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CHO细胞)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CHO细胞)
英文名称: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for Injection(CHO cell)
商品名称:格拉诺赛特
成份:
适应症:
  1. 骨髓移植时促进中性粒细胞数的增加。

  2. 预防抗肿瘤化疗药物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缩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持续期间:实体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4.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5. 先天性及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6. 免疫抑制治疗(肾移植)继发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用法用量:
  1. 骨髓移植时促进中性粒细胞数的增加

    成年患者:通常,在骨髓移植后次日至第5天后开始。静脉点滴,5μg/kg,每日1次。

    小儿患者:在骨髓移植后次日至第5天后开始。静脉点滴,5μg/kg,每日1次。

  2. 预防抗肿瘤化疗药物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缩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持续期间

    实体瘤(成年患者及小儿患者):

    通常,在抗肿瘤化疗药物给药结束后次日开始。皮下注射2μg/kg每日1次。

    由于出血倾向等原因导致皮下注射困难时,可静脉注射(含静脉点滴)5μg/kg,每日1次。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成年患者及小儿患者):

    通常,在抗肿瘤化疗药物给药结束后次日开始。静脉注射(含静脉点滴)5μg/kg,每日1次。如没有出血倾向等问题,可皮下注射,2μg/kg,每日1次。

  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成年患者:通常,从中性粒细胞数低于1000/mm3时开始。静脉注射,5μg/kg,每日1次。

  4.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成年患者:通常,从中性粒细胞数低于1000/mm3时开始。静脉注射,5μg/kg,每日1次。

    小儿患者:从中性粒细胞数低于1000/mm3时开始。皮下或静脉注射,5μg/kg,每日1次。

  5. 先天性及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成年患者:通常,从中性粒细胞数低于1000/mm3时开始。静脉或皮下注射,2μg/kg,每日1次。

    小儿患者:从中性粒细胞数低于1000/mm3时开始。静脉或皮下注射,2μg/kg,每日1次。

  6. 免疫抑制治疗(肾移植)继发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成年患者:通常,从中性粒细胞数低于1500/mm3(白细胞数3000/mm3)时开始。皮下注射,2μg/kg,每日1次。参见下表。

    小儿患者:从中性粒细胞数低于1500/mm3(白细胞数3000/mm3)时开始。皮下注射,2μg/kg,每日1次。

不良反应:

2001年12月在原产国取得部分变更批准时,在临床试验总例数1776例中有170例(9.6%)322次出现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40例(2.3%)、背部痛24例(1.4%)、头痛21例(1.2%)、骨痛18例(1.0%)、幼稚细胞增加(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17例(1.0%)、发疹10例(0.6%)、肝功能异常7例(0.4%)、血小板减少7例(0.4%)、倦怠感7例(0.4%)、胸痛6例(0.4%)等。主要的临床检查值异常变动有 :LDH上升5.6%(96/1,729)、AL-P上升5.4%(91/1,696)、ALT(GPT)上升2.2%(39/1,742)、AST(GOT)上升1.4%(24/1,742)等。

原产国上市后至再审查批准日(2006年9月)止,在使用结果调查中安全性评价对象6000例中出现569例(9.5%)839件不良反应,主要为LDH上升216件(3.6%)、AL-P上升123件(2.1%)、ALT(GPT)上升66件(1.1%)、发热54件(0.9%)、AST(GOT)上升39件(0.7%)、肝功能异常35件(0.6%)、背痛34件(0.6%)等。

  1. 严重不良反应 :

    1. 休克(发生率不详):因有引起休克的可能,故需严密观察,一旦发现异常,应终止给药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2. 间质性肺炎(发生率不详):因有诱发或恶化间质性肺炎的可能,故须严密观察,当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及胸部X线检查异常等情况时,应终止给药并采取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等适当的处理措施。

    3. 幼稚细胞增加(发生率不详):对急性髓性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患者,因会促使幼稚细胞增加,故需严密观察,一旦发现幼稚细胞增加,应终止给药。

    4.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不详) :因出现过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故应严密观察。当出现急速的进展性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胸部X线透视出现双肺弥漫性浸润阴影等异常情况时,应终止给予本制剂,并采取妥当的呼吸管理等处理措施。

  2. 其他不良反应

    出现以下不良反应时,可采取减量、停药等适当处置。

    以下数据根据在日本上市临床使用调查结果(n=7309)。

禁忌:

(本制剂不可用于下列患者)

  1. 对本制剂或其他粒细胞刺激因子制剂有过敏反应的患者。

  2. 对骨髓中幼稚细胞没有充分减少的髓性白血病患者及在外周血中确认到有幼稚细胞的髓性白血病患者,有可能增加幼稚细胞。

  3. 严重肝、肾、心、肺功能障碍者禁用。

注意事项:
  1. 慎重给药(对下列患者要谨慎给药)

    1. 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
    2. 有过敏体质的患者
  2. 重要的基本注意事项

    1. 本制剂的使用对象限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

    2. 使用本制剂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充分注意避免使中性粒细胞数(白细胞数)增加到必要值以上。当发现中性粒细胞数(白细胞数)增加到必要值以上时,需采取减少用量或暂时停药等措施。

    3. 因有引起过敏反应的可能,故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终止给药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此外,为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在使用本制剂前,应对患者进行充分的问诊,并望事先做皮试。

    4. 本品给药后可能会引起骨痛、腰痛等,此时可给予非麻醉性镇痛剂等适当处理。

    5. 对于由于肿瘤化疗所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人,应该避免在化疗的前24和后24小时期间使用本产品。

    6. 对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伴随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人的注意事项 :

      由于与可能形成髓性白血病细胞的幼稚细胞相关,因此建议在对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患者使用本产品之前进行细胞样品的体外实验,以便确认本产品不会增加幼稚细胞集落数。

    7. 免疫抑制疗法(肾移植)继发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注意事项 :

      对于免疫抑制疗法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比如肾脏移植病人),应该谨慎使用本产品,使用剂量应该调整到维持中性粒细胞数≥2500/mm3 (WBC≥5000/mm3)。

    8. 长期使用本品的安全有效性尚未建立,有报道可见脾脏增大。

    9. 本品仅供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 配制方法

      1. 使用本制剂时,将本制剂溶解于每瓶制剂所附带的溶解液(1ml注射用水)后使用。

      2. 静脉点滴时,与5%的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等混合使用。

    2. 配制时

      1. 本制剂不得和其他药剂混合注射。

      2. 使用后瓶中残留的药剂应予废弃。

      3. 本制剂附带的溶解液裝于点状切开式安瓿中,使用时,应先用酒精棉等擦拭开口处。

    3. 给药速度

      静脉给药时,应尽量减慢给药速度。

  4. 用法用量上的注意事项:

    癌症化疗诱导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

    给药后,当中性粒细胞数经过最低值之后,中性粒细胞数达到5000/mm3时,应终止给药。然而,当中性粒细胞数恢复到2000/mm3以上并缺乏感染性的指征时,基于药品性能为患者使用本药品确保其安全性,应考虑减少剂量或终止给药。

  5. 终止给药时期的注意事项

    1. 骨髓移植时促进中性粒细胞数的增加 :当中性粒细胞数增加到5000/mm3以上时,在继续观察症状的同时,终止给药。中性粒细胞作为给药开始时期及终止给药时期的判断指标,在紧急情况等无法确认时,可按白细胞数的半数推算中性粒细胞数。

    2. 预防抗肿瘤化疗药物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缩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持续期间 :

      当中性粒细胞数经过最低值之后,中性粒细胞增加到5000/mm3时终止给药。中性粒细胞作为给药开始时期及终止给药时期的判断指标,在紧急情况等无法确认时,可按白细胞数的半数推算中性粒细胞数。

    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

      当中性粒细胞数增加到5000/mm3以上时,在继续观察症状的同时,减少给药量或终止给药。

    4.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

      当中性粒细胞数增加到5000/mm3以上时,在继续观察症状的同时,减少给药量或终止给药。

    5. 先天性及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

      当中性粒细胞数增加到5000/mm3以上时,在继续观察症状的同时,减少给药量或终止给药。

    6. 免疫抑制治疗(肾移植)继发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

      当中性粒细胞数增加到5000/mm3以上时,在继续观察症状的同时,减少给药量或终止给药。

    此外,无论何种情况,均可视年龄,症状适当增减药量。

  6. 其他注意事:

    1. 有报道,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使用粒细胞刺激因子制剂后,转化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急性髓性白血病。

    2. 有报道,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使用粒细胞刺激因子制剂后,出现染色体异常。

    3. 有报道,粒细胞刺激因子在体外和体内都可以加速几种人膀胱癌细胞系和人骨肉瘤细胞系的增殖。

药物相互作用:
本制剂不得和其他药剂混合注射。
生产企业:
日本中外制药株式会社
药物分类:
促进白细胞增生药
相关药品:

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CHO细胞)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
苦参素氯化钠注射液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
注射用辅酶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