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药第一疗程28天,最初剂量为按体表面积口服一次150mg/ m2 ,一日一次。在28天为一治疗周期连续服用5天。
如果治疗周期内,第22天与第29天(下一周期的第一天)测得的绝对中性粒细胞数(ANC)≥1.5×109/L,血小板数为≥100×109/L时,下一周期剂量为按体表面积口服200mg/m2,一日1次。在28天的治疗周期内连续服用5天。
在治疗期间,第22天 (首次给药后的21天) 或其后48小时内检测病人的全血数,之后每星期测定一次,直到测得的绝对中性粒细胞数 (ANC)≥1.5×109/L,血小板数为≥100×109/L时,再进行下一周期的治疗。
在任意治疗周期内,如果测得的绝对中性粒细胞数 (ANC)<1.0×109/L或者血小板数为<50×109/L时,下一周期的剂量将减少50mg/m2,但不得低于推荐剂量100mg/m2。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
可能会出现骨髓抑制,但可恢复,病人应定期地检测血常规。
其他的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疲惫、便秘和头痛、眩晕、呼吸短促、脱发、贫血、发热、免疫力下降等。对本品及辅料过敏者禁用。
由于替莫唑胺与达卡巴嗪均代谢为MTIC,对达卡巴嗪过敏者禁用。
有可能出现骨髓抑制,给药前患者必须进行绝对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数检查。
在治疗第22天 (首次给药后的21天) 或其后48小时内检测病人的全血数,之后每星期测定一次,直到测得的绝对中性粒细胞数 (ANC)≥1.5×109/L,血小板数为≥100×109/L时,再进行下一周期的治疗。
肝、肾机能损伤病人慎用本品。
替莫唑胺影响睾丸的功能,男性病人应采取避孕措施。
女性病人在接受替莫唑胺治疗时应避免怀孕。
服用雷尼替丁不改变替莫唑胺及MTIC的Cmax及AUC,服用丙戊酸可使替莫唑胺消除率降低5%;
不明确服用地塞米松、丙氧拉嗪、苯妥英、卡马西平、昂丹司琼、H2受体拮抗剂或苯巴比妥对口服替莫唑胺消除率的影响。*毒理作用: *
遗传毒性:
替莫唑胺对体外细菌有致突变作用 (Ames试验),对哺乳细胞染色体有致裂变作用 (人外周血清淋巴细胞试验)。
生殖毒性:
目前尚未进行替莫唑胺的生殖毒性研究,但大鼠和狗的重复给药毒性研究表明,大鼠和狗给药剂量分别为50mg/m2和125mg/m2 (按体表面积计算,分别约相当于最大推荐人日用量的1/4和5/8) 时,本品对动物睾丸有毒性,表现为合胞体细胞 (即未成熟精子) 出现和睾丸萎缩。
致癌性:
尚未进行替莫唑胺的常规致癌试验。
给大鼠每隔28天连续5天给予替莫唑胺125mg/m2 (按体表面积计算、与最大推荐人日用量相当),给药3个周期后,雌性和雄性大鼠均产生乳腺癌。以25、50、125mg/m2(按体表面积计算,大约相当于最大推荐人日用量的1/8到1/2)给药6个周期后,所有剂量组动物均出现乳腺癌:高剂量组在心脏、眼、精囊、唾液腺、腹腔、子宫及前列腺等组织出现纤维肉瘤,还出现精囊癌、心脏神经鞘瘤、视神经癌、哈德氏腺癌,另外可见动物皮肤、肺、垂体、甲状腺等组织产生腺瘤。
化学名称为:3,4-dihydro-3-methyl-4-oxoimidazo [5,1-d]-as-tetrazine-8-carboxamide
分子式:C6H6N6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