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屈滨
辅料:氯化钠。尚缺乏在中国人使用的安全性数据。
安全性数据来源于国外196位毛细胞白血病患者:起初的124位患者,加最初入选截止后在相同两中心入选的其他72位患者。毛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第1个月临床研究提示,严重中性白细胞减少率为70%,发热率为69%,感染率为28%。
开始治疗的第一个14天内经常报道的其他不良反应包括:疲劳(45%)、恶心(28%)、皮疹(27)、头痛(22%)和注射部位反应(19%)。大多数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为轻至中度。
开始治疗的第一个月经常观察到骨髓抑制。70%的患者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ANC<500×106/L),而最初的发生率为26%。37%的患者出现严重贫血(血红蛋白<8.5g/dl),而最初的发生率为10%。12%的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血小板<20×109/L),而最初的发生率为4%。
治疗第一个月54/196(28%)的患者出现感染。6%的患者出现严重感染(例如败血症、肺炎);余下的为轻或中度。几位患者的死亡应归因于感染和/或与疾病有关的并发症。治疗第二个月感染的全部发生率为6%;这些感染为轻至中度感染,未出现严重的系统感染。三个月后每月感染发生率均小于或等于治疗前的发生率。
治疗第一个月11%的病人出现严重发热(例≥104℉)。不到1/3的发热患者出现感染。参与试验的196位患者中有19位于治疗前一个月出现感染。治疗第一个月54位患者出现感染:23位(42%)为细菌性感染,11位(20%)为病毒性感染,11位(20%)为真菌性感染。7/8的带状疱疹患者发病于治疗第一个月。14/16的真菌感染患者发病于治疗开始的2个月。实际上所有感染病人都据经验进行抗生素治疗。
淋巴细胞分析显示,克拉屈滨的治疗与CD4计数的长时间减少有关。治疗前平均CD4计数为766/μl。平均CD4计数的最低值为272/μl,发生于治疗的第4-6个月。治疗后15个月,平均CD4计数(500/μl。虽然9个月后才观察到CD8计数增加,但总的来说CD8与CD4的变化趋势相似。目前尚不清楚CD4淋巴细胞长时间减少的临床意义。
另一未知临床意义的不良反应为骨髓细胞长时间过少。两项关键的临床试验表明,4个月后42/124(34%)患者的骨髓细胞构成(35%。细胞过少最近发生于第1010天。目前尚不清楚细胞过少是骨髓纤维化引起还是克拉屈滨毒性引起。对外周血细胞计数无明显临床影响。
大多数皮疹均较轻微,且发生于正接受或最近已接受可引起皮疹药物治疗(例如别嘌醇或抗生素)的患者。
大多数患者的恶心也较轻微,不伴随呕吐,不需用止吐剂治疗。应及早控制需用止吐剂治疗患者的恶心,最常用药物为氯丙嗪。
治疗开始2周内出现的发生率>5%的不良反应(不论是否与药物有关)包括:
全身系统:发热(69%)、疲劳(45%)、寒战(9%)、虚弱(9%)、发汗(9%)、不适(7%)、躯干痛(6%)
胃肠道系统:恶心(28%)、食欲减退(17%)、呕吐(13%)、腹泻(10%)、便秘(9%)、腹痛(6%)
血/淋巴系统:紫癜(10%)、淤点(8%)、鼻衄(5%)
神经系统:头痛(22%)、头昏(9%)、失眠(7%)
心血管系统:水肿(6%)、心动过速(6%)
呼吸系统:异常呼吸音(11%)、咳嗽(10%)、异常胸音(9%)、呼吸短促(7%)
皮肤/皮下组织:皮疹(27%)、注射部位反应(19%)、瘙痒(6%)、疼痛(6%)、红斑(6%)
肌肉骨骼系统:肌痛(7%)、关节痛(5%)
与静脉注射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反应(9%)(例变红、肿胀、疼痛),血栓形成(2%)、静脉炎(2%)、导管破裂(1%)。这些不良反应由输入过程和/或内在导管(而不是药物或溶媒)引起。
从第15天到最后的随访,发生率大于5%的不良反应包括:疲劳(11%)、皮疹(10%)、头痛(7%)、咳嗽(7%)、不适(5%)。
下面对药物大批供应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描述。这些不良反应主要的都已在接受多疗程克拉屈滨注射液治疗的不良反应中报道过:
血液学:伴有长时间各类血细胞减少的骨髓抑制,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于治疗后几周的溶血性贫血(在淋巴样恶性肿瘤患者体内报道过)。
肝:胆红素和转氨酶出现可逆的轻微增加。
神经系统:神经病学毒性;然而,按克拉屈滨注射液的标准给药方案治疗很少有严重神经毒性的报道。
呼吸系统:肺间质浸润;为大多数病人感染的病因。
皮肤/皮下组织:荨麻疹,嗜曙红细胞过多。正接受或最近已接受可引起这些综合症的其他药物(例别嘌醇或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出现过Stevens-Johnson和毒性表皮坏死松解。
由于克拉屈滨注射液可传递免疫抑制,所以治疗急性期可出现机会感染。本品为有效抗肿瘤药,同时也具有严重的潜在毒副作用。因此,本品应在三级甲等医院使用,应在有抗肿瘤治疗经验的临床医生指导下使用。
在用本品治疗的患者(特别是高剂量时)通常可观察到严重骨髓抑制,包括中性白细胞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参与临床研究的大多数患者在治疗开始时都具有血液学损害(为毛细胞白血病活动期的临床表现),用本品治疗后,外周血计数恢复前血液学呈现进一步损伤。治疗开始的第一个2周内,平均血小板计数、ANC和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然后分别于第12天、第5周和第8周增至正常值。治疗的第一个月应着重注意本品的骨髓抑制作用。治疗的第1个月有44%的患者需补充RBCs,14%的患者需补充血小板。因此,本品从给药开始最初4至8周内,除了连续注意患者的体征变化外,须定期作血液学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患者是否出现贫血、中性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以及潜在继发的感染或出血。与使用其他有效化疗药一样,应监测患者(特别是肝、肾功能失调患者)的肝、肾功能。
治疗中和治疗后,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血液学以检测骨髓造血功能抑制程度。临床研究中所有细胞计数出现可逆性减少后,于第12天平均血小板计数达100×109/L,第5周平均绝对中性白细胞计数达1500×106/L,第8周平均血红蛋白达12g/dL。外周血计数恢复正常后,应进行骨髓吸引术和活检以确定本品的疗效。应进行适当的实验室和放射学研究以调查发热不良反应。应定期对肾和肝功能进行检测。
本品对于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基本上是剂量依赖性和可逆性的,可在1~2个月内逐渐恢复。如遇严重情况,应按有关治疗原则(如输注血液成分、给予抗生素等)妥善处理。
治疗的第一个月,大约2/3的患者(131/196)因使用本品而出现发热(T≥100℉)。总的来说,47%(93/196)的患者同时出现中性白细胞减少(ANC≤1000)和发热,其中62位(32%)为严重中性白细胞减少患者(例ANC≤500)。由于发热大多发生于中性白细胞减少患者,治疗的第一个月应密切监测这类患者并根据经验进行抗生素治疗。虽然69%的患者出现发热,但不到1/3的发热副作用由感染引起。已知本品具有骨髓抑制作用,医生应权衡感染期患者使用本品的风险和利益。
目前尚无足够数据显示肝或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用药剂量。大剂量使用本品的患者有急性肾功能损伤的报道。本品应慎用于骨髓、免疫及肝、肾功能不良的患者。怀疑有肾或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也应慎用本品。
其他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经本品治疗后很少有肿瘤溶解综合症的报道。
在剂量爬坡研究中最高剂量组(大约为推荐用量的4倍)观察到外周轴索多发性神经病,患者并未接受环孢菌素或全身放疗治疗。但一般按推荐的标准剂量方案给药,很少出现严重的神经毒性。
本品不得以含有葡萄糖的注射液作为稀释剂,因葡萄糖可以促进克拉屈滨的分解。本品的输液中不得随意加入其他药物。
由于本品为潜在的细胞毒药物,因此处理、配置和使用本品时都应加以注意
遗传毒性:本品可造成DNA损失,引起哺乳动物细胞DNA链的断裂。本品可进入到人淋巴白细胞。在体外的Ames试验和中国仓鼠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中和体内的小鼠骨髓微核试验中,本品显示为DNA的断裂剂。
生殖毒性:猕猴静脉给药,本品可引起精子细胞的生成抑制,但对人体生育力的影响不清楚。本品属妊娠D级的药品。
致癌性:未进行本品的动物致癌试验研究,但根据遗传毒性研究结果不排除本品的致癌性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