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韦拉平胶囊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奈韦拉平胶囊
英文名称:Nevirapine Capsules
商品名称:艾极
成份:
奈韦拉平
适应症:
本品适用于治疗HIV-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应与其他抗HIV-1药物联合用药。
用法用量:

成人:

口服,一次200mg,一日一次,连续14天(这一导入期的应用可以降低皮疹发生率);之后改为每日2次,每次200mg。

儿童患者:

2个月到8岁(不含8岁)的儿童患者推荐口服剂量是用药最初的14天内一天一次,每次4mg/kg。每天用量应不超过400mg。

应告知患者按照处方剂量每日服用奈韦拉平的必要性。如果漏服药物,患者应该尽快服用下一次药物,但不要加倍服用,如果患者停用奈韦拉平超过七天,应按照给药的原则重新开始,即200mg药物,每日一次连续14天,之后每次200mg,每日二次,儿童则根据年龄4或7mg/kg。
不良反应:

成年人:

除皮疹和肝功异常外,在所有临床试验中与奈韦拉平治疗相关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疲劳、发热、头痛、嗜睡、呕吐、腹泻、腹痛和肌痛。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重症肝炎/肝衰竭、包括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在内的严重药疹以及过敏反应。

儿童患者:

儿童患者除了粒细胞减少更为常见外,其他与奈韦拉平相关的常见不良反应报道与成人中观察到的一致,奈韦拉平对出生不满一月的婴儿的安全性尚未确定。
禁忌:
对奈韦拉平过敏者禁用
对由于严重皮疹,皮疹伴全身症状,过敏反应和奈韦拉平引起的肝炎而中断奈韦拉平治疗的患者不能重新服用。在服用奈韦拉平期间,曾出现AST或AST>正常值上限5倍,重新服用奈韦拉平后迅速复发肝功能不正常的患者应禁用。
注意事项:

奈韦拉平治疗后的初始8~12周是很关键的阶段,对患者情况需进行严密的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严重和威胁生命的皮肤反应(包括Stevens-Johnson综合征、毒性表皮坏死溶离)或严重的肝炎/肝衰竭。另外必须严格遵守剂量要求,尤其是在14天导入期时(参见用量和用法)。 应用奈韦拉平治疗的患者中曾产生过严重的及危及生命的皮肤反应,包括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毒性表皮坏死溶离(TEN)、以皮疹、全身症状和内脏受损为特点的高敏反应。对于应用奈韦拉平治疗初始8周内的患者应严密观察。如果患者出现单独的皮疹应严密监测。对于产生严重皮疹或伴随全身症状的皮疹(如发热、水泡、口腔损害、结膜炎、水肿、肌肉或关节疼痛或全身不适),包括Stevens-Johnson综合征或毒性表皮坏死溶离的患者必须永久性终止用药。对伴有全身症状皮疹的高敏反应患者,包括内脏病变,如肝炎、嗜酸细胞增多、粒细胞缺乏、肾功能障碍或有其他内脏受损迹象患者,必须停用奈韦拉平。(参见副作用)

应告知患者皮疹是奈韦拉平的主要毒性作用。因导入期可以降低皮疹的发生率,故此阶段是必要的(参见用量和用法)。大多数与奈韦拉平相关的皮疹是在用药初始六周内发生的,因此,应严密监测此阶段有无皮疹的发生。若患者在导入期出现皮疹,应不再增加用药剂量,直至皮疹消失。

在应用奈韦拉平初始14天内同时服用泼尼松(40mg/天)不能降低与奈韦拉平相关的皮疹发生率,反而可能增高在服用奈韦拉平初始6周内皮疹的发生率。

出现严重皮肤反应的危险因素包括在导入期没有遵从使用剂量,在导入期应每天服用200mg,另外,在第一次出现症状到就医间隔较长可能增加更加严重皮肤反应的危险性。

任何患者出现严重皮疹或伴随全身症状的皮疹(如发热、水泡、口腔损害、结膜炎、水肿、肌肉或关节疼痛或全身不适)应停药并去就医。对这些患者禁止重新服用奈韦拉平。

如果出现伴有全身症状的皮疹的高敏反应,如发热,关节痛,肌痛和淋巴结病变,包括内脏病变,如肝炎、嗜酸细胞增多、粒细胞缺乏和肾功能障碍,应永远停止使用奈韦拉平而不能重新使用。

肝脏反应

在应用奈韦拉平治疗的患者中曾出现过严重的或威胁生命的肝脏毒性,包括致死的暴发性肝炎。在奈韦拉平治疗初始8~12周内有报道患者发生严重的肝炎和肝衰竭,但有一些患者较迟出现。

有报道接触过HIV病毒但未感染的人服用多剂量奈韦拉平预防感染,出现了严重的肝脏毒性,甚至发生肝衰竭,需要肝移植。这个适应症还未被批准。

通常,在抗病毒治疗开始前ASAT或ALAT水平较高或有慢性肝炎史(乙型和丙型)那么抗病毒治疗期间肝脏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性就更高,应用奈韦拉平治疗亦如此。

应告知患者奈韦拉平主要的毒性作用是对肝脏的作用,因此在服用奈韦拉平初始8~12周内要密切观察该作用。治疗12周后可能出现严重的肝脏疾病,因此过了这段时间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状态继续密切观察。应告知患者若出现肝炎的前驱症状,应立即就医。

肝脏监测

已报道一些患者在开始服用奈韦拉平后的几周内出现肝功异常。有较多无症状的肝脏转氨酶升高的报道,但这种情况不是使用奈韦拉平的禁忌症。无症状的GGT水平升高也不是继续治疗的禁忌症。

用药期间,特别建议每隔一段时间,在适合患者临床需要的时候监测肝功,尤其在治疗的初始8~12周内。在整个奈韦拉平治疗期间应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医生和患者应该警惕肝炎的前驱症状或体征,如厌食、恶心、黄疸、胆红素尿、无胆汁粪(灰白便)、肝大或肝压痛。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和体征,应指导患者就医。

如果ASAT或ALAT>正常值上限2倍,那么在定期临床随访期间应更经常监测肝功。

如果ASAT或ALAT升高>正常值上限5倍,应立即停用奈韦拉平。如果ASAT和ALAT恢复基础水平,患者可以重新使用奈韦拉平,开始的剂量是每天200mg,应用14天,然后每天400mg。如果肝功又很快出现不正常,应永久停药。

如果发生临床肝炎,特征包括厌食、恶心、呕吐、黄疸及实验室结果不正常,如中度或严重的肝功不正常(除GGT外),必须永久停药。对由于服用奈韦拉平而致临床肝炎需要终止治疗的患者,不应再重新服用奈韦拉平。

其它注意事项

奈韦拉平与其它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合用时,曾有以下事件报道:贫血、胰腺炎、外周神经病变和血小板减少。这些事件通常与其它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有关。奈韦拉平与这些药物合用时,可能发生以上事件,但与使用奈韦拉平应无关联。

接受奈韦拉平或其它任何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均可能继续发生机会性的感染和HIV相关疾病,因此,这些患者仍然需要具有对HIV相关性疾病治疗有经验的内科医生进行密切的临床观察。目前对于奈韦拉平的长期疗效尚不清楚。奈韦拉平治疗并未显示可以减少HIV-1水平传播给其他人的危险性。

对于在产前没有接受其它抗病毒治疗的产妇服用奈韦拉平可以预防HIV-1母婴传播,而在产前已接受其它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产妇,如果可行的话,也建议其服用奈韦拉平降低HIV-1母婴传播的危险性。

奈韦拉平主要在肝脏代谢,奈韦拉平代谢物主要由肾脏清除。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对于中度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谨慎使用奈韦拉平。对于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应服用奈韦拉平。对于正在做透析的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在每次透析治疗后增加200mg剂量的奈韦拉平治疗,有助于抵消透析对奈韦拉平的清除作用。但是,CLcr?20ml/分钟的患者不需要调整奈韦拉平的剂量(参见成年患者的药代动力学)。

使用奈韦拉平的妇女,不应采取单独使用口服避孕药或其它调整激素水平的方法来进行避孕,这是因为奈韦拉平可以降低这些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并且,在使用奈韦拉平治疗期间,如果利用口服避孕药来调节激素水平,应监测激素治疗的效果。

已有药代动力学数据表明不推荐利福平和奈韦拉平合用。因此,这两种药物不应该合用。如果医生需要应用奈韦拉平治疗合并有结核感染的病人,可以考虑用利福布汀替代利福平。利福布汀可以与奈韦拉平合用而不用调整剂量(参见药物相互作用)。对于驾车和操作机器的影响

尚无服用奈韦拉平对驾车和操作机器的能力影响的特殊研究。但是有应用奈韦拉平的治疗中出现嗜睡的报道,因此若在服用奈韦拉平时出现此症状,应停止此类活动。
FDA妊娠药物分级:
药物相互作用:

奈韦拉平是肝细胞色素P450代谢酶(CYP3A,CYP2B)的诱导剂,其它主要由CYP3A,CYP2B代谢的药物在与奈韦拉平合用时,奈韦拉平可以降低这些药物血浆浓度(参见药物代谢动力学)。因此,如果一个患者正在接受由CYP3A或CYP2B代谢的药物的一个稳定剂量的治疗,若开始合用奈韦拉平,前者药物剂量需要调整。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当奈韦拉平与叠氮胸苷(zidovudine),didanosine或zalcitabine合用时,不需调整这些药物的剂量。从两组以叠氮胸苷(zidovudine)治疗为背景治疗的研究中(n=33),可得到叠氮胸苷(zidovudine)的综合数据,其中HIV-1感染的患者单独接受奈韦拉平(400mg/天)治疗,或奈韦拉平合用didanosine(200~300mg/天)或奈韦拉平合用zalcitabine(0.375~0.75mg/天)的治疗,试验结果奈韦拉平对叠氮胸苷药时曲线下面积(AUC)的下降无显著作用,为13%;对叠氮胸苷C<SUB>max上升无显著作用,为5.8%。叠氮胸苷(zidovudine)对奈韦拉平的药动学无影响。另一交叉研究表明奈韦拉平对didonosine(n=18)或zalcitabine(n=8)的稳态药代动力学均无影响。

对25例HIV感染的患者,应用奈韦拉平、nelfinavir(70mgtid)和stauvdine(30-40mgbid)治疗36天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stauvdine的AUC或C<SUB>max无统计学显著变化。另外,对90名接受lamivudine加奈韦拉平和另一组是奈韦拉平加安慰剂治疗的患者进行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lamivudine表观清除率和分布容积无改变。这表明奈韦拉平对lamivudine的清除无影响。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临床试验(14例)结果显示,奈韦拉平与efavirenz合用不影响奈韦拉平稳定状态药代动力学参数。但是,efavirenz与奈韦拉平合用其药物浓度显著下降。 efavirenz的AUC下降22%,C<SUB>max下降36%。如果与奈韦拉平合用要保证efavirenz每天的用量增加到800mg。

蛋白酶抑制剂:

以下试验中,奈韦拉平用药方法按照200mg每日一次,共两周。之后,200mg每日两次,共28天。

Saqinavir:

一项临床试验(31例)中,HIV感染的患者服用奈韦拉平和saqinavir(硬胶囊,600mg,每日三次)。结果表明二者合用导致saqinavirAUC平均下降24%(P=0.041),但奈韦拉平血浆浓度无明显变化。由于相互作用,导致saqinavir硬胶囊AUC下降,可能进一步引起saqinavir血浆浓度下降,两者相互作用的临床意义尚不清楚。联合用药不影响奈韦拉平的药代动力学。

另外一项临床试验(20例)研究了每天一次服用saqinavir软胶囊和100mg ritonavir。所有的患者都同时服用奈韦拉平。研究结果表明与历史对照相比,saqinavir软胶囊和100mgritonavir合用不影响奈韦拉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saqinavir软胶囊和100mg ritonavir合用对奈韦拉平药代动力学影响在临床上没有显著性。

Ritonavir:

当奈韦拉平与ritonavir合用时,不需调整剂量。临床试验(n=25)表明HIV感染患者同时接受nevirapine和ritonavir(600mg,每日两次,〔采用剂量渐增的用药方案〕)治疗,两者血浆浓度均无明显变化。

Indinavir:

临床试验(n=25)表明HIV感染患者接受奈韦拉平和indinavir(800mg,8小时一次)治疗,indinavirAUC平均下降28%(P<0.01),而奈韦拉平血浆浓度无明显变化。对于奈韦拉平和indinavir合用的潜在相互影响,还没有肯定的临床结论。奈韦拉平与indinavir合用时,当奈韦拉平剂量为200mg,每日两次时,indinavir剂量可考虑增加到1000mg,每八小时一次。但是,目前尚无资料显示给予indinavir1000mg,每八小时一次,加奈韦拉平200mg,每日两次与indinavir 800mg,每八小时一次,加奈韦拉平 200mg,每日两次,两方案的短期或长期抗病毒作用有何不同。

Nelfinavir:

一项36天的临床试验(n=25)表明:应用奈韦拉平,nelfinavir(75mg,每日三次)和d4T(30~40mg,每日二次)的HIV感染患者,在合用奈韦拉平后,nelfinavir药代动力学参数没有统计学上显著变化(AUC+4%,C<SUB>max+14%和C<SUB>min-2%)。与以前的

资料相比,奈韦拉平的药物水平无变化。

当奈韦拉平与任何蛋白酶抑制剂合用时,尚无安全性降低的报道。

在健康志愿者中合用lopinavir和奈韦拉平,lopinavir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没有发现明显改变。

在经过蛋白酶抑制剂单独治疗后的患者中,奈韦拉平和 lopinavir或 ritonavir 400/100mg(3个胶囊)一天两次以及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合用,病毒的反应率非常好。

儿科患者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 lopinavir与奈韦拉平合用时其浓度降低。现在还不知道这种相互作用在临床上是否显著。但是,当与奈韦拉平合用时,应考虑增加 lopinavir/ ritonavir 用量到 533/133mg(4个胶囊或6.5ml),因为临床上怀疑降低了对 lopinavir/ ritonavir的敏感性(有临床治疗和实验室数据证明)。

酮康唑(Ketoconazole):

奈韦拉平200mg,每日二次,和酮康唑400mg,每日一次合用时,有关酮康唑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明显降低(AUC平均下降63%,C<SUB>max平均下降40%)。同一试验中,与以前的资料相比,酮康唑(Ketoconazole)可使奈韦拉平的血浆水平上升15~28%。因此,酮康唑和奈韦拉平不应合并用药。奈韦拉平对伊曲康唑(itraconazole)的影响尚不清楚。虽然尚无药物相互作用的试验,但从肾脏排泄的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可代替酮康唑。

CYP同功酶诱导剂:

利福平:

在一个开放性研究中(n=14),奈韦拉平对利福平的稳态药代动力学参数C<SUB>max和AUC无显著影响。相反,同以前的资料相比,利福平可显著降低奈韦拉平的AUC(-58%)、C<SUB>max(-50%)和C<SUB>min(-68%)。当奈韦拉平和利福平合用时,目前尚无足够的资料对所需剂量调整进行评估。

利福布丁:

奈韦拉平200mgb.i.d.合用利福布丁300mgq.d(如果患者同时接受ZDV或蛋白酶抑制剂治疗,利福布丁150mgq.d),结果显示利福布丁的浓度没有显著变化(AUC平均升高12%,C<SUB>minss平均下降3%),C<SUB>maxss显著增高(20%)。活性代谢产物25-O-desacety-l

利福布丁的浓度没有显著变化。在同样的研究中,同以前资料相比,利福布丁可使奈韦拉平的系统清除率有明显的增高(9%)。这些变化无重要临床意义。同时服用奈韦拉平和利福布丁是安全的,不需要调整剂量。

不推荐患者同时服用奈韦拉平和St. John’s wort或含St. John’s wort的产品,因为有报告显示St. John’s wort和其它抗病毒药物之间有相互作用。服用St. John’s wort的同时服用非核苷反转录酶抑制剂,包括奈韦拉平,可降低非核苷反转录酶抑制剂的浓度,可能影响奈韦拉平的药效而失去抗病毒作用,并可使病毒产生对奈韦拉平或其它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耐药性。 CYP同功酶抑制剂:奈韦拉平和克拉霉素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药物合用时,克拉霉素的AUC(-30%)、C<SUB>max(-21%)和C<SUB>min(-46%)显著降低,而克拉霉素的活性代谢物14-OH克拉霉素的AUC(58%)和C<SUB>max(62%)显著升高。奈韦拉平的C<SUB>min(28%)显著升高,AUC(26%)和C<SUB>max(24%)非显著性升高。这些结果提示当两药合用时,两药的剂量不需调整。

在对参加奈韦拉平临床试验患者的亚人群分析中,接受甲氰米胍(Cimetidine)(n=13)治疗的患者,奈韦拉平的稳态谷值血浆浓度上升(7%)。

口服避孕药:

奈韦拉平200mg b.i.d. 与单剂量含有0.035mg乙炔基雌二醇(EE)和1.0mg炔诺酮(Ortho-Novum?1/35)的口服避孕药同时服用时,与以前单独服用奈韦拉平血浆浓度比较,服用28天奈韦拉平后,17?-EE的AUC显著下降(29%)。EE的平均残留期和半衰期显著缩短。炔诺酮的平均AUC显著降低(18%),平均残留期和半衰期没有改变。如果合并应用奈韦拉平,口服避孕药的剂量能够调整到对除避孕以外的适应症治疗(如子宫内膜异位症)。但如果合用含有雌激素/孕酮的口服避孕药,很可能避孕失败。对正在服用奈韦拉平的有可能妊娠的妇女,建议使用其它方式避孕(如药具避孕)。患者口服避孕药用以调节激素水平时,若合服奈韦拉平,应对前者进行监测。

其它资料

利用人的肝细胞微粒体的体外研究表明,奈韦拉平羟化代谢产物的形成不受氨苯砜(dapsone)、利福布丁、利福平和三甲氧苄二氨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的影响。酮康唑和红霉素可明显抑制奈韦拉平羟化代谢产物的形成,尚无相关的临床试验。

应注意到,当与奈韦拉平合用时,作为CYP3A和CYP2B6的底物的药物的血浆浓度可下降。基于对美沙酮代谢机制的了解,奈韦拉平可通过增加肝代谢而可能降低美沙酮的血浆浓度。据报道,同时应用奈韦拉平和美沙酮治疗的患者曾出现戒断综合征。因此,美沙酮维持给药的病人合用奈韦拉平时,建议仔细观察戒断综合征征象并对美沙酮的剂量进行相应的调整。
毒理研究:

在致癌性研究中,奈韦拉平增加小鼠(剂量达750mg/Kg/day)和大鼠(剂量达35mg/Kg/day)的肝肿瘤的发生率。但是,这些发现很可能与奈韦拉平是一个较强的肝酶诱导剂有关,但不会产生基因毒性。

在以下一系列体内和体外试验基因的毒理分析中,奈韦拉平未显示出基因突变或诱变的活性。这些试验包括:微生物基因突变测定(Ames:沙门菌株和大肠埃希杆菌)、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鉴定(CHO/HGPRT)、口服用药后利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系细胞进行遗传学测定和小鼠骨髓微核鉴定等方法。在生殖毒性研究中,有数据提示在雌鼠接受奈韦拉平以曲线下面积为衡量指标剂量达到全身分布时,其生育力受到损害。这一剂量与奈韦拉平用于人体的推荐剂量相当。
化学成份:

化学名称为:11-Cyclopropyl-5,11-dihydro-4-methyl-6H-dipyrido[3,2-b:2',3'-e][1,4]diazepin-6-one

分子式:C15H14N4O

分子量:266.30
生产企业:
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药物分类:
抗病毒药
相关药品:

阿巴卡韦双夫定片
阿昔洛韦片
恩替卡韦片
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
注射用阿昔洛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