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患者
在开始治疗前,患者应采用标准的降低胆固醇的饮食控制。在整个治疗期间应继续饮食控制。
推荐的起始剂量为20mg或40mg常释胶囊,每日一次。可以根据患者治疗效果和推荐需达到的治疗目标调整剂量。对于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或者40mg常释胶囊治疗效果不满意的患者,可以使用氟伐他汀钠缓释片80mg/天。推荐的每日最大剂量为80mg。
本品可在每天任意时间服用,无论进食与否。给药后,四周内达到最大降脂作用。药物长期服用持续有效。
本品单独治疗有效。研究同时表明氟伐他汀和烟酸、消胆胺以及贝特类药物联合应用是安全和有效的(见【药物相互作用】)。
肾功能不全患者
氟伐他汀经肝脏清除,仅有不到6%的药物进入尿中。轻至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氟伐他汀的药代动力学保持不变,无需调整剂量。
肝功能损害患者
活动性肝病或无法解释的血清转氨酶持续升高的患者,禁用本品(见【禁忌】及【注意事项】)。药物不良反应在表1中按照medDRA系统器官分类列出。在每个系统器官分类中,根据其发生率对不良反应进行排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排在首位。在每一个频率组中,将不良反应以严重性程度为序降序排列。此外,采用下列常规分类方法(CIOMS III分类方法),对每项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定义如下:非常常见(≥1/10);常见(≥1/100,<1/10);不常见(≥1/1,000,<1/100);罕见(≥1/10,000,<1/1,000)以及非常罕见(<1/10,000)。
最常见药物不良反应为轻微的胃肠道症状,失眠和头痛。
其它自发报告和文献报告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频率未知)
下列药物不良反应来自来适可上市后经验,通过自发报告和文献报告获得。因为对这些不良反应进行自发报告的人群样本量大小未知,所以不能对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可靠地估算,因此将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归类为“未知”。按照MedDRA的系统器官分类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列表。在每个系统器官分类中,将药物不良反应以严重性程度为序降序排列。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勃起障碍。
儿童人群
两项临床试验在患有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中评价了氟伐他汀的安全性,研究结果与成人患者中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类似。两项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进行的临床研究中,所有受试者的生长发育情况和性成熟情况都正常。
试验室检查异常
和其他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及降脂药物一样,使用氟伐他汀可能出现肝功能的生化检查异常。少数患者(1-2%)经复查显示转氨酶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极少数患者(0.3%-1.0%)的肌酸激酶(CK)超过正常上限值的5倍。
在一项为期12周,有319例中国受试者的临床试验中,159例服用氟伐他汀钠缓释片(80mg/d)组中有11例患者出现了无症状性的肝酶检测异常(>3 x ULN,单次检测),氟伐他汀钠胶(40mg/d)组中160例有2例患者出现该情况。出现肝酶检测异常(>3 x ULN)的大部分患者停止继续用药。停药后,升高的转氨酶通常在5至35天内恢复到正常值。没有患者出现CK升高超过5 x ULN。这个试验结果提示中国患者使用氟发他汀钠缓释片80mg应该更加严格的监测肝功能转氨酶的变化。肝功能
和其他降脂药物一样,所有患者要在开始服用药物之前及开始治疗后第12周或者剂量增加前进行肝功能检测,并在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肝功能。如果谷丙转氨酶(ALT)或谷草转氨酶(AST)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3倍,应该停药。有非常罕见病例报告了可能由药物引起的肝炎,停药后均缓解。一项中国的注册临床试验显示在本品的治疗中有6.92%(11/159)的病例出现一过性的3倍以上转氨酶升高,因此在使用本品的初期应该更加密切观察本品引起的转氨酶变化。
慎用于有肝脏疾病或大量饮酒的患者。
骨骼肌
服用其他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患者有发生肌病(包括肌炎和横纹肌溶解症)的报告。使用氟伐他汀很少有肌病的报道,肌炎和横纹肌溶解的报道极为罕见。如出现不明原因的弥漫性肌肉疼痛,触痛或无力和/或明显的肌酸激酶(CK)水平升高,要考虑肌病,肌炎或横纹肌溶解。因此应该告知患者出现上述情况要立即报告,特别是伴有无力或发热。无论是否确诊出现肌肉相关疾病,只要CK水平显著升高,则应停止氟伐他汀治疗。
肌酸激酶的测定
目前在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中,在无相关症状的情况下没有证据显示需要常规监测血浆肌酸激酶或其他肌肉相关酶类。如果测定肌酸激酶,应该避免剧烈运动或者存在任何可疑的引起CK升高的其他情况,否则难以解释和分析。
治疗前
和其他他汀类药物一样,氟伐他汀应该慎用于具有横纹肌溶解及其并发症的易患人群。在下列情况下,使用前要测定肌酸激酶水平:
肾脏损伤;
甲状腺功能低下;
遗传性肌病的家族史或个人史;
既往使用他汀或贝特类药物的肌毒性史;
酗酒;
脓毒血症
低血压
创伤
大型手术
重度代谢、内分泌疾病或电解质紊乱
未控制的癫痫
高龄患者(>70岁),根据是否存在其他的横纹肌溶解的易患因素判断是否需要测定。在此情况下,医生需要评估治疗的风险和相关的效益,并进行临床监测。如果CK水平在基线时显著升高(超过正常上限5倍),在5-7天之后需要重复测定来确认结果,如果CK水平仍然明显升高(超过正常上限5倍),不应开始治疗。
治疗过程中
如果在接受氟伐他汀治疗的患者中出现肌肉相关的症状如疼痛,无力或痉挛,应该测定其CK水平,如果CK水平明显升高(超过正常上限5倍)应该停止治疗。
如果出现严重的肌肉症状导致日常生活不适,即使CK水平小于等于正常上限5倍,也应该考虑停止治疗。
如果症状缓解,CK水平恢复正常,可以考虑在密切监测下重新使用最低剂量氟伐他汀或其他他汀类药物。
有报道他汀类药物在联合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包括环孢素),贝特类药物,烟酸或红霉素时,发生肌病的危险性增加。但是在临床试验中,氟伐他汀和烟酸,贝特类药物或环孢素的合用没有观察到这种现象。上市后监测发现氟伐他汀与环孢素联合用药或氟伐他汀与秋水仙素联合用药后,个别病例出现肌病。本品在这类患者中须慎重使用(见【药物相互作用】)。
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对这种罕见情况,氟伐他汀无临床应用的数据。食物
晚餐时或晚餐后4小时服用氟伐他汀,其降血脂作用无明显差异。没有发现氟伐他汀与其他CYP3A4底物(包括西柚汁)之间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
其他药物对氟伐他汀的影响
贝特类药物和烟酸
氟伐他汀分别和苯扎贝特、吉非贝齐、环丙贝特或烟酸联合使用,氟伐他汀或其他降脂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无临床意义的变化。考虑到其他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和上述药物联合应用时,发生肌病的风险增加,氟伐他汀和上述药物联合应用时亦需慎重(见【注意事项】)。
伊曲康唑和红霉素
氟伐他汀与细胞色素P450(CYP)3A4的强效抑制剂伊曲康唑和红霉素同时应用,对氟伐他汀生物利用度的影响很少。因为氟伐他汀与此酶的关系很小,因此推断其他的CYP3A4抑制剂如酮康唑,环孢素等不会影响氟伐他汀的生物利用度。CYP2C9同工酶在氟伐他汀的代谢过程中起主要的作用(约75%),而CYP2C8和CYP3A4起到的作用较小。
氟康唑
在预先服用氟康唑(CYP 2C9抑制剂)的健康志愿者中使用氟伐他汀后,可导致氟伐他汀的暴露量和血药浓度峰值分别升高了约84%和44%。尽管尚未发现服用氟伐他汀后在临床上的安全性发生改变,二者联合应用时亦需慎重。
环孢素
一项研究表明,对在稳定的环孢素治疗的肾移植患者中使用本品,氟伐他汀暴露量(AUC)和最大血药浓度(Cmax)与健康受试者的历史数据相比增加了2倍。尽管这些增加并无显著临床意义,二者联合应用时应慎重(见【注意事项】)。
胆盐结合剂
在服用树脂(如消胆胺)后至少四小时才能服用氟伐他汀。这样会减少氟伐他汀和树脂结合。
利福平
在使用利福平的健康志愿者中使用氟伐他汀,发现氟伐他汀的生物利用度减少了约50%。这种情况对氟伐他汀降脂效果的影响目前还没有证据。对于长期使用利福平治疗(如治疗结核)的患者,氟伐他汀的剂量应该作相应的调整以确保满意的降脂疗效。
组胺H2-受体阻断剂和质子泵抑制剂
氟伐他汀和西米替丁,雷米替丁或奥美拉唑同时使用会导致氟伐他汀的生物利用度增加,但是没有临床相关性。尚未进行其他相互作用的研究,其他组胺H2-受体阻断剂和质子泵抑制剂不会影响氟伐他汀的生物利用度。
苯妥英
苯妥英对氟伐他汀药物代谢动力学影响很小,在联合应用时,无需调整氟伐他汀的剂量。
心血管药物
当氟伐他汀和普萘洛尔、地高辛、氯沙坦或氨氯地平同时应用时,氟伐他汀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没有出现临床显著变化。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数据,当氟伐他汀和这些药物联合应用时,不需要进行监测或调整剂量。
氟伐他汀对其他药物影响
环孢素
本品与环孢素同时使用时,对环孢素的生物利用度没有影响。
秋水仙素
尚无氟伐他汀与秋水仙素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的资料。但有报道氟伐他汀与秋水仙素合并用药出现肌肉毒性,包括肌肉疼痛,无力以及横纹肌溶解症。
苯妥英
本品与苯妥英同时使用时,对苯妥英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影响的总体改变程度相对较小,无临床意义。因此在联合使用氟伐他汀时,常规监测苯妥英的血药浓度即已足够。
华法令和其他香豆素类衍生物
健康志愿者服用氟伐他汀和华法令(单剂),与单独服用华法令相比,对华法令的血浆浓度或凝血酶原时间无不良影响。但是,有同时服用本品和华法令或其他香豆素类衍生物的患者发生出血和/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个例报告。因此,在使用华法令和其他香豆素类衍生物的患者中,在氟伐他汀开始,结束和调整剂量的时候,建议密切监测凝血酶原时间。
口服降糖药物
在使用磺脲类药物(格列苯脲,甲苯磺丁脲)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氟伐他汀,没有发现具有临床意义的变化。
对于采用格列苯脲进行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n=32),同时服用氟伐他汀(每次40mg,每天2次,连续14天)可以使格列苯脲的Cmax、AUC以及半衰期分别增加50%、69%和121%。格列苯脲(每次5至20mg)可以使氟伐他汀的Cmax和AUC分别增加44%和51%,
在这个试验中,血糖,胰岛素和C-肽水平没有变化。但是,对于同时使用格列苯脲和氟伐他汀的患者,如果氟伐他汀剂量增加至每天80mg,应对患者进行适当的监测。临床前安全性资料
急性毒性
氟伐他汀在小鼠的LD50大于2 g/kg,在大鼠的LD50大于0.7 g/kg。
重复剂量毒性
在大鼠、兔子、狗、猴子、小鼠以及仓鼠中进行了深入的毒性研究,评价氟伐他汀的安全性。研究结果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结果相同,例如啮齿类动物非腺型胃部的细胞增生和过度角化,狗出现白内障,啮齿类动物出现肌病,大多数试验动物的肝脏出现轻微的变化,狗、仓鼠和猴子的胆囊出现变化,大鼠甲状腺重量增加,仓鼠睾丸出现病变。尚无试验数据表明,氟伐他汀和其它此类药物对狗CNS血管及变性方面有所影响。
致癌性
以每天6、9、18 mg/kg的给药剂量(一年后将剂量增加到每天24 mg/kg)进行的一项大鼠致癌性研究,以获得最大耐受剂量。在这样的给药剂量下,相当于人治疗剂量(口服给药40 mg)下血药浓度的9、13和26-35倍。在每天24 mg/kg的剂量水平下,出现胃前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和胃前癌的机率非常低。此外,对于每天按18-24 mg/kg给药的雄性大鼠,甲状腺滤泡细胞瘤以及甲状腺滤泡细胞癌的发病率有所升高。
以每天0.3、15、30 mg/kg的给药剂量进行小鼠致癌性研究,与大鼠致癌性研究一样,在每天30 mg/kg剂量下的雄性和雌性小鼠以及在每天15 mg/kg的雌性小鼠,其胃前鳞状细胞乳头状瘤的机率明显增加。在这样的给药剂量下,相当于人治疗剂量(口服给药40 mg)下血药浓度的0.2、10和21倍。
大鼠和小鼠出现胃前肿瘤是由于动物的胃部长期与氟伐他汀直接接触而导致细胞增生,而不是药物具有致癌作用。给予氟伐他汀后,大鼠甲状腺滤泡细胞瘤发生率有所增加,这与其他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试验结果相同。与其他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不同的是,氟伐他汀钠并未导致肝脏肿瘤发生率增加。
致突变性
通过体外试验发现,无论是否存在大鼠肝脏代谢活性,氟伐他汀均没有出现致突变性。主要试验包括:采用鼠伤寒沙门氏菌或大肠杆菌的突变菌株进行的微生物突变试验;BALB/3T3的恶性变异分析;大鼠肝细胞的异常DNA合成;V79中国仓鼠细胞染色体异常;HGPRT V79中国仓鼠细胞等。并且,氟伐他汀在大鼠或小鼠体外试验中没有出现致突变性。
生殖毒性
在一项生殖毒性动物试验中,雌性大鼠的给药剂量分别为每天0.6、2、6 mg/kg,雄性大鼠的给药剂量分别是2、10、20 mg/kg,氟伐他汀没有出现任何生殖毒性。在一项对大鼠(1、12以及36 mg/kg)和兔子(0.05、1以及10 mg/kg)进行的致畸试验中,结果显示氟伐他汀在高剂量下具有母代毒性,但并不具有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在一项对雌性大鼠进行的试验中,在大鼠怀孕后期到断奶分别按每天12和24 mg/kg的剂量给予氟伐他汀,结果导致在产前和产后的母体死亡,并伴有子代死亡。在每天2 mg/kg低剂量给药下,对母代和子代均没有影响。
另一项试验是在怀孕晚期和哺乳期早期的给药剂量分别为每天2、6、12以及24 mg/kg,试验结果与前一个试验相似。在第三项试验中,在怀孕晚期至断乳期间,分别在同时给予3-甲基-3,5-二羟戊酸或不给予3-甲基-3,5-二羟戊酸的条件下按每天12和24 mg/kg剂量给予氟伐他汀,3-甲基-3,5-二羟戊酸为HMG-CoA的衍生物,对于胆固醇的生物合成有重要的影响。同时给予3-甲基-3,5-二羟戊酸完全可预防心脏毒性和子代及母代的死亡率。因此,母代和子代的死亡是氟伐他汀在孕期内药理作用增强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