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如胃痛和胃肠道轻微出血。
偶尔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胃出血、胃溃疡以及主要在哮喘患者中出现的过敏反应(呼吸困难和皮肤反应)极少见,有报道个别病例出现肝肾功能障碍、低血糖以及特别严重的皮肤病变(多形性渗出性红斑)。小剂量乙酰水杨酸能减少尿酸的排泄,对易感者可引起痛风的发作。极少数病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后由于胃肠道隐匿性出血导致贫血,出现黑便(严重胃出血的症状)。有报道阿司匹林可导致血液系统障碍,尤其是血小板减少,更为罕见的是粒细胞缺乏症。
在治疗初期,可能产生硝酸盐性头痛和皮肤血管扩张,但经验证明通常在连续服用数日后此症状可以消失。
在治疗的最初几天可能产生血压降低、头晕、心率加快等。其它可能的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及面红。这些症状在长期治疗过程中会逐渐消失。在治疗期间饮酒会强化副作用,适应能力下降。
其它主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出凝血功能障碍、血管性水肿、支气管痉挛等。出现眩晕和耳鸣时(特别是儿童和老人)可能是严重的中毒症状。
如果出现没有列举的副作用时,请及时将这些副作用告知医生或药剂师。
一旦出现副作用,应立即停药并通知医生,以便医生能及时判断副作用的程度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对本品任何一种成分过敏的患者不适用本品,有过此类过敏史的患者应咨询医生或药师后用药。如果感觉有过敏反应,请停止用药并立即咨询医生或药师。
有以下症状者禁用:
对本品活性成分或同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过敏;
哮喘;
脑出血;
出、凝血功能障碍;
16岁以下儿童;
颅脑损伤;
由心脏其它原因导致的心脏病发作;
低血压;
血容量减少;
消化性溃疡;
严重贫血;
严重脑血管供血不足;
急性心肌梗死伴有左心室充盈压降低;
已有证据显示西地那非可以加强硝酸酯类药物的降血压反应,因此禁忌两者合用。
阿司匹林可引起哮喘发作,故支气管哮喘、花粉性鼻炎、鼻息肉或慢性呼吸道感染(特别是过敏性症状)患者,对所有类型的镇痛药、抗炎药和抗风湿药过敏及对其它物质有过敏反应如皮肤反应、瘙痒、风疹的患者应慎用本品。
同时使用抗凝药物(如香豆素衍生物、肝素)者慎用,低剂量肝素治疗者例外。
除医生指导用药外,16岁以下的患者禁用此药。因为儿童服用此药后有可能导致雷耶(氏)综合征。雷耶(氏)综合征能影响大脑和肝脏,虽然罕见,但会致命。已有证据表明儿童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病毒感染性发热与雷耶(氏)综合征有关。
本药不适合用于急性心绞痛症状的缓解,因为它起效较慢。应当使用快速起效的硝酸酯类药物。
拔牙和手术前服用本品请通知医生。
有以下症状者慎用:
慢性或复发性胃或十二指肠病变;
有形成闭角型青光眼倾向者;
体温过低;
肾功能不全;
肝功能不全;
甲状腺功能减退;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
营养不良;
体位性循环调节障碍。
本品不适合与西地那非合用,因为会导致血压大幅度突降,从而出现头晕、晕厥的症状。与西地那非合用还可能会降低心脏供血量,导致心脏病发作。
阿司匹林增强以下药物的作用:
抗凝血药(如香豆素衍生物、肝素);
同时使用含可的松或可的松类似物的药物,或同时饮酒时引起胃肠道出血的危险;
某些降血糖药(磺酰脲);
氨甲喋呤;
地高辛、巴比妥类和锂;
某些镇痛药、抗炎药和抗风湿药(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及一般抗风湿药;
某些抗生素(磺胺和磺胺复合物如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
三碘甲状腺氨酸。
阿司匹林能够降低甲氨喋呤药物在机体中的消除速率,甲氨喋呤的作用会显著增加,同时毒性增强,因此这两种药物通常不宜合用。
在服用米非司酮的8~12天之内,不宜服用本品,因为阿司匹林会降低米非司酮的药效。
在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抗凝血时,不宜与其它任何非甾体抗炎药合用,因为这样会导致胃溃疡及出血。
当阿司匹林与皮质激素合用时,也有导致胃溃疡及出血的危险。
阿司匹林能够降低某些抗高血压药物的降压作用,如依那普利。阿司匹林也可抑制利尿酸药如丙磺舒的作用和降低利尿剂如安体舒通、噻嗪类药物的治疗效果。
单硝酸异山梨酯能够增强治疗高血压药物的降压作用。如与其它血管扩张剂、钙拮抗剂、降压药、三环类抗忧郁药及酒精类液体同时使用,应注意对血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