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从养心开始

“秋燥”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也是秋季养生的重点。由于气候的干燥,皮肤、呼吸器官及人的情绪等都会出现不适的现象。其实身体表面所呈现的状态,通过借助一些外界护肤品、食物等就能进行很好的调节,但是有关于情绪的问题,只能通过由内而外的缓解,因此秋季养生先从养心开始。

秋季养心

因为气候干燥,人的饮食量和睡眠均会受影响,再加上“燥”火“燥”气,很容易使人的大脑神经活动受到影响,引起情绪烦躁、思维凌乱、爱发脾气、注意力分散、健忘等;还有人表现出心情抑郁、心境低落、做什么事都没兴趣,觉得日子过得没劲,对工作、对同事,对亲人缺乏感情和热情;少数人还出现老年偏执性障碍一样的症状,如反复地洗澡、洗脸、洗手,要求别人也与自己一样,容不得别人反对,否则就会大发脾气,不吃饭,不睡觉等。有关专家认为,这种由秋燥引起的情感和行为异常,发生率为10%~15%,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最容易发生。所以,为了不让这种“秋季情感症”缠绕上您,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心理调节。古人曰:“调息静心,尤如兆雪在心”,切不可“以燥为燥”,一味地抱怨天气。有关专家经研究发现,人在不同的情绪下会有不同的“气水”,即心平气和、心旷神怡时,人呼出的气变水后,是澄清透明无杂质:在悲痛抑郁时有白色沉淀;在生气动怒时则有紫色沉淀。因此,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待事物宽宏大量,始终保持情志愉悦,心气和畅。“心静自然安”。

当然,越是天热或燥或天气反复无常,遏事越是要心平气和,良好的心理及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确实心烦意乱或心里苦闷,可以向亲朋好友倾诉,甚至大哭一场:同时,可听一听轻音乐,培养“望梅止渴”的心境,如想像森林、大海、冰川等等令人凉快的地方,以忘却热浪的袭击,降低心理“热度”;其次,尽可能地增加休息时间,注意饮食调整,增加营养,适当做一些放松身心的保健操等等。

秋季食养

有的人认为在这个季节里饮食应予清淡,无疑,清淡的原则是对的,可有人误认为清淡就是清补,即只要多吃蔬菜和瓜果就行了,他们追求饮食的绝对清、素,这可就发生了偏差。其实,清补的重点还是强调补养,只不过饮食在补养的同时应兼具清热除燥的功用,以对抗“秋燥”。如果饮食过于清素、清淡,会影响人的食欲,尤其是老年妇女,由于舌面上的味蕾减少,嗅觉细胞更新缓慢,加之“秋燥”引起机体的一系列改变,会使他们的食欲更加减退。

再说,一味进食蔬菜,人体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就会不足,势必会削弱机体的抵抗力,也就很难达到补养的目的。多吃鸭、鱼、泥鳅、黄鳝、猪瘦肉、海产品等,也可取西洋参1~2克,泡开水代茶饮。党参、黄芪、当归、陈皮、甘草等,均可配合使用,如果使用得当,便可达到一定的清补。若是身体孱弱的人,尤其是老年妇女,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养胃生津。

“清补”的范畴较大,可适应于中医上所说的“温煤”、“凉燥”及机体本身的“内燥”等,同时包括心身健康及各种美容养生健身项目等。而“凉补”的范畴较小,主要是指阴虚体质的人,如是阳虚或气虚、血虚体质的人,误用“凉补”食物或滋补药物,便会愈补愈麻烦,甚至会“补”出事来。为了稳重起见,如果您需要“凉补”,最好在中医师的医嘱下“凉补”。

总之,秋季的气候转凉变干燥,饮食调养应坚持“少辛增酸、防燥护阴、滋阴润肺”的原则。如果能做到这些,这所谓的“秋燥”便不会烦扰我们。

最后要交代的是,食疗应该对症而“吃”,每次可选2~3种,无需面面俱到。另外,燥证治疗,以甘寒以及成寒滋阴润燥为主,除有化热化火外,一般不要采用苦寒类的食物或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