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世界经理人编者按】</b>
“陶吧”的热闹似乎总与影视有关,一部《人鬼情未了》让“玩泥巴”成为浪漫的极致,京沪等地顿起“陶”声;电视剧《东边日出西边雨》,制陶烧窑成为都市人情感纠纷的背景,由此又开启了一轮“陶吧”的热闹。奇怪的是,陶吧来得快,走得也快,几年的工夫,南京的陶吧纷纷偃旗息鼓,户部街、常府街和明故宫等地规模较大的陶吧陆续失去踪迹,向南京的“114”问讯“陶吧”,得到的答复是“没有您要的号码”,行业萎缩可见一斑,对于南京人而言,没有陶吧,休闲生活无疑也少了一个去处。
不甘心,继续四处打听,终于得知清凉山公园内有一家依然可以“玩泥巴”,而且规模挺大,可容纳120人同时做陶。不仅如此,这家还算得上是南京陶吧的“始作俑者”,在这个行业已坚守近6年。 <img align=right alt= border=0 hspace=5 src=data/uploads/2015/10/05/24/238245612114412522.jpg style=height: 302px; width: 227px vspace=5>
与我们想象的时尚消费场所不同,清凉山陶艺中心没有装潢精致的店堂,没有笑容可掬的服务小姐,没有品种齐全的零食,有的只是最简单的方桌和转盘,架上有孩子们未及拿走的稚嫩作品,有几件显得“笨笨的”,但却因此打动人心。陶艺中心的张女士说,虽说条件可以称作简陋,但这并没有影响经营,时不时有旅游团来做陶,平时的散客一天也有二十多人。营业时间从早晨8点到晚上8点,只要花15元(不烧陶)就可以玩上一天,晚上来公园的人不多,所以陶吧晚上的生意不如白天。
对于这个硕果仅存的“陶吧”,我们多少有些好奇。张女士却觉得很正常,陶吧是清凉山公园和宜兴的周师傅联营的结果,公园不收周师傅房租,只从制陶费用中提成,降低了陶吧的运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周师傅可以专心做陶,连做带烧只要25元,这样的价格使得顾客能够承受,以低成本体会“手艺”的乐趣。同期开张的不少陶吧选址在人流量大的商业区,房租较高,为了保证利润,吧主千方百计在茶水上赚钱,导致喝茶消费大大超过了做陶,使得为“陶”而去的客人失望。更关键的是,陶艺中心有自己的窑,可以自己烧制,约定一个日期,到时候顾客就能拿到自己的“作品”。周师傅说:“我们赢就赢在‘专’上,一门心思做陶,不靠其他的东西赚钱。”sars期间,清凉山公园这个天然的大“氧吧”吸引了很多人都来“吸氧”做陶,生意好得很,这让经营者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记者了解到,上海陶吧多采用连锁经营的方式,统一宣传管理以便降低成本,邻近的扬州的陶吧则多是和茶社连在一起,只要喝茶就可以免费做陶。似乎每个城市总有一个或几个叫得响的陶吧名字,相比之下,南京陶吧的萧条是否能透露出点什么呢?
采访/谢薇 杨晓梅 图片/姚春
来源:扬子晚报
相关阅读:
白领阶层如何创业
创业七大方向
大学生创业六大“秘笈”
给创业者的十大忠告
选择创业行业的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