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除因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所致的眼部瘙痒,酮咯酸氨丁三醇滴眼液的推荐剂量是每次1滴(0.25mg),每日4次。
治疗白内障摘除术后患者的术后炎症时,应于白内障术后24小时开始。滴酮咯酸氨丁三醇滴眼液于患眼中,每次1滴,每日4次,连用两周。对过敏性结膜炎的患者,应用酮咯酸氨丁三醇滴眼液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在滴用时有暂时的刺痛及烧灼感。据报告,约40%使用酮略酸氨丁三醇滴眼液的患者曾出现此类反应。
在各种开放式研究中,报道的在使用酮咯酸氨丁三醇滴眼液治疗期间的其他不良反应包括:
眼刺激(3%),过敏反应(3%),浅层眼部感染(0.5%)及浅层角膜炎(1%)。
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有:
眼部干燥,角膜浸润,角膜溃疡,头痛及视物模糊。某些非类固醇抗炎药,由于干扰血小板聚集,因而存在延长出血时间的潜在作用。曾有报道眼手术时,局部应用非类固醇抗炎药,可增加眼组织出血(包括眼前房出血)。
对已知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或因接受其他可致出血时间延长的药物的患者,建议慎用酮咯酸氨丁三醇滴眼液。配戴接触镜时不得使用酮咯酸氨丁三醇滴眼液。本品与乙酰水杨酸,苯乙酸衍生物及其他非类固醇抗炎药有潜在的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对上述药物有过敏反应的患者,应慎用本品。
酮咯酸氨丁三醇滴眼液与其他滴眼液,如抗菌素,β-阻滞剂,碳酸酐酶抑制剂,睫状肌麻痹剂及散瞳剂合并应用是安全的。临床药理学:
酮咯酸氨丁三醇是一种非类固醇抗炎药。全身应用时,已证实有镇痛,抗炎及退热作用。其部分作用机制是由于能抑制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眼部应用酮咯酸氨丁三醇可降低房水内前列腺素E2 (PGE2 )的水平。全身用酮咯酸氨丁三醇,不引起瞳孔收缩。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酮咯酸氨丁三醇滴眼液对眼内压无明显影响。但白内障术后使用本品则有可能发生眼内压变化。有对照组的两项临床研究表明:酮咯酸氨丁三醇滴眼液在解除由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所致眼部瘙痒的效果明显优于其溶媒。有对照组为期两周的两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与酮咯酸氨丁三醇滴眼液溶媒治疗组对比,酮咯酸氨丁三醇滴眼液治疗组患者几乎无炎症的体征(房水浮游物及房水闪光)。
动物药理学:
酮咯酸氨丁三醇可防止在局部滴用花生四烯酸所致的家兔眼内压升高。体外试验中。酮咯酸不抑制家兔的晶体醛糖还原酶的作用。酮咯酸氨丁三醇滴眼液不会促使家兔眼部由白色念珠菌、I型单纯疱疹病毒或绿脓杆菌所致感染的播散。
毒理:
致癌、致突变及对生育力的损害:在一项为期18个月的研究中,给小鼠口服酮咯酸氨丁三醇,其剂量等于人体胃肠道外给药的最高推荐剂量(Maximum Recommended Haman Dose,MRHD),以及在另一项为期24个月的大鼠研究中,口服给药,剂量等于人体胃肠道外MRHD的2.5倍。这两项研究中均未见任何致肿瘤作用。Ames试验,不按核苷酸原顺序的DNA合成及修复试验以及前向突变的试验均显示。酮咯酸氨丁三醇均无致突变作用。在小鼠体内的微核试验中,酮咯酸氨丁三醇不使染色体发生断裂。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培养中,酮咯酸氨丁三醇的剂量达到l590 μg/mL(相当人血浆中平均水平的1000倍)或更高浓度时,染色体畸变的发生率增高。给雄性或雌性大鼠口服酮酪酸氨丁三醇。剂量分别为9mg/kg(53.1mg/m2 )及16mg/kg(94.4mg/m2 )时,大鼠生育力未受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