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低钾血症各种原因引起的低钾血症,如进食不足、呕吐、严重腹泻、应用排钾利尿药、低钾性家族性周期性麻痹、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和补充高渗葡萄糖等。
预防低钾血症当患者存在失钾情况,尤其是如果发生低钾血症对患者危害较大时(如使用洋地黄药物的患者),需预防性补充钾盐,如进食很少、严重或慢性腹泻、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失钾性肾病、Bartter's综合征等。
洋地黄中毒引起频发、多源性早搏或快速性心律失常。
口服可有胃肠道刺激症状,如恶心、呕吐、咽部不适、胸痛(食道刺激)、腹痛、腹泻、甚至消化性溃疡及出血。在空腹、剂量较大及原有胃肠道疾病者更易发生。
原有肾功能损害时应注意发生高钾血症。
下列情况慎用:
急性脱水,因严重时可致尿量减少,尿K+排泄减少;
家族性周期性麻痹;低钾性麻痹应给予补钾,但须鉴别高钾性或正常血钾性周期性麻痹;
慢性或严重腹泻可致低钾血症,但同时可致脱水和低钠血症,引起肾前性少尿;
传导阻滞性心律失常,尤其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时;
大面积烧伤、肌肉创伤、严重感染、大手术后2 4小时和严重溶血,上述情况本身可引起高血钾症;
肾上腺性征异常综合征伴盐皮质激素分泌不足;
接受留钾利尿剂的病人。
用药期间需作以下随访检查:
服用普通片剂及糖衣片时,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所以最好溶解成溶液后服用。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尤其是具有较明显盐皮质激素作用者、肾上腺盐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能促进尿钾排泄,合用时降低钾盐疗效。
抗胆碱能药物能加重口服钾盐尤其是氯化钾的胃肠道刺激作用。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加重口服钾盐的胃肠道反应。
合用库存血(库存10日以下含钾30mmol/L,库存10日以上含钾65mmol/L)、含钾药物和保钾利尿药时,发生高钾血症的机会增多,尤其是有肾损害者。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环孢素A能抑制醛固酮分泌,尿钾排泄减少,故合用时易发生高钾血症。
肝素能抑制醛固酮的合成,尿钾排泄减少,合用时易发生高钾血症;另外,肝素可使胃肠道出血机会增多。
缓释型钾盐能抑制肠道对维生素B12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