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送走瘟神血吸虫

  197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在进行的一些青蒿素衍生物的动物实验中发现,蒿甲醚的减虫率和减雌率可达90%或90%以上。该所曾试用蒿甲醚治疗个别血吸虫病人,在加大剂量时病人出现黄疸,导致实验中止。稍后,该所和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相继对青蒿素类化合物预防血吸虫病作用做了深入研究。

  20世纪90年代起,浙江、江西、安徽、江苏、湖南、湖北、广西、云南等血吸虫病疫区,应用蒿甲醚、青蒿琥酯进行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和推广应用系列研究。证实它们具有杀灭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作用,对我国疫区流行的日本血吸虫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即重疫区短期接触疫水的人群,感染后第7天开始首服蒿甲醚,每2周或每周口服一次(成人剂量6毫克/千克体重),连服3~4次。或感染后第7天开始首服青蒿琥酯,每周1次,连服4~5次;长期接触疫水的人群,感染后第15天首服青蒿琥酯,每15天服药1次,连服4次。

  结果表明,这些用药方案不仅可降低血吸虫感染率和减低血吸虫感染度,还可以防止急性血吸虫病。

  1996年我国政府批准蒿甲醚、青蒿琥酯为血吸虫预防药。青蒿素衍生物蒿甲醚、青蒿琥酯用于血吸虫病预防研究分别于2001,2002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的这一研究成果非常重视。为证实青蒿素衍生物对其他血吸虫的预防效果,组织了实验室和临床研究。最近,已有数篇临床研究报告发表,证实蒿甲醚、青蒿琥酯对非洲等地区流行的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均有预防作用。

  创新 任重道远

  青蒿在我国重庆、四川、广西、云南等地资源丰富,青蒿素的含量高达千分之六以上,居世界之首。当中国科学家公开报道青蒿素能治愈疟疾后,青蒿素的研究受到了全世界医药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大量投入,也取得不少成果。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青蒿素小组为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开发有知识产权的新药,20多年来合成了大量的新青蒿素衍生物,进行药物筛选,现已发现其中一些化合物具有抗血吸虫病、抗艾滋病相关病、抗肿瘤、免疫调节等重要的生物活性,值得深入研究、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作为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李英研究员谈起她的事业充满深情,她说“青蒿是我国的‘天赋’资源,我们有责任好好地研究它,让它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造福全人类”!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发明

  最早,南美印第安人发现金鸡纳树叶泡水可治疟疾。19世纪20年代法国科学家佩莱梯成功地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出奎宁,制成了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二战以后科学家们又发明了氯喹等抗疟药,疟疾治疗不再成为问题。

  可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全球传播疟疾的8种按蚊都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从60年代起,疟原虫开始对氯喹产生抗药性,并逐步对所有的抗疟药产生了抗药性。情况十分严重,怎么办?寻找新的抗疟疾药物,成了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全世界研究者追逐的目标。

  虽然,早在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我们的先人已发现青蒿可以治病,随后在《肘后备急方》、《本草纲目》等古籍中都有用青蒿治疟的记载,但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有效成分、化学结构测定、化学结构改造、药理试验到临床应用成功,我国科学家用了近20年的时间。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科学家们先后筛选了3 200多种中草药,1972年终于从我国传统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

  1976年,当青蒿素的相对构型一旦被确定,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就开始了构效关系的研究,并于次年合成了抗疟活性为青蒿素6倍的蒿甲醚。1987年青蒿素的衍生物蒿甲醚、青蒿琥酯作为一类新药被我国政府批准生产。从此,这些新药成为全世界抗击疟疾(特别是抗药性疟疾)的新武器。

  青蒿素,是我国科学家独立研制成功的抗疟药,是中国人的骄傲。它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评价为“继奎宁之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又一全新抗疟特效药”,并将蒿甲醚和青蒿琥酯列入1997、2001年出版的第9和11版“国际药典”

(实习)

相关阅读:

中国疫苗撑起全球抗疫“生命线”
疫苗也有“身份证”?探秘新冠灭活疫苗的“前世今生”
哈佛“长寿药“半年内普及,全民寿命突破100岁?
买药“满减不限量” ?医生提醒:乱吃4类药,上瘾后根本停不下来
头条!又一种降压药被曝高致癌!这次不是沙坦类,中国老人或都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