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剂量为1mg,以减少体位性低血压和首剂晕厥的发生率,体位性低血压多发生在药后2-6小时之间,故在首次给药和每次增加剂量后的这段时间应注意测定血压。如停药数天,应按初始治疗方案重新开始用药。
高血压:初始剂量为1mg,每日1次。根据患者的立位血压反应(基于服药后2-6小时和24小时的测定值),用药剂量可增加至2mg,每日1次,以后可根据需要增至4mg,每日1次,然后6mg,每日1次,以获得理想的降压效果。
剂量超过4mg增加过度体位性作用包括晕厥、体位性头晕/眩晕和体位性低血压的可能性。建议以1-2周的时间间隔调整剂量,应常规进行血压测定。国外研究资料提示本品最大使用剂量为16mg/日,国内目前尚无此临床经验。
常用剂量的多沙唑嗪可用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及老年患者。肝功能不全患者参见【注意事项】。
良性前列腺增生:初始剂量1mg,每日1次。根据患者的尿动力学和症状,用药剂量可增加至2mg每日1次,以后可根据需要增至4mg每日1次,建议以1-2周的时间间隔调整剂量,应常规进行血压测定。国外研究资料提示本品最大使用剂量为8mg/日,国内目前尚无此临床经验。在有对照的临床试验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体位性低血压(很少伴有晕厥),非特异性不良反应包括:
头晕、乏力、低血压、外周性水肿、呼吸困难、头痛、不适、体位性头晕、眩晕、虚弱、嗜睡、胃肠道反应(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胃肠炎)、口干、背痛、胸痛、心悸、心动过速、肌痛、支气管炎、咳嗽、瘙痒、尿失禁、膀胱炎及鼻炎。曾有易激怒和震颤(罕见病例)的报道。已知对喹唑啉类(如哌唑嗪和特拉唑嗪)或本品的任何成份过敏者禁用。
近期发生心肌梗塞者禁用。已接受多沙唑嗪治疗者如发生心肌梗塞,应针对个体情况决定其梗塞后的治疗。
有胃肠道梗阻、食道梗阻或任何程度胃肠道腔径缩窄病史者禁用本品。心绞痛患者在接受多沙唑嗪治疗之前先采用可有效预防心绞痛发作的药物治疗。心绞痛患者从β受体阻滞剂转换为多沙唑嗪时,应充分注意β受体阻滞剂的撤药反应,直到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后才开始服用多沙唑嗪。
有症状的心衰患者,在服用多沙唑嗪之前应先接受针对心衰治疗。接受过心衰治疗的患者,考虑到病情恶化的可能,在多沙唑嗪治疗早期应加强随访。
昏厥与“首过效应”:多沙唑嗪与其他α阻滞剂一样,能引起明显的低血压(特别在直立位时),可出现昏厥和其它直立症状(如头昏)。首次服药、加量或停药数日后再次用药常会出现明显的直立效应。为减少过度低血压和昏厥的发生,初次给药剂量为1mg,随后据患者的反应每2周调整给药剂量至推荐剂量。其他抗高血压药应慎用。
患者用药剂量调整应谨慎以防出现昏厥。
若发生昏厥,患者应斜卧位,必要时采取治疗。
阴茎异常勃起:α1受体拮抗剂(包括多沙唑嗪 )引起阴茎异常勃起(持续数小时,性生活和自淫均不能解决)极少见,但处理不及时可导致永久性阳痿,故应告之患者该不良反应的严重性。血浆中大部分(98%)多沙唑嗪与蛋白结合。人血浆体外研究数据表明,多沙唑嗪对地高辛、华法林、苯妥英、吲哚美辛的蛋白结合无影响。
在临床用药中多沙唑嗪与噻嗪类利尿剂、呋喃苯胺酸、β阻滞剂、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口服降糖药、促尿酸药或抗凝剂合并使用未发现任何不良药物相互作用。遗传毒性: 本品微核试验、鼠伤寒沙门氏菌诱变试验和人体外周血细胞培养染色体畸变试验未见阳性。
生殖毒性: 大鼠口服20mg/Kg/日甲磺酸多沙唑嗪(AUC为人每日服用12mg的4倍)可见雄性生殖力下降,停药后两周可恢复。家兔和大鼠分别口服41和20mg/kg(其血药浓度分别为人每日口服12mg本品Cmax和AUC的10倍和4倍),对胎儿未见影响。
家兔给予82mg/Kg/日可见胎儿存活率下降。本品可通过胎盘屏障。大鼠母体动物给予多沙唑嗪40或50mg/Kg/日(AUC为每日口服12mg的8倍)可使胎儿出生后生长发育减缓。哺乳期大鼠口服本品后乳汁中的药物浓度为其血药浓度的20倍以上。
长期毒性: SD大鼠口服80mg/Kg/日6个月和40mg/Kg/日(AUC为人每日服用12mg的8倍),12个月后可见心肌坏死和纤维化。大鼠和小鼠按同样方式给予本品40mg/Kg/日(大鼠AUC为人的8倍,小鼠Cmax与人相等)18个月均可见心肌纤维化。
低剂量(10mg/Kg/日或20mg/Kg/日)时两种动物均未见心脏毒性。犬口服20mg/Kg/日(Cmax为人每日服用12mg的14倍)12个月和Wistar大鼠口服100mg/ Kg/日(Cmax为人每日服用12mg的15倍)12个月后未见该损伤。
致癌作用: 本品未见有致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