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天:清醒状态下,2小时1次,1次1滴,每天8次;
第3~7天: 清醒状态下,每天4次,1次1滴。本品只限于滴眼用,不能结膜下注射使用,也不能直接注入眼前节。
包括加替沙星在内的喹诺类药物全身给药(如口服和静脉给药)偶尔可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有些患者在第一次用药后出现。一些反应伴随着心衰、意识丧失、血管性水肿(包括喉头、咽、面部水肿)、气管梗阻、呼吸困难、荨麻诊、瘙痒。出现过敏症状,立即停药。
避免使用接触镜,避免眼睛、手指和其物品污染溶器瓶口。
像其他抗生素一样,长期应用可能导致非敏感菌如真菌的过度生长,如出现二重感染应停止使用本品,改变治疗。
遗传毒性: Ames试验中本品对多种菌株无致突变作用,但是体外对沙门氏菌株Ta102的有致突变作用。中国仓鼠V79细胞的基因突变和中国仓鼠CHL/IU细胞的遗传学试验结果均为阳性。类似的结果在其它喹诺酮类的药物也可见,这可能是由高浓度下本品对真核生物的II型DNA拓扑异构酶的抑制作用所致。本品经口和静脉给药的小鼠微核试验、大鼠经口给药的细胞遗传学试验、大鼠经口给药的DNA修复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生殖毒性:大鼠经口给予剂量高达200 mg/kg(约为眼科推荐最大剂量的4500倍),对大鼠生育力和生殖无不良反应。大鼠和家兔经口给予剂量达50 mg/kg(约为眼科推荐最大剂量的1000倍),未见有致畸胎作用。但是,大鼠在器官形成期,经口或静脉给予剂量分别达200 mg/kg和60 mg/kg可引起胎仔骨骼畸形;经口或静脉给予剂量分别≥150 mg/kg和≥30 mg/kg时,可引起胎仔骨骼骨化延迟,包括出现波形肋骨。
提示在此剂量下,有轻度的胎仔毒性。此毒性在其它的喹诺酮类药物也可见。大鼠在妊娠后期的最初阶段经口给药剂量达200 mg/kg,并持续给药至哺乳期,可见后期的植入后胚胎丢失增加和新生仔鼠和围产期的死亡率升高。这些发现也提示了本品的胎仔毒性。
致癌性: B6C3F1小鼠经掺食给药18月,雌、雄动物剂量分别为90 mg/kg和81 mg/kg(约为眼科推荐最大剂量的2000倍);Fischer344大鼠经掺食给药2年,雌、雄动物剂量分别为139 mg/kg和47 mg/kg(分别约为眼科推荐最大剂量的3000倍和1000倍),结果均未提示本品有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但是雄性动物当剂量达100 mg/kg(约为眼科推荐最大剂量的1000倍)时,与对照组相比,可增加巨粒细胞淋巴(LGL)白血病的发生率,尽管这种增加稍高于已有历史性对照的范围,但是并不能认为雄性动物高剂量下的这些发现会影响到本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