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受淋巴结癌折磨的赖特先生正在生死边缘挣扎。然而,赖特先生坚信一种名为克力生物素(Krebiozen)的新型抗癌药物能够治愈他的疾病。果然,在接受第一次克力生物素注射3天后,他就能神采奕奕地在病房里散步了。两个月过后,一些质疑克力生物素疗效的报道让赖特先生的病情急转直下。于是医生给他编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一种经过改良、疗效加倍的药物翌日就到达医院。
第二天,医生为赖特先生注射了一剂不含任何药物分子的空白样品,但这使他的病情进一步好转并顺利出院。这种好状态一直持续到赖特先生偶然看到一篇报道时,报道称实际上克力生物素毫无效果,没过几天,他就与世长辞了。
赖特先生的经历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病人的期望和信念会极大地影响疾病进程。当心理因素与一种并无疗效的药物(如克力生物素)联系在一起时,便有可能使病情好转。医生们称这种现象为安慰剂效应。
大显身手的安慰剂
自从有了医生这个职业,安慰剂效应就已经存在了。在18世纪,当药箱里没有合适的药物时,内科医生会有意使用一些无疗效的药片,欺骗患者说这种药有助于治愈疾病。
在一项研究中,标价0.1美元/片的安慰剂的镇痛能力,要明显低于标价2.5美元/片的安慰剂——显然,受试者并不信任廉价药物。另外,安慰剂治疗时涉及的医疗程序越复杂,患者也越容易从中获益,也就是取得更好的疗效。因此最有效的安慰剂治疗(假治疗)除了给患者开一些没有疗效的药物之外,还要对他们假装实施步骤复杂的治疗方案。
美国丹佛大学的咨询心理学家辛西娅·麦克雷(Cynthia McRae)与同事的研究证实了上述观点。他们在2004年发表报告称:一项安慰性的大脑外科手术在改善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医生们还向其他一些缺乏多巴胺的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脑中移植了人胚胎多巴胺神经元,以此与安慰剂手术的疗效做比较。在麦克雷进行的随访研究中,他评估了一年以后这些病人的生活质量。研究人员发现,接受安慰剂手术的患者在身体、社交及感情等诸多方面,与接收了新细胞的患者恢复得一样好。可见治疗的关键并非在于移植手术本身,而在于患者认为自己是否接受了手术治疗。
而各种医疗也在实践中发现,安慰剂在治疗忧郁症、疼痛等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时,也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安慰剂安慰了谁?
安慰剂究竟是如何安慰人的?曾有一种假说认为,安慰剂产生的效应至少有部分是因为从脑部下降至脊髓的疼痛抑制系统受到了激活,而德国的一项研究为此假说提供了直接证据。德国科学家指出,所谓的安慰剂效应确实存在,并且会一路传导到脊椎,所以并不全是病患的心理作用。利用现代化影像科技,研究人员发现,病患相信止痛药有效的信念实际上就能减弱脊髓背角区域的疼痛讯号,显示某种强力的生物机制在发挥作用。
汉堡—艾盆多尔夫大学医学中心研究团队主持人艾波特(FalkEippert)说:“这项机制根源于中枢神经系统深处,绝对具有强烈的效果。”艾波特和研究同仁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研究脊髓活动的变化。研究人员以15位健康男性做测试,在他们的手臂上施以引发疼痛的高温,同时让受测者以为自己得到麻醉药膏或是安慰性药膏的治疗,然后研究人员比较每位受测者的脊髓反应。
事实上,两种药膏都不具效力,但是fMRI扫描显示,若受测者相信他们擦的是麻醉药膏,其神经活动会大幅减缓。而这项发现或许能够帮助科学家找出减轻疼痛的良方和治疗多种疾病的新方法。
传统上,专家多把安慰剂效应视为心理作用,但是德国这份研究结果并非毫无前例。已有越来越多研究证明,安慰剂效应也有生理作用的因素存在。
安慰剂究竟如何阻断疼痛讯息在脊髓的传导,原因目前仍未知,不过艾波特认为,其可能涉及大脑自制的天然鸦片、去甲肾上腺素或血清素等一系列化学物质。
(实习)
相关阅读:
中国疫苗撑起全球抗疫“生命线”
疫苗也有“身份证”?探秘新冠灭活疫苗的“前世今生”
哈佛“长寿药“半年内普及,全民寿命突破100岁?
买药“满减不限量” ?医生提醒:乱吃4类药,上瘾后根本停不下来
头条!又一种降压药被曝高致癌!这次不是沙坦类,中国老人或都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