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他夫定与其它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用于治疗I型HIV感染。
临床用药:
关于本品与其它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HIV感染病人,现已有数项其二联和三联用药的临床研究结果。
其中有一项编号为STARTl的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此项开放随机研究在202个首次接受治疗的患者身上,比较了本品(40mg,BID)加用拉米夫定和茚地那韦,齐多夫定加用拉米夫定和茚地那韦两种治疗方案。结果显示,在48周内,无论是HIV RNA的抑制程度,还是CD4细胞的增加,两种治疗方案作用相同。
在1992年至1994年,有一项编号为AI455—019的随机双盲研究收集了822个有一系列与HIV有关的症状的病例,比较了本品和齐多夫定的疗效,结果表明,两者对HIV疾病的进展和死亡的作用相同。司他夫定用药间隔为12小时。服用司他夫定与进餐无关。
成人:
推荐剂量按体重为≥60公斤患者,—次40mg,每日两次;<60公斤患者,一次30mg,每日两次。
儿童:
儿童患者的推荐剂量为<30公斤,每次lmg/公斤,每12小时一次;>30公斤的儿童患者,按成人推荐剂量服用。
剂量调整:
若在治疗期间发生外周神经病变,立即停止司他夫定治疗。停止后,中毒症状可消退。有时停止治疗后,中毒症状可暂时加重。若症状完全消退,患者可继续耐受半推荐剂量的治疗:≥60公斤患者,一次20mg,每日两次。<60公斤患者,一次15mg,每日两次。
继续使用司他夫定后,若再发生神经病变,需考虑完全停止司他夫定治疗。
肾脏损害患者:
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服用司他夫定须按下表调整用药剂量。
鉴于在儿童患者中,尿液排泄也是消除司他夫定的主要途径,若儿童患者肾功能有损害,其司他夫定的清除率也将随之改变。虽然还没有实验数据表明这类患者用药剂量需调整,仍可考虑减少剂量或延长用药间隔。
血液透析患者推荐剂量为:
每24小时20mg(≥60kg),或每24小时15mg(<60kg),于血透完毕后给药。在非透析日,也应在相同时间给药。司他夫定能产生外周神经病变。外周神经病变与剂量有关,有时呈重度,使用去羟肌苷等有神经毒性药物治疗的、HIV感染的晚期、有神经病变病史的患者,较易发生外周神经病变。需监控患者发生外周神经病变的毒性。外周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手足麻木刺痛。患者一旦有此毒性发生,立即停止使用,司他夫定中毒症状可消退。有时,停止治疗后,中毒症状可暂时加重。若症状完全消退,患者可继续耐受半剂量的治疗。继续使用司他夫定后,若再发生神经病变,需考虑完全停止司他夫定治疗。
司他夫定与其它有相似毒性的药物合用时,其不良反应比单用司他夫定更易发生。司他夫定与去羟肌苷合用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会增加,如胰腺炎、外周神经病变和肝功能异常。
临床研究发现了下列几项不良反应。这里选出的几项是较严重的、经常报告的不良反应。
儿童患者:
儿童患者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及严重的实验室检查异常,其类型和发生率均与成人的相同。司他夫定有外周神经病变的毒性。患者应知道外周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手足麻木刺痛,患者一但发现这些症状,应告诉医生。接受司他夫定治疗的儿童患者,他们的看护人需知道上述内容,以便及时发现和报告外周神经病变毒性。
当司他夫定与其他有司他夫定相似毒性的药物联合使用时,有害反应发生的机率可能比单独使用司他夫定要高。
司他夫定不能治愈HIV感染,他们仍会患HIV感染引起的疾病,如机会致病菌感染,患者在使用司他夫定时,仍需看医生。另外,服用司他夫定不能防止HIV通过性接触或血传染。
HIV感染的母亲不要给新生儿哺乳,以减少产后HIV传染。
警告:
乳酸酸中毒/严重的伴有肝脂肪变性的肝肿大/肝衰竭
乳酸酸中毒和伴有肝脂肪变性的肝肿大包括致命的病例,在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核苷类似物包括司他夫定及其他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时都已有报道。在使用司他夫定、去羟肌苷和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联合治疗的孕妇中,致命的乳酸酸中毒已被报道。妊娠期间用司他夫定和去羟肌苷联合治疗时,应谨慎使用,只有当可能的得益明显大于危害时,才推荐使用。在联合使用司他夫定、去羟肌苷和羟基脲的患者中,曾发生过因肝中毒而导致死亡,在已知有肝病危险因素的病人中使用司他夫定需特别小心,然而,也有无肝病危险因素的病例被报道。司他夫定与去羟肌苷及羟基脲联合使用进行治疗的病人与单独使用司他夫定的病人相比发生肝中毒的危险性更大,可能会致命。联合用药治疗的病人应密切监测肝毒性的指标。
外周神经病变
服用司他夫定的患者可出现外周神经病变。HIV感染的晚期患者、有神经病变病史的和同时使用如去羟肌苷神经毒药物的患者,较易发生外周神经病变。
胰腺炎
当怀疑患者有胰腺炎时,联合使用的司他夫定、去羟肌苷(包括或不包括羟基脲)以及其他对胰腺有毒的药物均应暂缓使用。当确诊为胰腺炎时,重新使用司他夫定应特别小心并密切监测病人情况。新的用药方案中不应包括去羟肌苷和羟基脲。
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和生育力损害:一项为期两年的致癌作用的研究中,司他夫定用在小鼠和大鼠的剂量分别为临床推荐剂量的39倍和168倍时(此倍数系据两者总吸收量,即AUC的比例),均无发现致癌作用,当司他夫定用在小鼠和大鼠的剂量分别达到临床推荐剂量的250倍和732倍时,小鼠和大鼠中出现良性和恶性肝脏肿瘤,雄性大鼠出现尿路膀胱肿瘤。
在Ames试验、大肠杆菌逆向突变试验和CH0/HGPRT哺乳类细胞顺向突变试验,无论有无代谢活化,司他夫定均无致突变作用。在体外人类淋巴细胞致畸变试验、小鼠成纤维细胞试验和体内小鼠微核试验,司他夫定均呈阳性。无代谢活化的情况下,司他夫定浓度在25μg/m1至250μg/m1之间,能增加人类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发生频率;在25μg/ml至250μg/ml之间,能增加小鼠成纤维细胞转型灶的发生频率。体内微核试验显示,小鼠口服剂量在600至2000mg/kg/日的司他夫定三日后,骨髓细胞发生突变。
按临床剂量lmg/kg/日形成的最高浓度(Cmax)折算,216倍的司他夫定在大鼠试验中没有造成生育能力损害。
分别在兔和鼠中进行了致畸敏感期毒性试验,当暴露到正常临床剂量1毫克每公斤每天的399倍到183倍(基于Cmax)时,均无证据表明有致畸性。当给予鼠399倍人类的暴露剂量时,胸骨节骨化不全或末骨化这—常见骨变异在胚胎中的发生率增加,而当给予216倍于人类的暴露剂量时,未观察到有影响。当给予人类暴露剂量的216倍时,可见轻微的种植后丢失,而给予接近135倍量时,未见有影响。给予399倍的人类暴露剂量时,早期新生鼠(生后4天内)的死亡率升高,而接近l35倍量时,新生鼠存活率没有影响。鼠的研究表明,司他夫定可经过胎盘进入胎仔体内,胎仔组织内的药物浓度大约为母体血浆浓度的一半。不能完全根据动物生殖毒性的研究来推测人类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