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状IgA大疱性皮肤病(linear IgA bullous dermatosis)。   

诊断要点:

1.多见于30-50岁的成年人, 发生于儿童者又称儿童良性慢性大疱性皮病。

2.皮损好发于躯干、四肢, 全身广泛分布。

3.皮损为浮肿性红斑,其上出现张力性水疱,也可为血疱。水疱可呈环形或半环形。

4.自觉瘙痒,全身健康情况不受影响。

5.组织病理为表皮下大疱,免疫荧光在基底膜带有线状IgA沉积。

6.病程在儿童有自限性,2-3年内可自愈,但成人则慢性。   

治疗要点:

1.可服用小剂量强的松,皮损控制后需维持治疗以防复发。

2.也可服用氨苯砜或磺胺吡啶。


  疱疹样皮炎(dermatitis herpetiformis)多于见于青中年,为多形性发疹,自觉瘙痒的一种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   

诊断要点:

1.皮损好发于胸背、肩胛区及四肢伸侧,一般不侵犯口腔。

2.皮损为多形性,有红斑、丘疹、水疱及大疱,尼氏征阴性,水疱呈簇状分布,可排列呈环形。

3.自觉剧烈瘙痒。

4.因谷胶敏感性肠病可导致脂肪泻。

5.组织病理为表皮下大疱,伴有乳头处嗜中性白细胞聚集的小脓疡,免疫荧光颗粒状IgA沉着。   

治疗要点:

1.忌含谷胶饮食,应忌食面食和面筋,以米饭为主食,长期(1-2年)无谷胶饮食也能使病情缓解。

2.氨苯砜每日100-150mg。

3.必要时服用强的松治疗。4.剧烈瘙痒者可服用抗组胺药。


妊娠疱疹(herpes gestationis)为妊娠时发生的一种多形性,以水疱为主,伴有瘙痒的大疱性皮肤病,分娩后能自行缓解,再次妊娠时仍可复发。   

诊断要点:

1.本病多于妊娠4-5月发病,少数患者于分娩后发病,一般在妊娠后期可自行消退。

2.皮损好发于脐周、腹部、胸背及四肢等处。

3.皮损为多形性,在红斑上有丘疹、水疱及大疱,愈后有色素沉着,伴有剧烈瘙痒。

4.组织病理示表皮下大疱,真皮乳头有嗜中性白细胞及嗜酸性白细胞浸润, 免疫荧光检查基底膜带有IgG、C3沉积。血清中可检出HG因子。   

治疗要点:

1.病情较轻者口服抗组胺药及维生素c。

2.病情严重者可口服小剂量强的松治疗。

3.局部对症处理。


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pidermolysis bullosa acquisita,EBA), 为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

诊断要点:

1.成人开始发病(此点区别于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2.皮损好发于手足及肘膝关节伸面,皮肤脆性增加,创伤后易引起大疱,愈后留有萎缩性疤痕、粟丘疹,可伴甲营养不良。

3.无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家族史。

4.组织病理示表皮下大疱,免疫荧光示基底膜带上有IgG沉积,以1M Nacl裂解皮肤作底物示IgG沉积所致的荧光在真皮侧。

治疗要点:

1.保护皮肤,避免外伤。

2.必要时服用少量皮质类固醇激素。

3.环孢菌素也有较好的疗效。

4.全身支持治疗。


疤痕性类天疱疮(cicatricial pemphigoid),又名良性粘膜类天疱疮。

诊断要点:

1.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比男性多见。

2.主要侵犯眼睛、咽喉、食道及尿道和阴道粘膜。在眼球结膜上发生水疱,容易破溃,出血,糜烂,愈后形成疤痕,反复发作,会造成严重视力障碍。

3.口、鼻、外阴、肛门及全身皮肤均可发生大疱及糜烂,口腔粘膜发生大疱,破溃,愈后也会发生疤痕,严重者会影响口腔功能。

4.皮肤损害愈后会发生萎缩性疤痕。

5.组织病理示表皮下大疱,基底膜带有免疫球蛋白沉积。

治疗要点:

1.服用中等剂量强的松或用免疫抑制剂。

2.用考的松眼药水滴眼,必要时在眼结膜下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为多见于老年人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诊断要点:

1.皮损好发于躯干、腋窝、腹股沟及四肢屈侧。

2.早期损害为浮肿性红斑,易误诊为多形红斑或药疹。

3.基本损害为红斑及正常皮肤上发生大的张力性大疱,疱壁厚呈半球形,尼氏征阴性。

4.较少侵犯口腔粘膜。

5.自觉瘙痒,皮损较少破溃,少疼痛。

6.组织病理为表皮下大疱,疱内及真皮内以嗜酸性白细胞浸润为主,直接免疫荧光示IgGC3沉积在基底膜带,间接免疫荧光示患者血清中有抗基底膜带抗体。

治疗要点:

1.口服强的松或免疫抑制剂,所需剂量比寻常性天疱疮要低。皮损控制后需长期小剂量维持。

2.病情较轻者可服用氨苯砜或四环素治疗。

3.全身支持疗法,补充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

4.局部外用药对症治疗。

 

 

 


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familial benign chronic pemphigus)又名Hailey-Hailey病,为一种遗传性大疱性皮肤病。

诊断要点:

1.男性多见,多于青春期后开始发病。

2.50%患者有家族遗传史。

3.皮损好发于颈、腋、肘窝、腹部、乳房下、腹股沟、外阴及肛门,对称分布,夏重冬轻。

4.基本损害为红斑、丘疹及小水疱,容易破溃、结痂。腹股沟处皮损因反复发作可呈增厚的褐色扁平丘疹,并有色素沉着。

    5.组织病理示表皮基底细胞层上裂隙或水疱,表皮细胞大片松解,似倒塌的砖墙。

治疗要点:

1.无特效治疗方法,只能采取对症治疗。继发感染时可给与抗生素口服。

2.外用含抗生素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

 

 


疱疹样天疱疮(herpetiform pemphigus),其临床症状像疱疹样皮炎,  而组织病理为表皮内疱,故称之为疱疹样天疱疮,可能为天疱疮的亚型。

诊断要点:

1.多见于中年人,两性均可罹及。

2.好发于胸、腹、背、臀及四肢近端。

3.皮损为环形、多环形红斑,其上有绿豆大之水疱,疱壁紧张,尼氏征阴性。

4.自觉瘙痒。

5.组织病理示表皮棘层中部水疱形成,周围有海绵水肿,伴嗜酸性白细胞浸润。免疫荧光见表皮棘细胞间有IgG沉积。

    6.血清中有循环抗表皮细胞间抗体,滴度低。

治疗要点:

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氨苯砜或反应停,所需用量较低。

 

 

 

 


红斑性天疱疮(pemphigus erythematosus)本病是落叶性天疱疮的轻型。

诊断要点:

1.多见于40-50岁,两性均可罹及。

2.皮损好发于头、面、前胸、后背等皮脂溢出部位。

3.开始与天疱疮一样为在红斑上出现松弛性水疱,疱壁很薄,很易破溃,临床以红斑和脂溢性结痂更多见,较少侵犯口腔粘膜。

4. 慢性经过,全身症状较少,预后较好。如治疗不当,病情加重可转化为落叶性天疱疮。

5.组织病理改变及免疫荧光所见同落叶性天疱疮。

治疗要点:

    1.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所需的量较寻常性天疱疮要小。

    2.皮损处清洁换药,预防感染。

 

 

 


落叶性天疱疮(pemphigus foliaceus),本型天疱疮疱壁极薄,临床上呈剥脱性皮炎改变。

诊断要点:

1.多见于中老年人。

2.开始病情为正常皮肤或潮红皮肤上发生松弛性大疱,疱壁很薄,易破。

3. 疱破糜烂面形成痂屑,痂下有糜烂湿润,不易愈合,当皮损广泛时,有大片干性鳞屑,呈剥脱性皮炎改变。

4.组织病理示表皮内棘层松解,疱位于颗粒层或棘细胞上层。直接免疫荧光示棘细胞间IgGC3沉积。

治疗要点:

1.全身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用环孢菌素口服。

2.全身支持疗法,加强皮肤护理,外用润肤剂。


增殖性天疱疮(pemphigus vegetans),本病与寻常性天疱疮属于同一类型,为一种以增殖为特点的天疱疮。

诊断要点:

1.多见于中年,两性相等。

2.开始发病与寻常性天疱疮一样,在正常或红斑皮肤上发生松弛性大疱,容易破溃,形成糜烂面,尼氏征阳性。

3.在腋部、股部、臀沟部、乳房下、脐、生殖器和肛门等处发生增殖性脓皮病样改变。表面有乳头瘤样增殖,有脓性分泌物及结痂。

4.组织病理示表皮基底细胞层上裂隙或水疱,可见棘刺松解细胞,有明显的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殖,表皮内嗜酸性粒细胞聚积形成小脓疡。

治疗要点:

1.全身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同时用抗生素,必要时可使用环孢菌素治疗。

2.局部加强清洁换药。


寻常性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为一种侵犯皮肤和粘膜的大疱性皮肤病, 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情重危, 可威胁生命。

诊断要点:

1. 本病主要侵犯中年人。

2.它既可侵犯全身皮肤,也可侵犯粘膜。在正常皮肤或红斑上发生松弛性大疱, 尼氏征阳性。因棘层松解皮肤可一碰即破,形成糜烂面,且不易愈合。大片的糜烂面造成浆液渗出,易继发感染。

3.口腔粘膜的大疱、糜烂常为最先出现的症状,口腔损害严重时可影响进食。

4. 组织病理示表皮基底细胞上棘层松解,形成大疱。直接免疫荧光示棘细胞间IgGC3沉积,间接免疫荧光示血中有抗基细胞间物质抗体。

治疗要点:

1. 全身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2.皮损控制后,需长期低剂量维持,骤然停药常常导致复发。

3.轻症病例也可试用雷公藤多甙。

4.加强皮肤、粘膜护理。

5.大片糜烂渗出时,应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补充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