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以后,各地昼夜温差较大,尤其是早晚比较清凉。随着这忽冷忽热的天气特点,秋季最易感染呼吸道疾病、传染病、过敏性疾病、胃肠道疾病等,因此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故秋季学会适当“秋冻”,能提高免疫力,抵抗疾病。当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是不易秋冻的,一起来看看吧。
秋季的昼夜温差特别大,早晚冷风嗖嗖,中午又烈日当头,这样变化多端、忽冷忽热的天气特点,犹如“过山车”一样飘忽不定,作为秋冬季的多发病、常见病,感冒、咽炎、扁桃体炎、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也相继而来,尤须引起警觉。
应对这个季节的千变万化,民间自有经验之谈。俗话说“春捂秋冻”,但是“秋冻”也要做到科学和适度。
据呼吸内科专家介绍,由于秋季是一个降温的过程,天气逐渐变凉。虽然气温较低,但一般凉而不寒,如果过早穿上厚衣服,使机体不能逐步适应外界的寒冷气候,体温调节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不但体温调节能力下降,抗寒能力也会降低。接下来的漫漫严冬就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挑战。相反,冻一冻则有助于增加皮肤黏膜对寒冷的耐受力,有利于提高抗病能力。
要注意的是,“秋冻”是指适量、适时逐渐添加衣物,并不是明明天气很冷了却不知添加衣物。尤其对于老人、小孩和体弱多病者来说,体温调节功能下降或不健全,更该及时添加衣物。
“有些爱美、追求苗条的都市女性,常常在低温天气还裸腿穿裙子或短裤,其实我们身体的有些部位是十分脆弱、畏寒的。”呼吸科专家说,人的头部、颈部、腹部、脚部,这些部位着凉会引发偏头痛、颈椎病、胃肠道疾病等;作为没有更多肌肉和脂肪保护的关节部位,更应该是防寒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肩关节、膝关节,若受风寒袭击会出现发凉麻木、酸痛等不适症状,严重的会引发关节炎。因此,即使要“秋冻”,这些部位也要保护好。
另外,有些人群也是不适合“秋冻”的。除了老人、小孩,心脑血管病患者、慢性肾脏病人、消化道溃疡病者,都是不宜“秋冻”的。这是因为天气寒冷可导致血管痉挛,直接影响心脏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当气温急剧下降时,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心、脑负荷加重,脑部缺血缺氧。尤其是老年人对外界环境变化适应性差,也很容易发生中风。寒冷更是慢性肾病、消化道溃疡疾病发病的重要诱因。因此,“春捂秋冻”应适度,更应注重自身特点,避免因不适宜的“秋冻”给身体带来损害。
所谓“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确实如此,秋冻能助身体散热,保护阳气。因此,适当的冻一下对身体的健康是有很多好处的。当然也有很多人“秋冻”冻出一身病,小编告诉大家,如果室外早晚温度降至10℃左右,就必须穿上棉服,切勿秋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