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是一种色素代谢异常的疾病。多见于女性青年,儿童和男性青年亦有之。尤以妊娠期女性(妊娠斑)为多。此病多因邪毒壅滞肌肤,经脉失畅;或饮食不洁,虫积内生,以致虫毒气滞,郁于颜面肌肤所致。
临床表现为颜面凸起部...
拔罐疗法是以各种罐具为工具,利用燃烧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状态而吸附于体表一定部位、腧穴、经络或患处等。通过热能、负压产生一定的物理作用,使被治疗的部位温度增高,压力增大,加快血液循环起到消炎、...
一、 罐具1、竹罐 取质地坚硬的成熟毛竹,将其锯成8~10cm长的一端有节的竹筒。然后削去外皮,打磨光滑竹筒的内壁及筒口即可。竹罐的优点是轻便、耐用、不易打破、取材容易、制做简单、价格便宜。缺点是铁爆裂漏气。
...
有人说:“只要经常拔罐,就难免不烫伤”,这种说法对不对呢?不对。因为临床实践告诉我们;造成火罐烫伤的主要原因是酒精用的过多,滴在罐内皮肤,烫起一片血泡;火焰烧热罐口,容易叫罐口烙伤圆圈。留罐时间过长,容易拔起白水泡。...
(1)投火法:将薄纸卷成纸卷,或裁成薄纸条,燃着到1/3时,投入罐里,将火罐迅速叩在选定的部位上。投火时,不论使用纸卷和纸条,都必须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烧一寸左右后,纸卷和纸条,都能斜立罐里一边,火焰不会烧着皮肤。初学投火法...
拔火罐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
拔火罐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当然拔火罐不像针灸那样对穴...
拔罐法又称拔火罐,古称“角法”。是以罐子为工具,和用火燃烧排出罐内空气,造成相对负压,使罐子吸附于施术部位,产生温热刺激及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子疗法。多用于痹证,刺血拔罐运用于急性扭伤有...
拔罐疗法的治病机理可以从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两种角度来解说。
中医认为拔罐可以开泄腠理、扶正祛邪。
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人体气机升降失常,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当人体受到风、寒、...
一、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称之为 “长寿穴”。有关足三里的经络理论已被大量现代研究所证实,足三里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对心血管功能、胃肠蠕动功能和内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统均有良好的促...
在针灸学中,有一组非常重要的穴位叫做“四关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讲,“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充分说明了“四关”的重要性。四关穴一般是指双侧合谷穴(俗称“虎口”)和太冲穴,前者位于第一、...
拔火罐是祖国医药学中一项简便、经济、有效的疗法。它的道理是用火将牛角、玻璃罐内的氧气烧掉而形成相当的负压,将皮肤吸着,这样会使皮肤下面毛细血管破裂渗血,造成拔火罐区一块瘀斑。
经用近代免疫学方法研究...
处方:地机、血海、三阴交、行间、肝俞
操作:施以徐疾补泻法,留针20分钟,隔日1次。
治验:丁××,女,28岁,医师。于1959年9月10日初诊。婚后月经不调3年多。曾服中西药物治疗,未获显效。现月经周期超前l周,量多,色紫红...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常迁延数月至数年。发作时皮肤剧痒,出现大小不等的淡红色或淡白色的风团,并可融合成片。越抓皮疹越多,局部灼热。
取玻璃火罐或玻璃杯一个。直径为3─5厘米。罐口要光滑平正。
令病者...
胃脘痛是以胃粘膜的非特异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胃脘病。病人主要表现有胃部不适,有饱闷及压迫感,恶心,呕吐,吐酸,上腹部疼痛及消化不良等症状。
引起胃脘痛的因素有不良饮食习惯,如进食过急、过热,或长期进食酸辣...
1.寒湿腰腿痛者
主症:为腰腿部冷痛并伴有重着感,转侧不利,喜按喜暖,遇寒或气候变化时加剧,疼痛发作昧摩似折如拨,膝部腘窝处如凝结,牵及足趾疼痛,舌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治法:温经、通络、止痛。
取穴:分为三组...
拔罐法是以罐(竹罐、陶罐、玻璃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被拔部位产生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拔罐方法很多,但常用的是火罐法,按操作方法的不同,火罐法...
1.拔罐时内须保持温暖、避开风口,防止受凉。
2.选择好部位或穴位,一般以肌肉丰满,皮下组织充实及毛发较少的部位为宜。
3.初次治疗及体弱、紧张、年老、儿童等,易发生意外反应的患者,宜选小罐具,且拔的罐要少。...
1. 负压作用
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人体在火罐负压吸拔的时候,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通过检查,也观察到:负压使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化和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从而产生...
临床采用拔火罐法治疗腹泻,常用方法:
(1)患者取仰卧位,用口径6cm的中型火罐于肚脐窝处(相当于以神阙穴为中心,包括两侧天枢穴的部位)拔一罐,一般隔一天或隔四天一次,往往1~3次即可减轻或者痊愈。适用于大便溏薄、次数多,...
(一)取穴
常用穴:身柱。
(二)治法
令患儿取坐或伏卧位,取准穴后以毫针垂直刺入,深3~5分,略作捻转,得气留针5分钟。起针后以1.5寸口径之小火罐速拔穴上,10~15分钟起罐(最好用玻璃罐,以拔处皮肤潮红为度)。再令患儿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