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微信扫一扫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公立医院 三级甲等 肿瘤医院
挂号预约 停诊通知 意见反馈 就医指南
电话
020-87343088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东风东路651号
乘车路线
1.从广州火车站总站坐33路公共汽车,在先烈南路站下,走约150米到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到广州火车东站总站坐209路公共汽车,在先烈南路站2下,走约100米到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3.到天河客运站总站坐236路、65路公共汽车,到先烈南路站1下。
医院简介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是国内规模最大、学术力量最雄厚的肿瘤学医教研基地之一。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及肿瘤研究所均创建于1964年,原名华南肿瘤医院、中山医学院肿瘤研究所,首任院长谢志光教授系我国临床放射学的奠基人,首任所长系我国病理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梁伯强教授。        中心是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合作中心,广东省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内首家“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中心肿瘤学是广东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2003年与世界上一流的美国M.D.Anderson癌症中心结为姐妹医院。         中心现有职工15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23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其中兼职1名),博士生导师48人,硕士生导师97人,在读研究生350余人。肿瘤专科医师和培训医师共70人,一年制肿瘤专科进修生90余人,硕士学位招生专业:肿瘤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麻醉学、分子医学;博士学位招生专业:肿瘤学、分子医学。

    中心有病床1072张,收治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年门诊量达37万人次,出院3.4万余人次,数量逐年稳步上升。设有内科、放疗科、鼻咽科、头颈科、胸科、乳腺科、结直肠科、胃胰科、肝胆科、泌尿肿瘤外科、神经肿瘤外科、妇科、影像与微创介入中心、中医科、血液肿瘤科、内镜激光科与生物治疗科等专科,另设有病理科、检验科(含血库)、超声心电科、核医学科、药剂科等医技科室。主要医疗设备包括PET/CT、64层螺旋CT机、MR、DSA、全数字化乳腺机、三维彩超、SPECT/CT、病理图像自动分析系统、直线加速器、CT模拟定位机、三维适型放疗计划系统、适形调强放疗系统、三维适型放疗系统、放射治疗验证系统、超声聚焦刀、射频、微波消融仪、层流无菌骨髓移植病房等;主要科研设备有全自动基因测序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酶标仪、激光显微切割仪。流式细胞仪,共聚焦显微镜、超速离心机、γ照射仪、基因芯片点片系统、液相色谱分析系统等。

    中心为患者施行肿瘤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介入、微创、生物及中医中药等治疗措施。1998年中心在国内同行率先推出肿瘤单病种首席专家负责制,制定与实施单病种综合治疗规范,为每一位患者打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为肿瘤专科医院发挥自己的特色开辟了一个方向,也吸引了很多国内同行前来交流学习。近年来,中心对各肿瘤单病种的诊疗规范进行了不断的修订与完善,并制定了各大病种的诊治临床路径。2008年8月中心推出八大常见肿瘤多学科联合门诊,方便了患者就医,尤其是疑难患者的诊治,为患者带去福音,受到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社会的好评。

    中心的特色医疗项目包括:防癌体检、单病种多学科联合门诊、肿瘤靶向个体化治疗、适型调强放疗、呼吸门控的PET-CT检查、肿瘤微创治疗(腔镜、射频消融)、生物治疗等。中心设有VIP门诊和病区,安排各科著名的专家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诊治,良好的环境、先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及中央、广东省保健办的肯定和称赞。我们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门诊一站式服务温馨便捷,率先在全国同类医院实行电脑联网管理,推行无纸处方,推出电话预约挂号、磁卡挂号,实行远程会诊等服务新举措,使候诊时间大大缩短,方便了病人。

    中心利用广东地域疾病资源,充分发挥临床与基础密切结合的特色,以华南地区特色或高发肿瘤的发病机理和防治作为主要研究目标,在鼻咽癌研究领域取得了原创性的标志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定位了鼻咽癌易感基因区;建立了国内外广泛采用的鼻咽癌92分期标准,继而从分期、诊断、放疗技术和综合治疗多方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使鼻咽癌生存率得以大幅度提高。系列研究先后获得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结合本学科研究优势和特色,建立了一个华南地区最大的、集系统性、完整性、连续性、可靠性为一体的肿瘤资源和信息平台,为可持续发展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提供重要的条件保证。

    中心对外交流积极活跃,多年来通过多种形式与国外一流大学或医疗研究机构(M.D.Anderson癌症中心、瑞典Karolinska医学院)建立长期学术交流和合作伙伴关系,注重优化科研环境及创新机制。高频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学科在本领域的知名度,使我中心跻身为我国肿瘤发病机制与靶向药物治疗研究领域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和窗口之一。

    中心自成立以来,为华南乃至全国培养了一批批肿瘤防治专业人才,在教材建设方面亦作出了贡献:中心万德森教授主编的《临床肿瘤学》被列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曾益新教授主编的研究生教材《肿瘤学》获批卫生部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黄文林教授主编了全国研究生规划教材《分子病毒学》;姜文奇、张晓实教授等主编了国内第一部《肿瘤生物治疗学》。2004年中心举办全国首届肿瘤学研究生精品课程;2005年中心在国内率先探索开展肿瘤专科医师培训,积极进行在高校附属医院中把专科医师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工作并轨的探索。

    目前,建筑面积近9000平方米的地下放疗中心落成并投入使用,放疗中心配备有国内最为先进、具备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和影像引导放射治疗系统(IGRT)的直线加速器,是广东第一家拥有容积旋转调强系统的放疗机构。

    中心正积极筹建西大楼,以便为海内外的肿瘤患者提供更完善、更优质的服务。

    中心确立了建设成为“国内综合实力最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肿瘤学医教研基地”的壮美蓝图,并紧锣密鼓地开展了相应的管理、信息、基建“三大工程”建设。

    “诚实、友爱、敬业、创新”,今天的肿瘤防治中心将继续秉承这一精神,求索于人类征服癌症的梦想征程!

科室 医生
肿瘤科
罗汉钰 徐菲 彭瑞清 苏义顺 李永强 耿其荣 夏奕 张星 曹烨 王风华 刘俊玲 黄河 周中梅 梁颖 陈晓勤 赵洪云 王志强 夏良平 甄子俊 张东生 孙晓非 夏忠军 吕跃 韩宏裕 叶文锋 田维华 彭柔君 黄岩 李疆 张晓实 夏建川 郑利民 刘立志 张力 吴海鹰 丁娅 徐光川 何友兼 管忠震 徐瑞华 姜文奇 黄慧强 林桐榆 滕小玉 李宇红 刘冬耕 史艳侠 陈丽昆 李志铭 王树森 袁中玉 林旭滨 蔡清清 周宁宁
肿瘤外科
林俊忠 王剑 李茵 朱孝峰 汪丽川 冼励坚 孙振权 周晖南 李新平 徐力 吴雪强 黄文林 仝明 马锦 刘强 张蓉 曾益新 赵擎宇 徐大志 孙晓卫 陈映波 李威 周志伟 詹友庆 李力人 黎建军 罗国仪 徐国良 罗广裕 单宏波 关远祥 李元方
重症医学科
娄宁 马刚
儿童肿瘤科
血液肿瘤科
鼻咽科
闵华庆 张爱兰 范顺发 黄腾波 马益如 谢国丰 张锋 钱朝南 陈明远 洪明晃 郭翔 邓满泉 麦海强 郭灵 曹卡加 莫浩元 黄培钰 孙蕊 邱枋 李宁炜 陈秋燕 向燕群 华贻军
手术室
肖丽颜 王耀兰
检验科
戴淑琴 谭肖鹂 陈巧伦 刘万里
药剂科
刘韬
核医学科
梁培炎 樊卫
综合科
生物治疗中心
超声心电科
王悦 曾辉 李安华 陈孝岳
麻醉科
何伟雄 林文前 王旭东 李伟 曾维安 许梅曦 蒋艳波
激光内镜科
病理科
饶慧兰 吴秋良 梁小曼 云径平 张惠忠 林素暇 何洁华 李锦添 赵美卿 邵建永 严瑞琪
肝胆科
劳向明 徐立 郭荣平 元云飞 陈敏山 李国辉 李锦清 林小军 李升平 石明 郑云 张亚奇 崔伯康
影像与微创介入科
张嵘 黄子林 赵明 李立 黄金华 吴沛宏 张福君 伍尧泮 谢传淼 张伟章 范卫君 李传行 顾仰葵 郑庆生 林浩皋
头颈科
郭桂芳 柯超 欧阳电 陈伟超 许光普 陈直华 宋明 伍国号 郭朱明 曾宗渊 陈福进 刘巍巍 魏茂文 杨安奎 陈文宽 张诠 李浩 刘学奎 李秋梨 陈艳峰
内科
放疗科
刘慧(大) 张锦明 曾祥发 习勉 张春光 林承光 卢杰 黄晓延 周兰荪 涂明耻 毛志达 李凤岩 黄晓波 汪惠云 高剑铭 何振宇 包勇 叶伟军 邓小武 王国慧 陈昆田 张万团 冼超贵 刘秀芳 韩非 崔念基 李巧巧 林焕新 伍建华 邓美玲 王汉渝 刘慧 卢丽霞 李群 陈勇 刘国贞 张玉晶 陈媛媛 孙颖 马骏 朱兰才 曾智帆 黄莹 谢方云 古模发 曹新平 管迅行 高远红 胡永红 苏勇 赵充 罗伟 刘孟忠 陈明 吴少雄 陈凯 夏云飞 胡伟汉 卢泰祥
中医科
张蓓 徐伯平 胡丕丽 陈徐贤 黄国贤
妇科
黄永文 罗美珍 谭道彩 冯艳玲 李孟达 彭小萍 万挺 蓝春燕 黄鹤 李玉洁 郑敏 黄欣 李艳芳 李俊东 刘继红 梁立治 刘富元 张彦娜 熊樱
乳腺科
韦尉东 王曦 谢小明
结直肠科
丁培荣 孔令亨 袁秀红 郑美春 朱亚萍 卢震海 陈功 伍小军 潘志忠 万德森
胸科
朱志华 余辉 周晖楠 张旭 苏晓东 马国伟 王军业 林鹏 王欣 曾灿光 戎铁华 黄植蕃 傅剑华 杨名添 张兰军 龙浩 王思愚 温浙盛 李小东
泌尿科
李永红 周芳坚 秦自科 韩辉 刘卓炜
神经外科
杨群英 陈忠平 牟永告 张湘衡 赛克
胃胰科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