她母亲跟踪女儿发现,女儿和强强去了植物园。于艳芬的母亲认为这种事情,解铃还需系铃人,如果强强主动退出,对两个孩子都是好事,所以又找我联系。我也觉得最重要的是让两个孩子走出早恋的误区。我们两个做母亲的商定:尽最大的努力管好自己的孩子,并经常沟通情况,把握孩子的动向。

  话虽如此,可是我该如何对强强说呢?强强从小自尊心强,如果直接问他与于艳芬同学的事,很可能是要么他死不承认,要么他干脆认账却认定家长多管闲事。如果产生了逆反理,那就像于艳芬一样,说什么都听不进去了。我赶紧和出差在外的老公及平日最信任的老同学张红梅分别通了电话,最后决定请老同学帮忙布一个局,让儿子体面地走出这个美丽的错误。

  我到家不一会,强强就回来了。我若无其事地做饭吃饭。刚吃罢晚饭,电话铃响了。我拿起电话:“谁呀?张红梅呀。怎么想起给我打电话了?哪儿都没去,做家务、买东西。什么?植物园,不可能,强强去学校了。”说着,我瞟了一眼儿子,能看出来,正看电视的他,听到植物园的字眼,脸都红了。

  我打着哈哈,继续跟张红梅侃:“早恋?不可能。我家强强能那么糊涂?那倒是。你说孙浩要是早点儿告诉孩子这个道理,也不会这样了。多可惜呀。行,改天咱们聚聚。”

  我放下电话,强强问:“是谁呀?”我说:“是你红梅阿姨。她说下午在植物园看见你了。”儿子的脸又红了,他吭吭哧哧地说,“出完板报我是和同学去植物园了。”我心里又惊又喜,惊的是儿子居然认账,喜的是他还没有撒谎。我故意轻松地说:“同学一起出去也很正常啊,红梅阿姨太敏感了。儿子吃惊地望着我,半晌才突然冒出一句:“那您刚才说孙浩什么的,是怎么回事?”

  我告诉儿子,孙浩是我们的另一个同学。她的儿子上中学时学习可棒了,可是初二那年,不知怎么喜欢上一个女生。据说那女生学习也挺好的,后来老师找了双方家长,家长肯定得反对呀,可能是家长的方式太粗暴了,不但没让孩子明白早恋的害处,反而是家长越反对,孩子越要在一起。为这事两个孩子牵扯了很大精力。中考后,男孩去了职业高中,女孩也只考进一所普通高中。人长大些了,考试的问题也多了,那女孩很后悔这段感情,提出做普通朋友。男孩问为什么,女孩说,你不觉得咱们交往影响了我,也影响了你的发展吗?后来这个女孩为躲开男孩,转学到郊区上了一所寄宿制学校,听说考上了复旦大学。孙浩的儿子职高毕业后就在一家超市做理货员。这不,他爸爸妈妈都吓出“毛病”了,一看见我们这些老同学,就警告我们,一定要多关心孩子,尤其是早恋问题。所以红梅阿姨一看见你们就来提醒妈妈。

  “您的意思是说,早恋都没好结果?”儿子的话在我听来,有三分疑惑,七分质问。我犹豫了一下说:“那倒未必。”我这么一说,强强吃惊地看着我。我继续说,“过去还有十六七岁就成家,成家之后再求学的呢。不过,像这种情况要学有所成,非有大毅力不可。其实人生也是有季节的,在哪个季节做哪个季节的事。如果非要在播种的季节收获,岂不是不可能的吗?假如你现在开始谈恋爱,妈妈现在开始养老,是不是有点可笑啊?哎,你们班有没有早恋的?

  儿子有点不自然地说:“应该有吧。您说,这种事要是被老师、家长知道了,还不得被打入另册?”

  我说,别人我不知道。要是我的话,我就告诉孩子,在这个年龄对异性产生好感是正常的,但是要真产生爱情,是不可能的。因为你还没到播种爱情的季节,怎么能先收获呢?再说,什么事情都讲究比较、鉴别,刚上中学的孩子怎么就知道这个人是最适合的呢。不过这种事情还是要因人而异的。如果赶上个明白孩子,一点就透;如果换成个糊涂孩子,没准就特别反感。那家长可就白费心了。

  强强看看我,突然问:“妈妈,您是不是知道了?”我犹豫了一上,肯定地点点头:“妈妈想,也许你不愿意让我们知道。其实这种事情,爸爸妈妈可以给你一些帮助的……”儿子打断我的话:“其实我也说不准自己是怎么回事。我是班级新选出的数学课代表,她是班级的英语课代表,我们俩常在一起讨论学习方面的问题,在学习上想互帮助。她聪明、漂亮,慢慢地我就喜欢上了她。我觉得和她在一起,干什么都挺兴奋,可我们在一起时也提心吊胆的,您说我们还能做好朋友吗?”

  我心里一阵兴奋,赶紧告诉儿子,“朋友永远不嫌多,儿子这么理智,妈妈就放心了。你最好能和她保持好同学、好朋友的关系,这样对两个人都有好处。”儿子郑重地点头,说自己会处理好。我说我相信我儿子能处理好,如果做起来有麻烦,还可能和我们商量。

  两天后,儿子告诉我,他把问题解决了。

  一场危机就这样化解了,我如释重负。我没有追问儿子是怎样和于艳芬谈的。现在,每每听到儿子“没心没肺”地哼唱“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我就会暗自庆幸如果不是在学校心理老师的指导师下,平和地解决了这次早恋风波,儿子在学习生活上一定不会如此平静、快乐!

(以上内容转载自新浪健康。)

(实习)

   按照生物学发展规律,人一到青春期,随着内分泌激素的分泌增多,开始出现性欲和对性问题的关心是十分自然的。相反由于先天或后天内分泌的紊乱等原因,可致性器官发育异常,或由于社会、家庭的教养不当,也可致性心理发展失调或变态,青春期的性敏感就是其中之一。
    这里举两个例子。
  一位高中女学生写信自述说:“我今年16岁,初涉人生,对一些事情还看不透、想不透。我想问,为什么现在的男孩对女孩表现出不同以前的态度。我的一个表哥就是这样,我们小时候无拘无束地在一起玩,还有一个比我大一岁的堂姐,大家说说笑笑可高兴了。可是现在长大了,反而不同了。大家都说我身材好,人漂亮,又善良……于是表哥看我像明星一样,天天买东西送给我。我问他为什么不给姐姐,他说“她不配“!我真不明白,为什么堂姐就不配享受这些物质呢?我感到困惑。还有,为什么会有人对我们女孩这么感兴趣?那是一个月前的一天晚上,天上没有月亮,只有寥寥可数的几颗星星(这不是有意描写的阴森景象,而是真的)。我和班上的一个女同学上厕所,这时,我看到墙上好像有个东西一动,我一阵紧张,想到了魔鬼,心里着实害怕,但忍不住又看了一眼,黑咕隆咚之中那分明是一张男同学的脸,吓得我大叫一声。然后,我的心整日都在咚咚跳,久久不能安静下来。不知为什么,现在我见到男同学都害怕,似乎他们的眼睛无时不在对我偷看,躲又躲不掉。为此,我的学习热情完全被打消了,甚至想休学、退学,可是又有矛盾,因为我每天情不自禁地还是想着学校,想着那些每天看着我的男同学,在害怕之余,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一位19岁的大学男生写信咨询说:“我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从小在爸妈的严格教育下,只知道念书、念书。考上大学,第一次走出家门,世界好像对我十分陌生,一切都感觉新鲜,但又感到恐怖莫测。班里的女同学很多,说真的,她们个个都像朵花,是那么娇艳妩媚,不少大城市的男同学和她们说说闹闹,一起跳舞嬉戏,我总想和他们学如何去接近她们,可是每次都弄个大红脸,甚至未等接近就满头大汗,为此我苦闷极了。出于生理的驱动,我有时手淫,想用幻想来满足自己,但事后总感到懊悔和空虚。有一次做梦,不知哪里来的胆量,我居然抱住一个女同学……醒后仍心有余悸,觉得自己办了坏事。在白天,由于老是回味梦里的事,慢慢地脑子就出现了一个想抱女人的念头。只要一见到女同学,这种坏念头就出现,可是我非常明白,这种想法是不道德的是要犯罪的,但就是克制不住,以致我只好整日躺在宿舍里蒙头睡觉,最怕见到女人。我痛苦已极,怎么也摆脱不掉这种念头。我想到了自杀,想以死来惩罚自己……“
  从表面来看,前者患的是“社交恐怖症“,怕见异性;后者是强迫症,有遏制不住的想法,但究其根源,都是由于性心理发展迟滞所造成的“性敏感症“。发展迟滞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从童年到青春期这一阶段的早期性教育。有些家长常以自己的早年体验和传统的教养方式,对子女进行半愚昧的管束。对其它科学知识广开门路,但对有关人的知识却予以封闭,结果在身体和智力方面可能高人一头,而性心理水平则往往低于常态。与其让这些孩子们在青春期煞费苦心去琢磨探索,以致在迷茫之中变态,何不让他们在正确的性教育下顺利过渡呢?
  第一个女孩,正处于性萌动时期,已开始注意到男性在关注她,心理上产生异样的感受,这种感受意味着什么?她也说不清楚。第二个男孩,显然是由于家长过分闭锁式的教养使其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所致。家长们仅告诉他是男是女,男女有别,但没有告诉他男人和女人的社会角色和未来发展的一切。有这样一个事实,可说明早期性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南太平洋的萨摩亚群岛上居住的人,有个传统的社会风俗,就是孩子在10岁左右就由父母教以有关性知识,如男孩遗精,女孩月经,以至结婚、生育等等,因此,在长大以后,他们并不把男女这事看得神秘莫测,一切都那么自然。在调查他们年轻人的精神卫生状况时,很少发现少男少女有性问题的烦恼。换句话说,他们通过早期性教育,获得了“后天免疫性“。
  现代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越是被禁锢的东西,越是人们向往的东西。一旦这种禁锢与生物学规律发生冲突时,由于缺乏正确诱导和自我调节能力,便往往陷入焦虑之中,其结果则形成一种生物欲求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对抗状态,这便是性敏感症发生的机理。
  那么,怎样预防青少年的性过敏症呢?关键是性教育,这种教育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基本的性生理知识,二是青春期男女的心理特征,三是性的社会与道德意识。大人们应该懂得,进入青春期的男女,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在他们封闭着的天地里,充满了幻想和情欲,但很少向父母透露,一部分在压抑中求其自然地发泄或增长,一部分则可能对同伴和知己倾吐,从互相交流各自的体验中获得理解和领悟。因此有些父母根本不知道子女们心理发生了什么故障,明知情绪不对头,也追问不出所以然来,于是只好放任不理,只要行为上没异常就满意了。
  依靠谁来解脱这种痛苦呢?那只有找心理医生了。有性敏感的男女青少年,应及时找心理医生进行咨询,把想法和问题全提出来,然后听从医生的心理指导。属于一般的性敏感(如第一例)经过疏导,会很快好转。对特殊情况(如第二例)就要采取心理治疗与药物疗法兼顾的措施。首先通过药物解除焦虑、紧张和恐惧反应,然后进行行为疗法(主要是系统脱敏和放松训练)。事实上,有强迫思维症者,很少发生行为问题,因此没有必要担心会做出违法举动。广泛的交往以抒发情感,多方面的知识以开阔视野,这扇禁闭着心闸门会自动开启,使人的心境明朗起来。所谓的社会与道德意识,是在与社会相适应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已经做了合理的人人接受的准则,那就没有必要再为自己加上一层清规戒律,从思想上固步自封了。

 (实习

  《易》中自有“医道”,诚如孔子所说:“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古有著名的医家之说:“不知易便不足以言太医。”孙思邈即诚力推崇此易医相通的主张;张景岳也曾有言:“阴阳虽备于《内经》,变化莫大乎《周易》。”自古无中医而不通易理者,人们也一向把“中医”看做是《易》的功用之一。
 《尚书·商书》中有“启乃心,沃联心。若药弗瞑眩,厥疾弗廖。”的描述,借高宗梦获传说的典故来形容以人为鉴,良师若医;蕴含着汉语“心药”的基本原型。《尚书正义》注疏为:“当开汝心所有以灌沃我心,欲令以彼所见教己未知故也。其沃我心须切,至若服药不使人瞑昡愤乱,则其疾不得瘳愈,言药毒乃得除病,言切乃得去惑也。”《易经·说卦传》中有:“坎为水,……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实为“心病”的基本原型表现。《左传·昭公元年》记载秦医和所谓“六疾”,称:“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以思虑烦多、心劳生疾而解释心病,已具有系统的心理分析的模式。如同《易》之可以洗心,如同《易》之能说诸心,能研诸虑,如同《易》之析心病释疑虑,《易》中之医道也包含了心理治疗与心理分析之道,反映了心理教育与心理分析的象征性寓意。清代李颙先生乃关中明儒,世人皆知其易学心得。一次有人来访要向其请教《易经》易理,他开始时回答“不知”。因为《易》乃心中之《易》,非口中之《易》。但是看来访者茫然若失的样子,于是李颙先生说,那么我来试着为你说一说《易》的大致道理行吗?
  来访者满心欣喜洗耳有待恭听。李颙先生说,让我们先一起略为“静坐”片刻,再来谈《易》如何。静坐之后,李颙先生陈述说:我们今天不必刻意从《易经》里面求《易》理,让我们来从我们自己内心来求《易》理。“人当未与物接,一念不起,即此便是‘无极而太极’;及事至念起惺惺处,即此便呈‘太极之动而阳’;一念知敛处,即此便足‘太极之静而阴’;无时无刻而不以去欲存理为务,即此便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欲净尽,而天理流行,即此便是‘干之刚健中正,纯粹精’;希颜之愚,效曾之鲁,敛华就实,一味韬晦,即此便是‘归藏于坤’;亲师取友,丽泽求益,见善则迁,如风之疾,有过则改,若雷之勇,时止则止,时行则行,见险而进,知难而退,动静不失其时,继明以照四方,则兑、巽、艮、坎、离,一一在己而不在《易》矣。吾子其果信乎?”①诚其所言,显示出如此形象的易理之心理分析;诚然有信,这《易经》易理中包含着医心之良方,治世之心药,教育之大本,教化之源泉。
  《易》与《诗》、《书》、《礼》、《乐》,均有这种寓医寓教的意义和作用。《经解》中曾记载孔子的有关言论: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因而,易之教,可以使人“絜静精微而不贼”。《易经》之教化可使人心地纯净,心思精密,做事不害正道;《损》《益》相辅,顺应天地之心。
  实际上,《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思想及其心理分析的意义,并不拘泥于“心”字本身;心本身是一种整合性与超越性的概念,其价值也在于所包含的无限的象征性。正所谓“言生于象,固可寻言以观象。”对于心及其心理学的理解需要一种富有象征性的把握。古有“固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的主张,包含着深刻的启迪。对此,可通过对《易经》卦象的分析作进一步心理学的体验。    
    

(实习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他们一方面从事医疗的实践,一方面创造自己的哲学思想。周秦之前,中医学与《周易》的孕育、产生和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是沿着各自的轨道行进,并未携起手来。相互之间的联系是有的,只是一般的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言引医人“易”或援“易”入医都为时过早。但当时学者们都在作这方面的努力。

  当然,不能说那本卦书没有中医的影响,在《易》的爻辞中有将近30条内容涉及躯体、疾病,为卜问外伤、孕、眼病等等,《说卦传》中有“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良为手,兑为口”,是为“人体八卦”。但《易》中并无医理。《易》作为一门哲学必须要有实用的学科支撑,以证其理;而一些实用的学科必须要有哲学思想作指导,以奠其基。

  当《周易》由卜卦书发展成为一门易学时,中医便毫不犹豫地援易人医,并以易理作为中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这一结合的成功多半由于儒者为医:儒者知易,当他们研究大量上古医疗经验且欲架构成一门系统的学问时,用智慧的眼光发现了易学堪作中医的理论基石;此举之成功又证明了易学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古典哲学,号为“群经之首”当之而无愧。这一结合成功的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面世。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方式写成。原书18卷,内《素问》9卷,《灵枢》(唐以前传本为《针经》)9卷。书中以医药理论为主,兼及针灸、方药、诊断以及养生方面等内容;其中许多医学理论至近代才被西医所论及,如医学地理学、医学物候学;其中许多医学发现,如人体穴位、经络和气功现象,至今还难用科学的方法作出令人信服的证明和解释。

  《内经》“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天地间事物几乎无所不包,涉及哲学、政治、社会、兵法、道德、文学艺术、风俗民情,涉及天文、地理、气象、历法、物候……等等。它不仅仅是一部医书,几乎可以称之为中国上古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内经》中的易学思想概括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内经》吸取易学的阴阳五行学说,发展成为中医学的阴阳五行理论模式。如《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所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厚者为阴,薄者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这段话十分精辟地阐明了阴阳是“无极”,是“道”,因此是万事万物变化(即“易”)的根本;见于医学,阴阳则是人体变化之本,是人生死存亡之本,是病之本,也是治疗之本。《内经》由“阴、阳”二字出发推究到医学的方方面面。(《内经·天元纪大论》又说:

  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爆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指《素问·六节脏象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暮(一年)之日,周而复始。《内经》认为: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分配支别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因而产生了寒、暑、燥、湿、风五种气候变化;人体有五脏,化生五气,、产生了喜、怒、思、忧、恐五种情志的变动。木、火、土、金、水五运之气相互衔接,有条不紊;四时之气有机配合,一年一个周期,周而复始。仅言阴阳,必难周全;辅以五行,便疏而不漏了。或许五行套用太过,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处,甚至荒唐到令人啼笑皆非。但阴阳五行模式坚如磐石,些许小过不足以动摇根基。

  其二,《内经》吸取易学象数之术,创立了中医脏象学说,象即形象、象征。《周易》用卦象和交象来说明事物。脏象在《周易》中有两种意思:一为象人体之脏;二为取类比象,即法象。《内经》吸收《周易》的脏象思想并有所发展,立天象、物象、脏象也说其意。如《内经·六节脏象论》云: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化,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pi)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一说当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心、肺、肾、肝不好说,便立象说之,言其在人体中所处的重要位置,所司何职,外荣、功能、归经和相配的季节。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木。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凤,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这段文字据五行学说铺陈演绎,用方位、气候、颜色、音乐、声音、动作、味道、情志等方面去多角度地形象地说明肝的状态、性能和作用机制,就《内经》自身的理论而言可自圆其说。业医者可通过这些东方式的模糊语言感悟东方医道的真谛。但与西医运用解剖学和生物化学所作的精确描述相比,风格迥然而异。西医的描述明快准确,中医的描述虽则智慧机敏,但又让人觉得模模糊糊有很大的伸缩性,伪科学钻空子亦游刃有余。但我们若抽去《内经》中阴阳五行的内容,也不要取类比象,《内经》则不复存在,中医则不复存在。

  《周易》的主干是象、数、理、占,“数”为其一。易之数包括笙数、位数、时数及物数,易数包括数理和图数两部分。中医学吸收易数之术,广泛应用于运气、时间医学、气功、针灸、养生诸方面,创立了中医术数学。

  其三,《内经》吸收易学的太极阴阳气化学说,发展为中医的运气学说和气机升降学说。《内经·素问》中有7篇言运气,有《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所谓“五运”,指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是五行之气在自然界的变化运行;“六气”则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象的流转。“五运”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确定,六气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确定。五运六气反映的是气象与疾病发生的关系。《素问·天元纪大论》云: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继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成章。

  这一段话是《周易·系辞》“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的发挥,即认为乾坤元气是宇宙变化的肇基,是生化万物的基础,也是万物资生的起始,是木、火、土、金、水五运循环的动力,因此而施布真灵精气,总统万物的生化,“九星”高悬而明亮,“七曜”旋绕运行,于是天有昼夜,万物有刚柔,昼夜更迭,寒暑交替,生化不息,万物品类之盛愈见明显。气有三阴三阳,且有升降之别。《六微旨大论》云:

  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同,而变作焉。

  所以药物作用于人体有升降浮沉四种趋向。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是升浮的,而具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下行向内,药性是沉降的。升降沉浮与药物性味有关,升浮者多是味辛、甘而性温热,沉降者多是味酸、苦、咸、涩而性寒凉。不同炮灸法可改变药物的作用趋向,一般药物经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古医家已注意到“医易同源”这一事实,唐代名医孙思邈首先给予肯定,《千金要方·大医习业》说:

  凡欲为大医,必须请《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才得为大医。

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在《医易义》一书中对孙思邀的见解给予充分地肯定,他说:

  宾尝闻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每窃疑焉。以谓《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知来藏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且以医有《内经》,何借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医者,意也。合阴阳消度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同,理无二致?可以医不知《易》乎?

  张介宾肯定了“医易同源”,换言之,即“医者易也”。他的前辈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也说过“易教体乎五行八卦,儒教存乎三纲五常,医教要乎五运六气,其门三,其道一”之类的话,强调易、儒、医同源。易乃懦门经典,质言之,实为医易同源。这段话出自《素问玄机原病式》,刘完素在书中透彻阐明了医易互根、互用的观点。他说“易”不拘泥于《周易》一书,而看成发展中的“易学”,他说:

  自古如祖圣羲画卦,非圣人孰能明其意二万余言?至周文王始立象演卦,周公述爻。后五百余年,孔子以用“十翼”,而《易》书方完然。后《易》为推究,所习者众,而注说者多……

  以《周易》为圭臬,从先秦至近代有注释发挥《周易》的专著竟达3000余部,浩瀚的医林形成中国的易学史系统。医易不仅同源,而且同流。宋以后医易结合已至水乳交融,易学使中医学独立学林历数千年不衰,中医学使易学大放光芒。我们所言“医者易也”的“易”不单指易之开山之作《周易》一书,主要指浩大的易学体系。

  清末医家邵同珍,字葆丞,江夏人,著有《医易一理》一书,内《明理论》透彻地说明易、医二者的关系,论理精辟,文曰:

  孙真人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夫易具阴阳、刚柔、动静、消长之理;医之为道,系气血、虚实、寒热、表里八者。二者一也。易之阴阳,即医之气血也;易之刚柔,即医之虚实也;易之动静,即医之寒热也;易之消长,即医之表里也。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易之千变万化,即医之千病千态、万病万态。医之“易”学精深,见理必真。以我之一理一心,视病者之一本一病,则千病万病,总不外气血、虚实、寒热、表里八者而已。八者不误,则是气是血、或虚或实人.从表从里、宜寒宜热,运用之妙,具于一心,是即《易》之所谓“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可以易危为安、易亡为存,致心于元境,致身于寿域;气数可以挽回,造化可以转移;固无往而非医,亦无往而非易,易之与医,岂有二哉!”

  文中“易”未加书名号,旨在说明:《周易》一书是易学源头活水,奔流万里,汇众川而成其大。若将“医者易者”之“易”狭隘地理解为《周易》一书(约20000字),以医理论实难寻出多少坚强的证据。正由于此,有学者反对这一说法,认为医、易是一“油水关系”(廖育群《岐黄医道·医学与易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若将,“易”作“易学”解,便难驳倒“医者易也”这一说法。

  我们读张介宾《医易义》一书时注意到张介宾对医作的另一诠释:“医者,意也。”认为医是用思想去体察事物。刘完素则说“言本求其象,象本求其意,意必合其道”,即用语言文字描述“象”,立“象”,以说其“意”,,“意”指医家对医学内涵的理解,这种理解又必须合乎“道”只能遵循“道”,而不能离“经”叛“道”。

   当荣格1950年为《易经》撰写序言的时候,他把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描述为包含着一种“(他)称之为共时性的奇特原则”。共时性是一种富有意义的巧合背后的因果原则。荣格曾经求卦于《易经》,询问应该如何向西方的精神来呈现《易经》所包含的东方的智慧。使用铜钱起卦的方式,荣格得到了第50卦,鼎(威廉译为caldron)。其中有卦辞曰:“元亨吉。”实际上,《易经》回答说,“我包含着(心灵)的营养”。
  同时,荣格还曾有这样的表述:《易经》似乎也在抱怨,其光辉的本质并未被认识,仍然潜伏于地下。对于有希望重新获得认可,它自己感到满意。
  正如荣格所提到的,“虽然这种(把《易经》人格化的)方式在道家哲学中习以为常,但对于我们(西方人)来说则显得非常的奇怪”。接着,荣格像一个道家学者那样来表达其对于那初卦及其六爻的解释。比如,其中鼎之第6爻说: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荣格评论说:“在这里,《易经》不但表达了其满意,而且表现了非常的乐观。”
  由于当时有两个变交,九二与九三,于是就得到一个新的卦象,第35卦,晋,寓意为“进步”(Progress) (见图形6.1)。《易经》中说,“‘晋’,进也。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然而,《易经》中也描述了其进程中所潜在的问题,诸如:“晋如摧如”、“晋如愁如”,但是,如果以一种母性的关爱与敏感来对待《易经》的话,便会“往吉,无不利”。
  于是,荣格在其序言中这样写道:我必须坦白地说,着手撰写这篇前言对我来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就我对于科学的责任感来说,一般不会轻言那些我不能证明、或者至少从理性来说不能接受的内容……我之所以来表达对于《易经》的看法,是由于我自己认为,在古老的中国思维方式中,包含着超越我们意识的存在……
  《易经》中贯穿着一种自知之明(self-knowledge)的道理……我们试图在《易经》中的箴言与我们所接受的科学规范之间寻求协调的时候,会遇到数不清的问题,对此我并没有什么答案。但也并不是说,因此就将其归之于“神秘”。在此,我所采取的是一种务实的态度。……我们生活中充满了非理性所能解释的存在,而这种非理性教导我,从不要忽视与放弃任何存在,即使我们所有的理论都不能解释它们。当然,这也会令人忐忑不安,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的罗盘是否指着正确的方向。但是,保险与安全,以及确信无疑,并不能引导我们去发现与探险……涉足于《易经》中所包含的微妙与神秘的心灵世界,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并非易事。若是我们尊重像孔子与老子等伟大的智者的话……那么就应该知道,《易经》正是他们灵感的主要来源。我知道,以前我并不能如此大胆明确地来表达这些并不确定的内容。我之所以能够冒险这样做,是因为现在我已经是80岁的老人,当代人多变的观点已经不能再左右与影响我,古老智者们的思想,要比西方精神的哲学偏见具有更大的价值。
  于是,荣格大胆地直接求问《易经》对于他着手撰写前言有何看法。《易经》的回答是第29卦,坎(翻译为Abysmal)。其中第三艾有变,从阴变阳(见图形6.2)。
  “坎”表示“下行”,含有“陷”意。尽管其中具有显而易见的“危险”,此卦同时也使荣格确信:“有孚,维心亨,行有尚。”坎之三艾变为晋卦。晋卦中包含“整合”,包含着鼎卦中的培养之义:“元吉亨。”当荣格总结其关于《易经》的序言的时候,仍然把把《易经》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发布箴言的人。荣格说:面对《易经》异常古老的年龄及其中国起源,我不会将其古老象征与灿烂的语言看做是不正常的。相反,我……恭喜这位假想中的智者启迪了我内在的心地。
  最后,荣格说:《易经》并不用证据或结果来表现自己,《易经》也没有丝毫的自夸,但是《易经》的道理也并不容易获得。就像是自然的一部分,《易经》等待着被发现。它并不提供事实,也不提供魔力,但是对于爱好“自知之明”,爱好智慧(若是有智慧存在的话)的人来说,《易经》则正是最好的一本书。那么为了这些能够洞察其意义的人们,就让《易经》进入这个世界来吧。 

(实习

    癔病的临床表现有各种各样的症状,最多见的是精神障碍(分离型)和躯体障碍(转换型)。
(一) 精神障碍(分离型)
① 情感暴发 。 在精神创伤因素作用下突然发病,表现情绪释放,嚎啕大哭,边哭边闹,捶胸顿足,抓头发,撕衣服,尽情发泄和叙说胸中不满和委屈。发作时伴有轻度意识障碍,发作后出现部分遗忘。有的病人可在情感爆发的基础上,出现癔病性痉挛发作,发作时间短暂,每次发作一般经历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
② 意识障碍。在精神创伤后出现意识范围狭窄和对周围环境及人物定向障碍,呈意识朦胧状态,木僵或昏睡状态。有的患者表现神志恍惚地外出漫游,事后如梦初醒不能记忆发病过程,此称为“神游症”。也有的患者在夜间发作时,做一些简单甚至较为复杂的事情,如:做饭,挑水等家务,翌晨醒后不知是自己所为,此称“梦游症”。有的病人在精神创伤后,出现阶段性或局限性遗忘,此称为遗忘症。在迷信传说的暗示下,患者可出现神鬼附体体验,病人模仿死者的声调讲话,或以某某大仙的口气发号施令。另一种类型是,病后患者变得呆傻幼稚,行为笨拙,荒唐,称为癔症性痴呆。
③ 精神病状态。患者具有癔症发病特点和性格特征,但在发病后一段时间内表现某些重精神病症状,如出现各种错觉、幻觉和妄想观念。癔症病人出现的幻觉和妄想观念,带有丰富的幻想性、夸张性,症状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不固定,多变化,并容易受暗示作用的影响。部分病人也可出现情绪抑郁及运动性兴奋状态。
(二) 躯体障碍(转换型)
① 感觉障碍。癔症病人可出现各种各样的躯体感觉障碍或感官功能障碍。常见的有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及消失。病人诉说一个肢体或半侧身体有特殊不适感,灼热感,用手抚摸皮肤,即感到剧烈疼痛(感觉过敏),或感到肢体麻木,针刺无疼感(感觉消失)。这类感觉障碍的特点是,病变范围与神经分布不相符,界限分明,如发生在一个上肢可呈手套型,下肢则呈靴子型。在暗示的影响下,可改变感觉障碍的范围,严重程度会减轻或消失。感觉器官功能障碍,以癔症性失明及聋哑者为常见。患者在精神创伤或爆炸声的惊吓后突然发病。癔症视觉障碍可表现为弱视,同心性视野缩小等,但瞳孔对光反应良好,在室内外行走能绕过障碍物。癔症性耳聋病人,在突然而强烈的声音刺激下还可引起瞬目反应。借助这些特点,容易与器质性病理改变相鉴别。
② 运动障碍。运动障碍常见的有痉挛发作和肢体瘫痪。
(1)痉挛发作较常见,发病急。患者突然全身挺直或呈角弓张状,闭目、咬牙、屏住呼吸,或双手乱抓,撕衣服、抓头发、在床上翻滚。一般经历20~30分种,可缓解或继之出现情感爆发。周围人的言语和态度对病人有明显的暗示作用,可使发作过程延长或缩短。在发作时,对环境有选择性。
(2) 瘫痪。癔症性瘫痪,可分为单瘫、偏瘫、截瘫、四肢交叉瘫。瘫痪肢体可同时伴有感觉障碍,与器质性神经损害所造成的瘫痪不同,它不符合神经分布解剖学特点,如肌张力无明显增高或减低,腱反射两侧相等,病理反射阴性等。
有的病人虽无下肢瘫痪及共济失调,但不能下床站立和行走,此称为“起立不能”和“步行不能”。
③ 内脏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癔症病人可出现多种多样的,持续存在的胃肠道症状,如厌食、呕吐、嗳气、呃逆等,也可以出现皮肤发冷、发绀、水肿、尿潴留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病人的这些症状不恒定,多变化。体检及化验检查均为阴性,无器质性病变发现。

(实习

   男女一生是变化发展的,他和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反应亦处于动态的流变之中口如同《内经》作者已深刻地注意到生物学上生长壮老已的一生变化,从而有著名一的“七七”、“八八”说一样,对于心理行为上的阶段性发展特点,古贤也给予了关注。如《论语·季氏》中记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是针对男子而言的,虽言“戒’,,实是对该年龄最易出现的行为偏差的防范。青少年易纵欲,青壮年易攻击,老年常贪食,,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阶段的部分行为特点。王冰注释《素问》时亦说:“年之长者甚于味,年之少者劳于使,年之壮者过于内”。青少年好动,易过于劳役而病,中青年常容易性生活太过;老年人容易纵肆口腹,贪食而病。此说虽与孔子说稍异,却也不无依据,且亦是针对男子而言的。

  胎儿与婴儿期,男孩比女孩要脆弱得多,易流产、易夭折、死亡率也较高。因产程或遗传因素所导致的新生儿先天愚型亦以男孩居多。幼儿时,男孩更易出现身心发育障碍,在智力和动作发展方面落后于女孩。

  此外男婴对疼痛的敏感性低于女婴,也就是说女孩更易出现疼痛反应。此时,男孩常爱哭闹,较活跃,不像女孩那样较易形成生活节律,麻烦事较女孩多。男孩对陌生环境的反应亦钝于女孩,故女孩常更早的对陌生环境产生害怕、焦虑等,愿更多的与妈妈在一起。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或周围环境有意无意的给男女幼儿以众多引导或限制,从而他们的行为方式上表现出了一些差异。如男孩女孩玩耍时对玩具和游戏方式的选择常有明显不同,男孩多选汽车、枪类,女孩喜欢布娃娃、办家家等;男孩被鼓励要勇敢好胜,女孩被教导要文静爱整洁。诸如此类,也就成了他和她之间较稳定的差异。

  进入学龄期后,男女逐渐出现一些两极趋势。例如,男孩在人格的外倾性和倔强性方面,胜于女孩;而女孩则在情绪性和掩饰性方面超出了男孩;女孩显得更合群,更多的与老师在一起,而男孩则较活泼、捣蛋,不服管教,对老师敬而远之,至于同龄小伙伴一起玩耍。男女儿童的性别角色概念日趋明确和稳定,各自开始自觉按照社会期待来规范自己。因此进入青春期后,两性的个性和行为差异开始明显的显现出来。 
   
青春期的两性特征    何裕民、柴可夫、张玉清
 
    随着性器官、性机能的发育成熟以及认识上、心理上的进一步发展,进入青年期的男女在行为特征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鲜明差异,并渐趋定型,有些差异甚可持续一生。

  1.青春期两性的身心发展进入青春期后,男女身体发生了显著变化,骨骼迅速生长,身体很快长高。男性开始出现壮实的肌肉、魁梧的身材,浓黑的须毛,显得一副强壮、有力身材。女性则变得丰满起来,身段线条趋美,皮肤细嫩。男女都开始接近于成年人。与此同时,外生殖器迅速发育,内生殖器官也接近成熟,第二性征开始明显化。这些身体的变化,给发育中的男女心理带来了剧烈的震荡。

  首先,男女青少年开始关注起自身体形、容貌、性格、能力等来。在男性,比较在乎自己的身高,肌肉壮实与否,有没有强健的运动型体格等。并常以有意识的攻击性行为来衬托自身的男子汉气。女孩则特别关注自身的脸蛋美不美,皮肤细腻与否,比较忌讳发胖、毛发过浓等,若皮肤欠佳,脸部多粉刺、疖子,体态偏肥胖,毛发浓密等常会引起女性的自卑或惊恐不安,回避社会交往等。这时,男女青少年内心亦开始骚动起来,性意识逐渐被唤醒,私下特别留意于自己的第二性征及性器等,并出现了性别禁忌现象。男女开始彼此疏远,偶有接触,常会局促不安,腼腆脸红,有了明显的性别害羞心理。但在内心深处,却对异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有了一种神秘的新奇感,并敏锐地关注着异性的细微变化。然而,男女双方在窥探对方生理和心理奥秘同时,又各自把自己的内心世界紧密地封闭起来,形成了一种颇为有趣的现象。

  2.性心理的唤醒青少年时期,男女最突出的心理变化,是性意识的唤醒,真正理解了性别的含义,并开始萌发性的欲求。宋代陈自明曾引名医寇宗爽所言,“室女童男,积想在心,思虑过度,多致劳伤,男子则神色消散,女子则月水先闭”,指的就是此类行为变化。

  男性青少年性成熟稍晚于女性,但成熟过程的变化较女性来得剧烈。他们开始出现第一次性兴奋,一般多发生于睡眠中,伴有遗精或梦中交蜡情况,这常引起男孩一段时间内的忧虑或羞愧。过了一段时间后,他才明白不必如此惊异。同时,对女性青少年原先的有意回避、疏远也转变成较主动的交往、追求。

  女性的性成熟早于男孩,性心理发展过程也比较平静,缓和,经过若干年后渐渐地趋于高峰,很少像男孩那样出现剧烈变化。而且,女孩的初次性兴奋,无论达到何种程度,都很少产生于睡梦中,她们比男孩更重视感情上的投合、接近,而不是身体上的亲近,且经常扮演被动的角色。因此,一般认为青春期中男性性心理方面动态的成分较大,女孩则静态的成分较大。这时,对男孩女孩来说,异性间正常交往的需求受到阻碍,有时会导致心理变态。也有些青春期男女,特别是女孩,会对自己所萌生的意欲取悦异性,接近异性,或与异性往来的念头及行为感到自责、羞愧或深深的内疚,这显然是社会刻板教育导致的。

  3.其他差异的明显化与上述变化相关的是处于此阶段的男性女性都逐渐自觉地以社会期望的行为规范来衡量、约束自己,力求使自己与理想化了的角色模型相契合。这会在男女中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例如,男性通常会产生补偿性的、过分的“男性化”行为,如攻击性、粗鲁、轻视“女人”,好夸海口,出手大方等等。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女孩则常会为女性的温柔和取得成就这两者被社会视为势不两立的追求中的困惑和矛盾所困扰,她们既想做个好女人,又想取得成就,遂因传统的女性价值取向与自己意愿之间的冲突而焦虑不安,甚至可因此而一蹶不振,或引发神经症等。有作者认为女孩这一时期开始精神病发病率直线上升,寻找心理医生帮助者也数十倍于男性,这表明其内心深处常有较剧烈的冲突。

  这一时期的男女处于心理成熟前的剧烈波动阶段,常表现出骚动、不安,渴望被社会理解、接受,同时又有意识自我封闭;既要标榜自己成熟了的独立性,却又表现出尚未断奶的依赖性;因此,常表现出飘忽不定的情绪特征。青年男性趋向于以成就和能力来定位自己,但实际上却并未能够如愿,故会出现对自我和社会现实的否认或厌恶,或者对自我的妄想性思考,并常伴有固执、自以为是等特征。女性则格外注重自己的外貌,每天在镜子前花费了不少时间,并常为容貌、穿着、身材等的不够理想而产生一些心理情绪问题,甚或障碍。这时,男孩女孩都容易产生对自我体认的矛盾心理,以及内心空虚,孤独感,渴求填补,急切地盼望与同龄人或年长者(多见于女孩)交往等的需求。

  同龄人交往中出现了少男少女小群体。这很有阶段性特点,且男女自有区别。据研究,女性小群体间同龄人交往的重要特征是渴求心理上的接近;而男孩间较多地表现为相互帮助等。通常,女性的同龄同性朋友比男孩要少些,她们之间往往愿谈及情爱等亲密的话题。  
   

 (实习

   中年后期,人们开始逐渐进入更年期。此时,男女常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心态。男子随着阅历的增多,中年后大多显得更成熟、稳健,更风流调倪,,事业的进展又有助于塑造其良好的社会形象。因此,他常十分坦然、自信、充实,不在乎光阴之流逝。但同龄之妇女却韶华已逝,失去年轻时魅力,呈现徐娘半老之态;女人的价值很大程度取决于外在容貌,这种情景促使妇女感叹今生已无望,产生留恋往昔之消极情感。她们又很少事业有成,也无以借此慰藉自己;故多半惶恐于光阴流逝,少有自信之态。鉴此,有海外学者认为男女存在着“老化的双重标准”问题。

  1.更年期两性的心身状态更年期指的是两性从中年走向老年的转折期。这时男女生理上发生着较剧烈的变化,伴随着这一基础性变化,男女在心理上和社会生活方面也经历着程度不一的波动。

  更年期对女性来说,是令其不安,甚或恐惧的。由于卵巢的萎缩,性激素水平的急剧降低,女性常会体验到种种不适。中医学解释此为肾精亏)天癸竭、阴阳失调。其症状有月经渐趋失调,以致绝绘“地道不通”,生殖能力丧失,阵阵轰热,面潮红,时有盗汗或冷汗出,脾气急躁,好发火,易懊憹,失眠等。另外常伴有面部憔悴,皮肤松弛,皱比襞增,女性魅力荡然无存,阴道干涩,乳房松垂,等等。此时之妇女,既为不再被麻烦的周期性经血及可能的受孕所干扰而感到轻松,但又为朱去女性的主要性征,失去女性的吸引力而感到悲伤。这亦意味着她将很快从社会生活中“退场”。因为事业不再会有大的起色,法定退休年龄也已逼近。再加上此阶段正好是子女们接近社会成熟,陆续离家自立时期,它又提示许多妇女自认的主要角色—母亲业已基本完成。而且,子女离家后空旷、孤老独伴的家庭,又使兴趣通常较男子狭窄的妇女更容易产生严重的失落、恐慌、沮丧、悲哀等消极情感。这被海外社会心理学家称作“空巢综合征”它自有重要的病理意义。

  男性的更年期晚于女性,生理变化和心理反应也较女性为小。男性的生殖功能SS岁左右开始衰一退,但这是个缓慢平稳的过程,雄性激素也只是逐渐降低,性功能逐渐减弱,丧失了部分男性性征。某些男性也可出现部分女性化特征,如须毛稀疏几无,皮肤趋白嫩,音调升高,腹部脂肪堆积等。这也属老衰表现。尽管如此,它一般不至于引起男性的不安。

  男性的更年期病理变化主要是心因性、社会性的。因趋于衰老,事业、家庭、社会生活的力不从心和失落、失望感等,在少数男性中可诱使出现精神或情绪异常,表现为情绪暴躁,比原先明显易怒,常与人发生冲突,人际关系紧张。严重者还可出现更年期抑郁症或更年期偏执等情况。前者以情绪焦虑、抑郁、紧张不安、不稳定为主;后者常表现出嫉妒妄想、被害妄想、自责自罪以及疑病等情感障碍。

  2.老年人的特点进入老年后,男女面临的问题可以说是各方面的,既有相同的变化,如生理上的衰退,形体上的老态,社会及家庭生活的变迁,等等;也有两性某些不同之处,这就是所谓的男女存在着“老化的双重标准”问题。

  对于老年妇女来说,也许可以称作“丧失期”,她失去身份价值的社会主要评价尺度:美貌,失去了被认为是女性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即生殖能力,大多已从工作中退出,也已从家庭生活的中心角色淡出。子女多已另立门户,即便仍生活在一起,婆媳矛盾也会带来众多麻烦。由于过去过于依从于家庭及丈夫,甘愿从“替代性荣誉”中获得满足(就像歌中唱的“军功章中也有她的一半”一样),因此,面临生将过而自己又无多大建树,一切都在失去,包括者伴也可能先她而去时,道悔和失落之劣性情感油然而生。相对于男性老人,女人更会为衰老,流年如水,人老珠黄而惶恐不安,担忧不已;更易产生抑郁和焦虑,心理调适常比男性更困难些。当然,也有些达观乐天而满不在乎的老年妇女,或老仍有所为者的情况要好得多。退休后妇女还有人生的三分之一里程要走。因此,如何克服上述心境,战胜孤独,重新获得情感和精神支持、支撑,至关重要。老年男性首先体会到的是社会角色改变。他虽不致于会像妇女那样因容貌、生殖能力、子女离家等间题而陷入“丧失”状态,但社会角色的骤然剧变常促使他们在人格和情感上发生变化,变得有点怪癖而不好相处,自私,好争吵,相容性差,要求多,吝啬,依赖强等,有的甚至出现人格崩溃之趋势。有人认为这是其人格退化到童年时期的表现;也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男性长期承受过重压力,乃致晚年因压抑日久而以夸张形式表现而出之故。老年男性中,除出现一般男女均易见的衰老症状,如记忆力差、思维钝化、注意力不易集中、保守顽固,话多、滔滔不绝口于往事等外,还很容易表现出诸如多疑、妄想(尤其是被害妄想)、幻想、伦理失序(如诱奸少女)、疑病倾向、处处事事以我为中心等病态心理或人格,甚至出现强迫行为、神经症和老年性痴呆等。这些在老年人中均男性显著多于女性。

  (实习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大家好!“慧源心理热线”又与大家见面了。在本栏目中,我们邀请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心理专家肖峰教授作为特约嘉宾,将热线咨询中一些有共性的咨询实例再现给读者,希望您能够从中得到启发,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假如您有哪些心理困惑,可在每周六上午十点至晚六点拨打慧源心理热线(010)80754266,或是随时登陆中国百姓疾病防治www.cdc999.com专家答疑论坛。我们将在论坛中邀请慧源中心心理专家免费为您答疑解惑。

  这天,走进咨询室的是个叫晓忆的年轻女孩。晓忆在一家私企当职员,今年24岁。

  从长相看,晓忆长得挺秀气。但是,要从精神状态来看,她却行动迟缓,愁眉苦脸,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在她身上,你看不出一点年轻人朝气蓬勃、生龙活虎的生气,倒像是一个久病不愈的老人。

  刚一落座,晓忆就迫不及待地向我诉说起她的“病症”。从12岁起,她的胃就老疼,特别是在紧张或受了点什么刺激时就更为厉害了。也是从那时起,晓忆成了医院里的“常客”。她不知检查了多少遍身体,但每次都未发现任何器质性的病变。

  显然,晓忆得了一种典型的心理疾患——疑病症。一种老是怀疑自己有病,担心自己得了某种疾病的心理病。该病的患者常常对体内外的刺激做出某种夸大的判断,特别是爱把身体上的不适感与某种疾病联系在一起,从而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这种不良情绪又加大了患者消极的自我暗示,使得身体的不适感更为敏感,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心理医生认为,这是负性“心想事成”引出的结果。这里所谓的“心想”是指人们对自身机体的一种高度的注意和敏感状态。最初“心想”到的感觉虽然不一定十分明显,但感受到的体验往往是确凿无疑的。这些人个性倾向于固执、敏感、多疑、关注自己。他们常常会去思索感觉、琢磨因由、摸索规律、猜测性质、推断恶果。一旦遇到某些不称心或社会生活事件带来的情绪波动,“心想”很容易被激活,进而引向“事成”的怪圈,即不断明显加重躯体症状。那些症状一旦被注意,就会一触即发,随即引出大发作,痛苦难忍。他们到处投医,忍受种种繁琐的检查和吞服种种中西药品,已成为他们求得解脱的行为方式。

  据统计,在综合性医院的内科病人中有38%的病人是属于这种没有器质性病变而只有心理问题的人。这些人需要心理治疗。

  我问晓忆以前的医生对她采用了什么样的治疗办法。晓忆告诉我心理医生教她做了放松训练,让她把为其检查身体的医生及心理医生所讲的话记录下来,每天温习一遍,天天写日记,批驳自己一些荒谬错误的想法等等。

  我陷入了沉思之中。按理论,晓忆以前所看的心理医生所采取的心理疗法是常用的,至少也应该有一部分效果。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晓忆为什么没有一丁点儿的改变呢?

  于是我开始询问晓忆以前的一些经历和现在的基本生活状况。我从她口中得知,她从小就特别听话特别乖,从不调皮,也从不乱说乱动,只是静静地坐在椅子上。有一次因为纪律问题,老师放学后把全班同学都留了下来,唯独把她一个人放回了家。

  快到12岁那年,晓忆的母亲突然连续得了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脑瘤等几种大病,晓忆经常陪伴着妈妈去看病、拿药或检查身体,弄得全家人心惶惶,精疲力尽。也正是这一年,晓忆突然不明不白地患了胃疼病。

  经过几次与晓忆的长谈,我忽然明白了:晓忆的疑病症,竟是一种心理需要,也就是晓忆通过自己怀疑自己的得病和反复不断地看病,来满足自己十分匮乏的心理需要。

  首先是晓忆利用看病的机会来获得他人的关怀。晓忆的母亲得病之后,就再也顾不上女儿了;晓忆的父亲是个老实内向的人,从不知和女儿交流;而晓忆从小到大,没有一个知心的朋友。但是,做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年轻的女孩,她又时时渴望着亲情的抚慰,友情的支持,希望有人关心、理解自己,有人听她倾诉,与她交流,在周围环境中不能获得这种感情的满足后,她只好借助于反复不断地看病,来向医生倾诉自己深受压抑的情感,得到医生对她的宽心与安慰。

  其次,疑病和看病是晓忆唯一的生活活动形式。晓忆不光没有任何朋友,也没有任何业余爱好。除了上班,晓忆的业余时间不是去看病就是买药、熬药、吃药,或是买健康类杂志反复阅读,简直成了职业的看病者。这是因为人在生活中忍受不了空虚、寂寞,无所事事时,她必须做一些至少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来获得生活中的一种充实感。晓忆在没有任何朋友和爱好的情况下,“寻找”到了一个用不断地疑病、生病和看病来作为填充自己生活的主要形式,可算是一种实出无奈的选择。

  再次,疑病是晓忆焦虑担忧的必然结果。因母亲的生病,晓忆看到了人一旦生病,就会痛苦,就会情绪不佳,就会耗神费力,就会花钱破财,就会失去许许多多的机会。于是,晓忆开始生怕得病。这种强烈的恐惧意识使她万分地敏感,总是戒备森严地注视着自己身体上一点点的不适。如果身体稍有不适她就会立即体验到,并产生某种生病的联想,使她更加注意那个部位的不适,不断地强化着自己的感觉,最后导致了那个部位真的出现了强烈的不适感,犹如真的出了毛病一样。

  由此可见,以前心理医生给晓忆开的“药方”是治标不治本的。也就是说他们只涉及了她的表面症状,但没有触及到她内部的深层动机。当晓忆的生病和看病有着对之极重要的意义时,你是不容易通过一些简单的心理疗法让她不再怀疑自己“有病”。

  清代名医叶天士,曾经遇到过一个红眼病人,患者为疼终日忧心忡忡。叶天士仔细诊断后对病人说:“你的眼病要治好,只需吃上几副药就行了。但你的脚七天后会长出毒疮,弄不好可能有生命危险。那人一听,大惊失色,赶忙请叶天士介绍防治毒疮的方法。叶天士要他连续按摩脚底七天。病人照办了,果然脚上没有长出毒疮,红眼病也好了。后来当他前去道谢时,叶天士笑着说:老实告诉你,脚底下要生出毒疮是假的。我见你得了红眼病忧虑万分,而这种病恰恰与精神忧郁有关,不祛除你的心病,眼病就治不好。叫你按摩脚底是分散你的注意力,因而你的眼病也就好了。

  有些人身体上的病和心理上的病是紧密相联的,这种心病不消除,肉体上的病也无法治愈。

  因此对于晓忆来说,最重要的是改变她的生活方式,即疑病症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而建立起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包括确立自我的价值,追求人生的成功,广泛结交朋友,发展几项业余爱好,形成乐观积极的思维模式,加强对生活的参与感和强健体魄。唯有此,晓忆的疑病症才会被彻底地治愈,因为她的注意点会逐渐外转,也因为她的自信与良好的适应能力让她不再惧怕生病,还因为她充实、有意义的生活已不需要再去“生病”。

  疑病症在心理学上也叫躯体化障碍。什么叫躯体化障碍呢?其实,它是一种心理障碍,可反复出现,呈多种多样并时常变化的躯体症状。症状可涉及全身的任何系统和部位,病程常呈慢性波动,女性多见,常用躯体的症状来处理应激或冲突,表现出过分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反复就诊及要求做医学检查,虽检查结果阴性,经医生的合理解释仍不能打消其疑虑,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尽管这部分人症状的发生、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密切相关,但病人常常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躯体化”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心理问题,每一个坐过门诊的内科医生都有这样的经历:每天接待的病人中,大约有30~50%的人声称自己头晕、头痛、心慌、胸闷、胃部不舒服,多次检查都得不到明确的结果。这类病人中,以中老年女性患者居多,儿童和青年较少。心理学家认为,这与中国特殊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长期以来,中国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当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变故,情感交流的渠道被阻塞,对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许多人不会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弥补或改进,而只能通过表达躯体不适的方式,来求得他人的关注,弥补内心的需求。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第一,出现这类问题之后,要通过心理医生进行心理疏导;第二,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类问题发生的原因,以便在发生情感缺失的时候能够通过健康有效的方式进行弥补,而不是无意识地去选择“躯体化”的方式。

(以上内容转载自新浪健康。)

(实习)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最常见的一种神经症。多数具有癔病性格的特点,在精神因素的影响下或不良暗示作用下突然发病,出现具有鲜明情感色彩的精神障碍或躯体功能障碍。临床症状的消长易受暗示影响,查不出相应的病理改变。虽可反复发作,但预后良好。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经济文化落后地区,该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高。我国城市患病率在2‰以下,农村在5‰左右。多发病于青壮年时期,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实习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人们普遍有一种紧迫感、危机感,心理压力加大,容易出现精神紧张。其实,紧张并非都是有害而无益的。适度的紧张不仅能增添生活情趣,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健康。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人要想积极进取,就必须有健全饱满的情绪和适度的紧张感。适度的紧张情绪能增强大脑的兴奋过程,提高大脑的活动功能,使人思维迅速,反应敏捷。如在高考时,在适度的紧张情况下,有些平时成绩一般的学生却得到了超水平发挥,这种情况在目前的招聘应试中也经常见到。

  以美国莱斯大学的助理教授丹尼斯·陈为首的科学家,最近收集了7位志愿者——4男3女的汗液来做研究,方法是在看电影的同时,在他们的腋下夹着一块纱布垫。先让他们观看恐怖电影,看完后取下纱布垫;再换上中性电影,夹上纱布垫看完后取下。之后,研究人员又找来68位女性,让他们分成3组,来闻这些纱布垫。第一组闻看完恐怖电影后收集到的纱布垫,第二组闻看完中性电影后留下的纱布垫,第三组闻没有汗液的纱布垫。同时,让她们做一种智力游戏,比如观看连续出现的写着字的幻灯片,并说出挨着的两个幻灯片之间是否有联系,比如臂和腿有联系、臂和风无联系等。结果发现,在没有减慢答题速度的前提下,闻了恐怖电影汗液垫的女性答题的准确性明显比其余两组高。由此,丹尼斯相信,紧张的气氛会让人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

  另外一项发现证明,女性可以从容应付紧张。德国学者对一群大学生进行测试发现,男女应付紧张的表现不同。血液中可的松(一种因紧张而产生的激素,含量越高说明越紧张)含量较高的男性,记忆成绩比紧张度低的男性差,而女性中不存在这种差异。因此,年轻女性应付紧张的能力比年轻男性强。

  美国心理学家调查结果表明,处于紧张状态下的公司经理,其生病的机会比工作轻松的同事要少得多。而相反,一些人退休后整天无所事事,却可能精神抑郁,病象丛生。

  适度的紧张能增强人的大脑兴奋程度,提高大脑的生理功能,使人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减缓衰老。另外,一个人处于适度的紧张生活和工作时,心脏往往要通过加强收缩,排出更多的血液来供给全身各器官组织的需要;而血管的舒张、收缩功能也随之改善,对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抗病能力,防止过早衰老是有益的。

(以上内容转载自新浪健康。)

(实习)

  在心理学的词典中,有一个术语叫“瓦伦达心态”。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杂技演员,他走钢索以距离长、离地面高而闻名天下。可是在一次重要的演出中,他不幸失手,从高空摔下,当场身亡。因为他在上场之前,总是叨念着:这次演出太重要了,我只能成功,决不能失败。后来,心理家把这种过分担心事态的结局,内心充满了患得患失的心态,叫作“瓦伦达心态”。

  事实也是这样,我们对某种事情抱的希望越大,失败就会越惨。比如,在一次重要的国际田径运动比赛中,一位国内跳高运动员面临着冲刺金牌的最后一跳。她的教练对她说:“好好跳,只要跳过这两厘米,你的房子就到手了。”结果她硬是没跳过那“两厘米”,“房子”也泡了汤。然而,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受了伤的跳水王子洛加尼斯也面临着争夺金牌的最后一跳,他的教练只轻松地对他说:“你的妈妈在家里等着你呢,跳完了这一轮,你就可以回家吃你妈妈做的小馅饼了。”洛加尼斯微微一笑,从容跳入水中。他以自己优美的姿态征服了所有裁判及在场的观众,最终获得了金牌。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出现一次或数次“瓦伦达心态”。那么,如何才能不犯“瓦伦达心态”呢?必须做到三点,一是要学会用辩证法看问题,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二是对任何事物的成败抱着平常的心态,不必把成功看得太严重。三是在我们办理每一件事情之前,尽可能地把“失败”的因素一一列出,做到“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然后再各个击破。只有这样,成功的机会才会多一些。

(以上内容转载自新浪健康。)

(实习)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固执的人,需要注意的是,固执不同于偏执。适当的固执,为人平添一份可爱的“原则美”,而偏执往往容易把人生打成死结,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下面是一个检查偏执程度的小测试,快来检查一下你的情绪是否“过了火”!
1、你对别人是否求全责备?
2、老是责怪别人制造麻烦?
3、感到大多数人不可信?
4、会有一些别人没有的想法和念头?
5、自己不能控制发脾气?
6、感到别人不理解你,不同情你?
7、认为别人对你的成绩没有作出恰当的评价?
8、老是感到别人想占你的便宜?
测试评分:
没有(1分);很轻(2分);中等(3分);偏重(4分);严重(5分)
答案:
总分10分以下不存在偏执情况,恭喜你,是个心平气和的可爱的人。
15分至24分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执,如果总觉得环境不顺心,要注意警惕,原因可能是在自己哦!
25分以上,你有偏执的症状,要学会控制情绪,不要“走火”。另外,建议你遇到很大障碍时向心理医生求助。

(实习

  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诊断流程是:医生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提示征象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并判断下一步是否需要介入治疗、手术治疗、还是单纯服药等相关问题。就诊的过程中,患者是主要的受益对象,是就诊过程的主体;但对于诊断思路的确立与治疗方案的制定过程,医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二者应当相互尊重,就诊的过程既是疾病逐渐明确与得到控制的过程,同时医生会以宽容的心态、和蔼、镇静的态度和精湛的技术帮助患者度过就诊前担心、焦虑的不良心态,从而使患者在心理上对疾病能有一个正确理智的认识,从内心深处能够逐渐接受患病的事实并且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

  那么看病时患者应当主要注意哪些事情呢?

  1.就诊前要抽时间仔细回忆一下主要的不适情况,比如说总共有多少年了?大概什么情况下容易犯病?具体不适的特点?每次犯病有多长时间能好?是如何缓解的,每次都需要去医院急诊吗?

  当然,由于专业分工的不同,病人不可能明白哪些症状是重要的,哪些是与诊断无关的。那么只要在就诊时仔细聆听医生的问题就好了,因为一个技术高超的医生会一步步仔细询问,并且迅速鉴别出哪些才是真正重要的症状,从而顺藤摸瓜,找到病源,并进行相关检查,从而确立诊断。那么我建议在看病时,尽量详细说明自己的主要不适是必要的,但当医生已经开始询问时,应当尽可能仔细聆听,因为当时的回答会决定医生的诊断思路,从而关系到下一步的具体检查项目与治疗方案的问题。而在大医院,如果让医生花半个小时去聆听患者的叙述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所以如何在短时间内尽量叙述清楚自己的主要不舒服,并等待医生的下一步发问是极其必要的,因为如果医生有了疑问会进一步向你询问详细情况,所以就诊时没必要一开始就急于把全部内容一倒而出。

  2.之前有没有到医院(包括其它不同级别的医院)看过病,诊断是什么?主要都做过哪些检查,最重要的结果有没有?如果分不清,那么带上以前全部的就诊记录与检查结果就好了。因为医生会耐心、尽管可能非常迅速地浏览,并发现最重要的相关诊断依据。这部分开始时一般不需要说,准备好,等着医生发问好了。

  经常看到很多病人来医院就诊,以为一到医院做了检查就可以豁然痊愈了。实际上,再高明的医生也是会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的。要知道有很多疾病是阵发性的,平时可能和健康人没有什么区别,只有在患病时才会表现出异常,所以既往发病时的检查结果非常重要。比如说冠心病心绞痛是非常常见的心脏病,而它只有发病时心电图才有动态改变,否则只有想办法去诱发病人发作心绞痛,才能抓住诊断依据,或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来确诊,但是如果每个胸闷待诊的病人全都去做动辄花费上万的冠状动脉造影既不必要,也增加了相关的风险,同时对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说,还导致了相对有限的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再比如说心律失常病人,绝大多数只有在患者感到“心慌”时作心电图才会发现异常,而如果平时在不发病的情况下查心电图往往是正常的,除非每次发病持续时间过短,否则还应当到就近医院进行检查,并保存相应重要检查结果。否则即使当地医院“确诊”的病人,如果没有检查结果,只能重新进行各项检查,而象心律失常的发病证据很可能无法“复制”当时的情况,从而对诊断造成不必要的困难,同时增加花费,耽误时间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此外,就医的心态非常重要,其它包括检查项目与服药也有相应的注意事项,这些就留待下次讨论了。

  啰唆了这么多,如果能对广大患者朋友就诊有点帮助,就是我所额手称庆的了。

(以上内容转载自新浪健康。)

(实习)

  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统计年报》于1989年和1990年公布的中国自杀率为:男性(万人)女性(万人)’87年14.9/1020.4/10’88年15./1019.5/10’89年14.7/1019.6/10。根据国家统计局编的《中国统计年鉴》(1990)公布的全国人口数,又可推算出1987年—1989年我国人口的自杀率:1987年为17.56/10万人,1988年为17.18/10万人,1989年为17.07/10万人。

    自杀的人越多,我们对自杀的原始动因和激励因素就越要摸清。但对于自杀,我们确实还有许多方面的内容没有搞清楚。也正因如此,自杀的神秘色彩就越来越浓厚。从人性的弱点来说,人人都怕死,可偏偏自杀者却有非凡的勇气想着法儿地寻死;我们说,自杀的原因之一是贫穷,即活不下去了就死,可从统计资料上看,自杀率高的地方往往是文化、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我们说自杀是浪费生命,但生命价值高的人却偏要实施这种浪费。如何来解释这些问题?专家们首先将自杀看成是一种病态。著名的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说自杀是社会病态;著名的德国伦理学家包尔生说自杀是道德病态;著名的德国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说自杀是精神疾患。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杀是一种疾病。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虽然对自杀的研究,需要医学家(精神医学、法医学、预防医学)、社会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政法学家等专家的多角度投入,但首先应该肯定:自杀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异常,因此应作疾病处理。这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还是在肉体、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完全良好。”从疾病的角度看,自杀有典型或不典型的前驱症状,如情绪低落、抑郁、思维迟钝、食欲不振、体重下降、人格解体、注意力缺乏、性欲缺乏、失眠等;自杀有病因,如生物、心理、社会的原因;自杀有症状,如创伤、窒息、中毒;当然自杀还有预后,如死亡、残疾或恢复。

   由此,可以说,自杀是不是疾病,已经不是理论探讨的问题,而是承认不承认的问题。

   如果我们把自杀看成是一种疾病,我们就应该注意什么样的人容易自杀。自杀者多数患有精神疾病,尤以抑郁症常见。而自杀行为又是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的常见症状。临床发现,神经和精神病患者的自杀率较普通人口高;社会地位高的专业人员自杀率较普通人口高。国外调查,自杀与文化水平、生活水平、富裕程度相关。英国名牌大学的大学生,自杀率比普通人口高,但省立大学则否。研究表明,在个体心理方面,绝望是自杀危机形成的关键。精神质及神经质气质的个体,有自杀意念的易感性。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使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使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名牌大学里,患有精神卫生疾病的学生比普通大学的学生多。也使我们理解了德国19世纪著名伦理学家包尔生的话:“懒惰是自杀的最好预防物”,进而理解,为什么瑞士、德国、日本这些经济发达国家的自杀率很高,而非洲大陆是自杀率十分低的地区。从这个起点上认识自杀,我们也许会对自杀持一种平常的心态,进而使大众更从容地对待这一种疾病现象,找出预防和干预的有效办法。

   我们确实应该注重自杀预防。事实上,自杀预防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美国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历来被企图自杀者看作是结束生命的风水宝地。在那里,投海自杀者的成功率很高,绝大多数无生还。而在中国南京和武汉的长江大桥,尽管那里的风景也独好,但自杀者跳水成功的只有一半左右,因为这里昼夜有武警官兵巡逻,他们对发现自杀征兆和抢救的技术与组织都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经验。

   我们还应该更加注意对医生进行精神卫生疾病发现方面的技术和心态的培训。因为自杀病多有前驱症状以及自杀征兆,这种征兆往往与神经官能症和抑郁症的症状相混淆,尤其是轻度抑郁症在临床上鉴别诊断较为困难,易漏诊或误诊。自杀病征兆也常被患者家属或同事、同伴忽略,如一些暗语或行动不被作进一步的理解。所以,一切有关自杀病学方面的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世纪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中国将跨步迈过WTO的大门槛。其实,无论我们所处的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人们的身体、心理与社会的联系状态都应该保持正常。如此,才能说明我们是健康的人。但我们又不排除有些人在精神卫生方面的免疫力较弱。

   怎么办?一段语录可作为问题的简单回答: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实习

  据报道,在中国,青少年人群和女性人群是自杀的主要群体。著名青少年心理研究专家、北京高校心理素质研究会副秘书长聂振伟副教授说,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所面对的社会压力比较大,而他们在学校和家庭都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这就造成了他们的心理素质不高,面对压力缺乏相应的应对能力。聂教授说,预防青少年自杀决不是青少年的个人行为,除了要提高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自控能力外,学校和家庭在预防青少年自杀方面做到“共同参与”至关重要。

  关于我国妇女自杀比较多的问题,著名妇女问题专家、红枫女性心理咨询中心的林亚男女士认为,主要原因是我国妇女整体面临的压力比较大,又容易受情绪影响。妇女除了要在工作中接受和男士一样的社会竞争压力之外,还要做好家庭主妇,她们过得特别累,有许多妇女还常常受到家庭暴力的侵害。此外,妇女还受到来自子女方面的压力,一旦子女学习、生活遇到问题,做母亲的就很容易自责,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

   在林亚男女士看来,减少女性自杀事件的发生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妇女应当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及时寻求社会的支持,比如在感到比较压抑的时候,她们应当多寻求亲友、家人的支持与帮助。第二,应当扩大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一些社会介入多的活动,不能太孤僻,把自己束缚在丈夫和孩子身上。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曹连元坦言,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尚未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降低自杀率的方法,但可以肯定的是,许多积极的因素可以预防人们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这些因素包括:良好的自信心、足够的社会支持(特别是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稳定而幸福的婚姻。

  目前,预防自杀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另外,成立专门机构提供电话咨询,或进行专业干预,也是防范措施之一。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成立9个月以来,已迫切感受到人们对于危机干预服务的巨大需求。该中心有时一天接到800多个电话,每周都有学校、医院、妇联等机构要求提供帮助。但根据目前现状,该中心还缺乏足够的人员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建立健全一个预防自杀服务机构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

(实习

  新华网7月1日专电 美国一些精神病学专家和老年病学专家近日得出一项结论:美国65岁以上的老年白人男性是美国各年龄层中最具自杀倾向的人群,自杀率是同龄黑人女性的7倍。

   医学专家们指出,美国65岁以上的白人男性仅占美国总人口的13%,可自杀人数在美国自杀总人数中却占到19%。对此,负责组织有关研究的纽约罗切斯特大学老年精神病学专家耶茨·康韦尔6月30日在接受电话采访中指出,缺乏社会的支持和关注、缺少亲友的关怀、宗教信仰的失落、失眠、情绪低落以及拥有枪支的便利等原因都是造成老年白人男性容易自杀的因素。此外,他指出,一直以来,美国社会都对青少年自杀给予广泛关注,而忽视了老年群体。

   据美国国家精神健康机构近日公布的一份报告,目前美国的平均自杀率为10.6/10万人,15至24岁的年轻人自杀率为13/10万人。而《美国老年精神病学杂志》公布的一系列研究结果显示,1999年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的自杀率为15.9/10万人,其中大部分为白人男性。而在1998年,65岁以上白人男性的自杀率为33.1/10万人,同龄黑人男性的自杀率为11.7/10万人,同龄白人女性自杀率仅为4.85/10万人。而当年,全国65岁以上的黑人女性自杀总人数只有20人,自杀率微乎其微。

(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