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临床研究资料表明:
利福平:
易耐受,很少发生严重的反应,每日或间歇方案出现的副反应如下:
皮肤反应较轻并能自愈,典型的包括皮肤潮红,可伴有丘疹或不伴丘疹,较严重过敏反应极为罕见。
胃肠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和腹泻,伪膜性结肠炎曾有报告。
可引起肝炎,应定期检查肝功能(见注意事项)。
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紫癜,常发生于间歇方案。紫癜出现后立即停药常可恢复,紫癜出现后继续服用可发生脑出血致死已有报告。少数病人可出现嗜酸性细胞增多、嗜中性粒细胞减少、水肿、肌肉无力和肌病。
下列不良反应多发生于间歇方案,多与免疫方面有关:
流感样综合征,包括发热、寒颤、头痛、眩晕和骨痛,多发生于治疗的第3至6个月。发生频率差异很大,应用利福平25毫克/公斤或以上,每周给药一次,50%的病人可发生该反应。
气短和气喘。
血压降低和休克。
急性溶血性贫血。
由于急性肾小管坏死或急性间质性肾炎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长期接受含利福平方案治疗的妇女,可出现月经不调。应事先告诉病人利福平使尿、大便、痰和泪液变成红色,隐形镜片可被着色。
异烟肼:治疗时可出现严重的有时为致死性的肝炎。异烟肼所致多发性神经炎,表现为麻木、肌肉无力、腱反射消失等。使用异福酰胺胶囊推荐剂量不出现多发性神经炎。异烟肼治疗时可发生多种血液系统异常,如嗜酸性细胞增多、嗜中性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或贫血。胃肠系统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和上腹不适。大剂量异烟肼可致惊厥、常规剂量不引起其它神经毒性反应如中毒性脑病、视神经炎和视神经萎缩、记忆力丧失和毒物性神经病。异烟肼可使癫痫病人增加癫痫发生次数。
吡嗪酰胺:吡嗪酰胺引起的副反应(除肝反应外)有活动性痛风(吡嗪酰胺可减少尿酸的排泄)、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关节痛、厌食、肝反应是最常见的副反应。可无症状只有肝功能异常或表现为轻度发热、乏力和肝区压痛,临床也可出现严重黄疸,罕见的个别病例发生急性黄疸性肝萎缩和死亡。本品任一组分可致肝功能损害,用药期间应注意检查肝功能。
利福平:有肝功能损害的病人,只有必要时和在医务人员严密监督下使用,这些病人应在治疗前和治疗期每2~4周细致地检查肝功能,特别是SGPT和SGOT,当发现有任何肝细胞损害倾向时应立即停药。一些病例,由于利福平和胆红素在肝细胞竞争排出,治疗早期可出现胆红素血症。个案报告胆红素可中度升高,此时转氨酶不能做为中断治疗的指征,应多次检查,注意其趋势,并结合其临床表现考虑。由于间歇治疗有发生免疫反应的可能性,应密切观察,并告诉病人不要中断治疗,因中断治疗可发生该反应。利福平具有诱导酶的作用包括诱导氨基乙酰丙酸合成酶。个案报告使用利福平可使卟啉症恶化。
异烟肼:慢性肝病和肾功能异常的病人应慎用异烟肼。
严重的甚至致死性肝炎可发生在开始异烟肼治疗的病人,也可发生于治疗数月后。发生肝炎与年龄有关。凡有肝炎的前驱症状如疲劳、无力、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的病人均应细致检查随访,凡出现以上症状或有肝损害体征,异烟肼应立即停止使用。如继续使用可致严重后果。
吡嗪酰胺:有痛风病人要慎用本品,如出现尿酸过多伴有急性痛风关节炎时,病人应使用不含吡嗪酰胺的治疗方案(如异福片)。
有精神病或癫痫病史者慎用。
利福平:具有诱导肝脏酶的特性,可以减少许多药物的作用,如抗凝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环孢霉素、洋地黄制剂、奎尼丁、口服避孕药、口服降糖药、氨苯砜、麻醉和止痛药。据报道利福平与美沙酮、巴比妥酸盐、安定、戊脉定、β肾上腺素阻断剂、祛脂乙脂、孕激素、双异丙吡胺、慢心律、茶碱、氯霉素和抗惊厥药同时服用,可减少其作用,如须同时服用应注意调整剂量。在应用利福平时,病人应改用非激素方法避孕。
制酸药物可影响利福平的吸收。当利福平与氟烷同时使用时,增加对肝脏毒性作用;与酮康唑同时使用可减少两药血清浓度,故可按病人临床情况调整剂量。利福平可抑制标准微生物法对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的检测,可使磺胺肽钠(BSP)和血清胆红素暂时升高,因此上述试验应在早晨服用利福平前进行。
异烟肼:可减少苯妥英钠的排泄从而增强其作用,应适当调整抗惊厥药的剂量。每日饮酒可使异烟肼肝炎发生增高,老年人和营养不良病人治疗时,异烟肼可与维生素B6共服。异福酰胺:
遗传毒性:取自使用本复方病人的淋巴细胞进行体外观察,可见染色体畸变率增加。其它有关资料可参考各单药的相关资料。目前尚无本复方的遗传毒性、生殖毒性和致癌性研究资料,各单药的毒理研究可参考以下相关资料。
利福平:
遗传毒性:在细菌、果蝇或鼠的研究中,未发现本品有致突变作用;人淋巴细胞的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阴性,但在进行本品的全血细胞培养时,发现染色体断裂增多。
生殖毒性:啮齿类动物试验发现,本品在大剂量时有致畸胎作用。
致癌性:目前尚无有关本品人长期应用具有潜在致癌性的报道,临床报道有几例患者服用本品后肺癌生长加快,但是其与药物的相关性尚未确定。以人日用平均2~10倍的剂量给予小鼠60周,可观察到雌性动物肝癌发生率增加,但在雄性小鼠和其它品系的小鼠或兔中未发现致癌作用。
其他:多项研究提示,本品对家兔、大鼠、小鼠、豚鼠和人体有潜在免疫抑制作用。
异烟肼:
遗传毒性:尚未见研究报道。
生殖毒性:在妊娠大鼠和兔的试验中发现,本品可引起胚胎死亡。
致癌性:已有报道,异烟肼可诱发多种小鼠肺部肿瘤。
吡嗪酰胺:
遗传毒性:本品的Ames试验结果阴性,但是体外试验表明,本品可诱发人体淋巴细胞的染色体畸变。
生殖毒性:尚无有关本品的生殖毒性试验报道。
致癌性:大鼠和雄性小鼠的终生试验结果提示,本品无致瘤性,但是对雌性小鼠的致瘤性尚无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