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白介素-11。本品系将含人白介素-11(IL-11) 融合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使其高效表达融合蛋白,经融合蛋白纯化,羟胫切割,高度纯化后冻干制成
辅料名称:甘氨酸、PB缓冲液 。用法:取本品,加入0.7ml[8.0×106AU/1.0mg/支]、1.0ml[1.2×107AU/1.5mg/支]或2.0ml[2.4×107AU/3.0mg/支]灭菌注射用水溶解后,皮下注射。
用量:根据本品临床研究结果,推荐本品应用剂量为25-50μg/kg体重,于化疗结束后24-48小时开始或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后皮下注射,每日一次,疗程一般7-14天。血小板计数恢复后应及时停药。国外临床研究报道:除了化疗本身的不良反应外,重组人IL-11的大部分不良反应均为轻至中度,且停药后均能迅速消退。约有10%的临床病人在观察期间有下列一些不良事件出现,包括乏力、疼痛、寒颤、腹痛、感染、恶心、便秘、消化不良、淤斑、肌痛、骨痛、神经紧张及脱发等。其中大部分事件的发生率与安慰剂对照组相似,发生率高于安慰剂对照组的临床不良反应包括:
全身性:水肿,头痛,发热及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
心血管系统:心动过速,血管扩张,心悸,晕厥,房颤及房扑。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粘膜炎,腹泻,口腔念珠菌感染。
神经系统:眩晕,失眠。
呼吸系统:呼吸困难,鼻炎,咳嗽次数增加,咽炎,胸膜渗出。
其他:皮疹,结膜充血,偶见用药后一过性视力模糊。
此外,弱视、感觉异常、脱水、皮肤褪色、表皮剥脱性皮炎及眼出血等不良反应,治疗组病人中的发生率也高于安慰剂对照组,但统计处理不能确定这些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与重组人IL-11的使用有关联性。除了弱视的发生治疗组[10例(14%)]显著高于对照组[2例(3%)]外,两组间其它一些严重的或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大致相当。
两例病人在观察期间发生猝死,研究人员认为病人死亡的原因可能部分与用药有关。这两例病人均使用了大剂量环磷酰胺进行化疗,当时仍每日使用利尿剂,且均伴有严重的低钾血症 (小于3.0mEq/L)。因此,发生猝死与重组人IL-11的使用之间的关系仍无法确定。
实验室检查中用药组病人最常见的化验指标异常为因血浆容量的扩张引起的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血浆容量的扩张还引起白蛋白等其它一些血浆蛋白如转铁蛋白和γ-球蛋白浓度的降低。血钙浓度也出现相应的降低,但无临床表现。
每日皮下注射给药,重组人IL-11可以引起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2倍。其它一些急性期蛋白的血浆浓度也相应升高。停药后这些指标均可恢复正常。此外,健康受试者中,观察到重组人IL-11可以引起血浆中以正常多聚体形式存在的Von Willebrand因子 (vWF) 的浓度升高。本品应在化疗后24-48小时开始使用,不宜在化疗前或化疗过程中使用。
使用本品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血象 (一般隔日一次),注意血小板数值的变化。在血小板升至100×109/L时应及时停药。
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尤其充血性心衰及房颤、房扑病史的患者慎用。
使用期间应注意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监测。如体重、浮肿、胸腹腔积液等。
该药仅供医嘱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安全性药理:在各种动物模型上,观察到本品的一些非造血系统效用,包括控制肠上皮细胞生长、抑制脂质形成、诱导急性期反应蛋白合成、抑制巨嗜细胞分泌促炎症细胞因子、刺激破骨活动及神经发生等。
重复给药毒性:非人灵长类动物连续给药2~13周,未见关节囊和肌腱纤维化及骨膜增厚现象,但长期用药患者是否会有类似改变目前尚不清楚。
遗传毒性:体外研究显示本品无致突变作用。
生殖毒性:在正常人用剂量的2~20倍时,可见大鼠的发情期延长,但即使剂量高达1000μg/kg/天,对大鼠的生育力也未见影响。
在大鼠生育力及早期胚胎发育研究和大鼠、家兔器官形成期研究中,大鼠用药剂量在人用的2~20倍 (不低于100μg/kg/天),家兔在人用剂量的0.02~2倍 (不低于1μg/kg/天) 时,可见母体毒性。大鼠试验中可见母鼠一过性活动减少和呼吸困难、发情期延长、早期胚胎死亡率增加、胎仔存活率降低等。另外,在人用剂量的20倍时,可见大鼠胚胎重量下降和胚胎发育延迟 (骨化的骶、尾椎椎骨数量减少),但未见长期的行为或发育异常。家兔可见摄食和排泄量减少、体重减轻、流产、胚胎及胎仔死亡率增加等,但未见致畸作用。目前尚无充分的和严格对照的孕妇临床研究资料,只有当本品的潜在益处大于对胎儿的潜在危害时,才可在孕期使用本品。
尚不清楚本品是否从人乳中分泌,鉴于许多药物都可从人乳中分泌,且本品可能给哺乳期婴儿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应根据该药对母亲的重要性决定是否停止哺乳或停药。
致癌性:尚未进行本品潜在致癌性研究。体外研究显示,本品对一系列来源于不同患者的肿瘤细胞尚未表现出生长刺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