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名称: 2-[[[4-(3-甲氧基丙氧基)-3-甲基-α-吡啶基]甲基]亚磺酰基]-1H-苯并咪唑钠。
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18 H20 N3 NaO3 S
分子量:381.43
主要成份相关链接: 雷贝拉唑钠本品适用于:
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
良性活动性胃溃疡;
伴有临床症状的侵蚀性和溃疡性胃一食管返流征(GERD);
与适当的抗生素合用,可根治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
侵蚀性或溃疡性胃-食管返流征的维持期治疗。目前疗程超过12个月的药效尚未进行评估。
本品不能咀嚼或压碎服用,应整粒吞服。
成年人/老年患者的用药。
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和活动性良性胃溃疡患者: 20mg(2片),一日1次,晨服。大多数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在用药4周后痊愈。但有2%的患者还需要继续用药4周才能痊愈。一些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0mg(1片)片剂,一日1次的治疗量即有反应。大多数活动性良性胃溃疡需在用药6周后痊愈。但有9%的患者还需继续用药六周才可达痊愈。
侵蚀性或溃疡性的胃-食管返流征(GERD)患者: 20mg(2片),一日1次, 疗程为4-8周。
胃-食管返流征的长期治疗方案(GERD)的维持治疗:疗程为12个月,维持治疗量为10mg(1片)或20mg(2片),一日1次。一些患者对10mg(1片)/日的维持治疗量即有反应。
幽门螺旋杆菌的根治性治疗:与适当的抗生素合用,可用根治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本品应在早晨、餐前服用,尽管用药时间及摄食对雷贝拉唑钠药效无影响,但此种给药方式更有利于治疗的进行。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用药。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在用药过程中无需进行剂量调节。但在对有严重的肝功能不全患者用药时 应参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偶见(不良反应发生率在0.1-5%):光敏性反应、头痛、恶心、呕吐、便秘、腹胀、腹泻、皮疹;红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减少; ALT、AST、ALP、γ-GTP、LDH、总胆红素、总胆固醇、BUN升高;蛋白尿等不良反应。
罕见(不良反应发生率在<0.1%)休克、心悸、心动过缓、消化不良、胸痛、肌痛、视力障碍、失眠、困倦、握力低下、口齿不清、步态蹒跚、溶血性贫血等。
用本品开始治疗之前应排除存在癌症的可能性。尽管在年龄和性别匹配的轻中度肝脏损伤患者与正常者的对照研究中,未见到明显与药物相关的安全问题,但是重度肝损伤患者初次使用本品治疗时,医生建议要特别注意.
服用本品时,应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及血液生化学(如肝酶检查)检查,如发现异常,即停止用药,并进行及时处理。
肝功能损伤的患者但用。
雷贝拉唑通过细胞色素P450(CYP 450)代谢酶系统进行代谢。健康试验者研究表明,雷贝拉唑钠临床上没有明显的与其他的通过CYP450系统代谢的药物有相互作用。雷贝拉唑钠能够产生持续性的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
由于雷贝拉唑钠使酸度下降,因此,与那些吸收与胃PH值有关的药物有相互作用。例如,正常受试者如果每天同时服用酮康唑与20mg雷贝拉唑钠,会使酮康唑的生物利用度减少大约30%;同时服用地高辛,会使地高辛的AUC和Cmax 值分别增加19%和29%。
因此,病人在同时服用上述药物和雷贝拉唑钠时应进行监测。雷贝拉唑钠与抗酸剂同时服用以及在服用抗酸剂1小时后再服用时,雷贝拉唑的平均血浆中浓度曲线下面积分别下降8%和6%。毒理研究遗传毒性:本品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Ames)试验,中国仓鼠卵细胞基因突变试验,小鼠淋巴瘤细胞基因突变试验结果均呈阳性;其去甲基代谢物在实验中也呈阳性;本品体外仓鼠肺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小鼠微核试验和体内、体外肝程序外DNA合成(UDS)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生殖毒性:大鼠静脉给予雷贝拉唑50mg/kg/天(血浆AUC约为患者临床推荐剂量时的13倍)和兔静脉给予本品50mg/kg/天(血浆AUC约为患者临床推荐剂量时的8倍)其生育力和生殖行为未见明显异常,对动物胎仔未见损伤。尚无怀孕妇女给药的充分和严格对照的临床研究,由于动物生殖毒性并不总能预测药物对从人体的影响,故怀孕期间仅在确实需要时才能使用本品。大鼠在妊娠后期和哺乳期经口给予雷贝拉唑400mg/kg/天,可导致动物体重增长减慢。由于许多药物可经乳汁分泌,且可能对哺乳婴儿产生毒副作用,故应考虑药物对母亲的重要性,决定在此期间停止哺乳还是停止用药。
致癌性:采用CD-1小鼠进行了88/104周试验,雷贝拉唑经口给药剂量高达100mg/kg/ 天时未表现出肿瘤发生率增加,此时血药浓度为患者推荐剂量下的1.6培,采用SD大鼠进行了给药104周的致癌性试验研究,其中雄性大鼠口服剂量5,15,30,60mg/kg/天,雄性大鼠口服剂量5,15,30,60和120mg/kg/天,结果所有剂量组雌、雄动物均出现胃肠嗜铬细胞样(ELC)增生,雌性动物所有剂量组都出现胃肠嗜铬细胞样(ELC)良性肿瘤。雄性动物即使在最高剂量组(血药浓度相当于临床推荐剂量下的0.2倍)下,也未见与药物有关的肿瘤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