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次剂量和每日剂量
剂量通常不应超过每天每公斤体重 2mg 聚多卡醇。(对一名体重为 70 公斤的病人来说,这相当于每天用聚多卡醇注射液(0.5%)不超过 28 ml。)
广泛的静脉曲张病应在数个疗程中一直接受治疗。
当首次治疗有过敏反应倾向的患者时,不应给予一次以上注射。在随后的疗程中,如果未超过最大剂量,依据反应,可给予几次注射。
(1)蜘蛛网样静脉硬化治疗依据将要治疗的区域大小,每次在血管内注射 0.1-0.2 ml 聚多卡醇注射液(0.5%) 。
(2)蜘蛛网样静脉的中心静脉硬化治疗依据将要治疗的区域大小,每次在血管内注射 0.1-0.2 ml 聚多卡醇注射液(0.5%) 。
给药方法和给药持续时间
一般仅在小腿水平放置或自水平面抬高约 30-45°时进行注射。所有注射必须由静脉内给药,包括蜘蛛网样静脉内注射。
用极细针(例如,胰岛素针)和平滑移动的注射器。进行切向穿刺,缓慢注射并确保针头始终在静脉内。
依据静脉曲张程度,可能需要几次重复治疗。
注:偶发的曲张静脉内血栓通过用刀切开去除和血栓压出去除。
注射液体聚多卡醇注射液(0.5%)后的加压治疗
覆盖注射部位后,必须应用紧的压力绷带或弹力袜。此后,患者应步行 30 分钟,最好在治疗区域内。
加压治疗时间
当治疗腿部静脉曲张时不慎注射入周围组织(血管周围注射)后观察到局部不良反应(如坏死),尤其是皮肤和皮下组织(罕见神经组织坏死)。风险随着聚多卡醇注射液浓度和体积增加而增加。
此外,还观察到下述频率的不良反应(依据 MedDRA(药事管理的标准医学术语集)提供信息):
很常见(10 %);常见(1 % -< 10 %);少见(0.1 %-< 1 %);罕见(0.01 %-< 0.1 %);非常罕见(包括单个病例,< 0.01 %)。以下患者绝对禁用聚多卡醇注射液(0.5%) :
(1)已知对聚多卡醇或聚多卡醇注射液(0.5%)的任何其他成份过敏的患者。
(2)有严重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尤其是未经治疗的)。
(3)不能活动的患者。
(4)有严重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Fontaine III 级或 IV 级)。
(5)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
(6)血栓症高危患者(例如,已知有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或有多重风险因素的患者,如用激素类避孕药或激素替代治疗、肥胖、吸烟及长期不活动的患者)。
根据严重程度,下列患者也相对禁忌使用静脉曲张硬化治疗:
(1)发热状态
(2)支气管哮喘或已知易过敏体质
(3)一般健康状况很差
(4)治疗蜘蛛网样静脉时,患动脉闭塞性疾病(Fontaine II 级)
(5)腿部水肿(如果其不能通过加压治疗改善)。
(6)治疗区域的炎症性皮肤病
(7)有微血管病或神经病变的症状
(8)活动受限
聚多卡醇注射液(0.5%)含 5%(v/v)乙醇。以前有酒精中毒的患者必须考虑这一点。
聚多卡醇注射液(0.5%)含钾,但是每安瓿少于 1 mmol(39 mg)钾。
聚多卡醇注射液(0.5%)含钠,但是每安瓿少于 1 mmol(23 mg)钠。
绝不可将硬化剂注射入动脉内,因为这会导致严重坏死,以致必须进行截肢。如果发生任何此类偶然事件,必须立即召集血管外科医生会诊。
必须严格评价所有硬化剂的面部适应症,因为血管内注会导致动脉内压力逆转,进而导致不可逆的视觉障碍(失明)。
在某些体区,例如足或踝区,不慎注入动脉内的风险增加。因此在此治疗区域应仅使用低剂量药物,且需要特别注意。与十四烷基硫酸钠的比较
对于聚多卡醇注射液(0.5%),现有 2 项美国类似研究的结果,这 2 项研究在共 51 例患者中对聚多卡醇注射液(0.5%)与十四烷基硫酸钠进行比较。观察到 2 个治疗组间的小静脉曲张(<1 mm)的消退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 4 个月,1 项研究中得出聚多卡醇注射液(0.5%)的疗效评分为 4.51(标准差 0.47),另一项研究中为 3.96(标准差为 0.83)(“1”=比治疗前加重,“2”=与治疗前相同,“3”=少数静脉曲张消退,“4”=大多数静脉曲张消退,“5” =所有静脉曲张均消退)。
安慰剂对照研究
在一项安慰剂对照研究中,治疗小静脉曲张(患者站立时静脉直径<1 mm)时,聚多卡醇注射液(0.5%)(13 例患者)比安慰剂组(14 例患者)有显著更好的结果。主要疗效变量为静脉曲张的消退程度,分为“加重”、“无效”、“轻微有效”、“有效”和“明确有效”。
用 5 分量表(不满意、稍不满意、既非满意也非不满意、一般满意、满意)测定的患者满意度显示,聚多卡醇注射液(0.5%)的优越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EASI 研究在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EASI 研究)中,共 338 例患者分别接受聚多卡醇注射液(0.5%)(蜘蛛静脉(n=94))、聚多卡醇注射液(1%)(网状静脉曲张(n=86))、硬化剂十四烷基硫酸钠 1%(在美国注册,适用于两类静脉曲张,(n=105))或作为安慰剂的生理盐水(也适用于两类静脉曲张,(n=53))治疗。
对于主要终点的评价,按照标准操作采集 10x10 cm2治疗区域的数字图像。主治医师和 2名设盲的有经验的医学专家比较 3 个可能疗程的末次治疗后 12 周治疗区域的数字图像与治疗前即刻采集的同一区域图像。根据数字图像评价有效性,1=比以前加重,2=与以前相同,3=中度改善,4=良好改善,或 5=完全治疗成功。聚多卡醇注射液的疗效评分为 4.52 ± 0.65,安慰剂组显著加重,为 2.19 ± 0.41(p < 0.0001)。十四烷基硫酸钠 1%的疗效评价(4.47 ± 0.74)与聚多卡醇注射液相似。治疗成功(定义为评分为 4 或 5 分)在 95%的聚多卡醇注射液治疗患者和 92%十四烷基硫酸钠治疗患者达成,但仅 8%的安慰剂治疗患者评分为 4 或 5 分(与安慰剂差异(p < 0.0001))。
12 周和 26 周后,患者评价满意程度(1=非常不满意,2=不满意,3=中度满意,4=满意,5=非常满意)。聚多卡醇注射液(0.5%)组患者满意或非常满意的例数(p < 0.0001; 88%, 84%)多于十四烷基硫酸钠 1%(64%, 63%)或安慰剂(13%, 11%)治疗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
接受十四烷基硫酸钠 1%治疗患者的局部症状发生率(例如刺激、色素沉着和血肿)显著更高。这也解释了那些患者满意度较低的原因。药理学安全性研究显示有负性变时、变力和变更神经传导作用,因而血压下降。同时给予其他局麻药时观察到额外的致心律失常效应。重复给药后,所有受试种属的部分动物显示肠、肾上腺和肝脏有组织学改变,家兔的肾脏也有变化。聚多卡醇均导致血尿。在 4 mg/kg/天和更高剂量时,雄性大鼠在连续 7 天每天给药情况下,肝脏重量增加;在 14 mg/kg/天和更高剂量时,ALAT (GPT) 和 ASAT (GOT)活性升高。
遗传毒性
在体外和体内对聚多卡醇进行检测,除 1 次体外试验可见诱发哺乳动物细胞多倍体,其他试验均为阴性。但如果正确使用,预期无相关的潜在遗传毒性。
生殖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