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
英文名称:Biosynthetic Human Insulin Injection
商品名称:诺和灵R
成份:

本品主要成份及其化学名称为:中性胰岛素。

活性成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 (它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利用酵母生产的)。

1IU(国际单位)相当于0.035毫克无水人胰岛素。

辅料:氯化锌、甘油、间甲酚、氢氧化钠、盐酸和注射用水。

本品以间甲酚作为抑菌剂,每100ml本品加入间甲酚0.30g。
适应症:
用于治疗糖尿病。
用法用量:

本品为短效胰岛素制剂,可以与长效胰岛素制剂合并使用。

用量

剂量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个体化。个体胰岛素需要量通常在每日每公斤体重0.3-1.0国际单位之间。当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时 (如处于青春期或肥胖状态) ,每日的胰岛素需要量可能会增加。而当患者体内存在残余的内源性胰岛素分泌时,每日的胰岛素需要量可能会减少。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良好的血糖水平控制,可以有效延缓糖尿病晚期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建议对血糖水平进行密切监测。

注射后30分钟内必须进食含有碳水化台物的正餐或加餐。

剂量调整

伴发其他疾病时 (特别是感染和发热) ,通常患者的胰岛素需要量会增加。

肾功能或肝功能不全时,通常患者的胰岛素需要量会减少。

当患者的体力活动量或进食量发生改变时,其所用的胰岛素的剂量要做相应的调整。

当患者从一种胰岛素制剂换用其他胰岛素制剂时,剂量可能会需要调整。

用法

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

在腹壁部做本品的皮下注射:如方便,也可在大腿、臀部或三角肌部位做皮下注射。

经腹壁皮下给药比经其他注射部位给药吸收更快。

将皮肤捏起注射可将误做肌内注射的风险降到最低。

注射后针头应在皮下停留至少6秒钟,以确保胰岛素被完全注射入体内。

为防止脂肪代谢障碍(脂肪萎缩和脂肪增生),应在注射区域内轮换注射部位。

在医生的指导下,本品也可用于肌内注射。

在医生的指导下,本品也可用于静脉注射。

只有在没有瓶装产品可用的情况下,方可使用注射笔或笔芯中的胰岛素用于静脉注射。这时应从注射笔或笔芯中将药液抽出,注入静脉注射器中,井将空气排除干净;或使用输注系统进行输注。此过程必须由医务人员进行操作。

用于静脉输注时,输注系统中本品浓度为0.05IU/ml至1.0IU/ml,输注液为0.9%氯化钠、5%葡萄糖或含40mmol/L氯化钾的10%葡萄糖。上进输注液置于聚丙烯输液袋中,在室温下24小时内是稳定的。而超过2小时后,尽管输注液仍然稳定,但袋内的部分胰岛素成份开始被输液袋的材料所吸收。在输注期间必须监测血糖值。

本品包装内附有详细的操作说明。

本品被设计为与诺和诺德胰岛素注射系统(可重复使用的耐用装置)和诺和针配合使用。使用时,请遵照注射系统随附的说明书进行操作。

使用注意事项

本品应与诺和诺德胰岛素注射系统和诺和针配合使用。

如患者同时接受本品和另一种胰岛素笔芯治疗,应分别使用两个诺和诺德公司胰岛素注射系统,每个注射系统分别用于注射不同种类的胰岛素。

本品仅供一人专用。

本品不可重新灌装使用。

使用本品前

  • 检查本品标签以确定胰岛素类型正确。

  • 使用前请检查本品,包括橡皮活塞。如果笔芯已经损坏,或者未使用过的笔芯的橡皮活塞与白色条码带分离,即两者之间出现间隙,请不要使用本品。请参见注射装置中的详细说明。

  • 每次注射时都请换用一支新的针头以防止污染。

  • 针头和本品均不得多人共用。

不能使用本品的情况

  • 胰岛素输注泵。

  • 对本胰岛素产品,间甲酚或者其他成份过敏者。请查阅本说明书中的过敏症状。

  • 低血糖反应。

  • 如果笔芯或装有笔芯的注射笔发生坠落、损坏或挤压,会存在胰岛素外漏的风险。

  • 如果本品贮藏不当或被冷冻。

  • 如果本品不呈透明和无色。

如何使用本品

本品用于皮下注射。

应在注射区域内轮换注射部位以避免形成肿块。最佳的注射部位为:腹部,臀部,大腿前部或者上臂。在腹部注射起效更快。

如何注射本品

  • 皮下注射。注射技巧请参照医护人员的建议和注射装置使用手册。

  • 注射后针头应在皮下停留至少6秒钟,以确保胰岛素被完全注射入体内。

  • 每次注射后都卸下针头,不可连接上针头存放。否则会有药液从针头漏出而导致剂量不准确。

本品不可重新灌装使用。

本品应与诺和诺德胰岛素注射系统和诺和针配合使用。

如患者同时接受本品和另一种胰岛素笔芯治疗,应分别使用两个诺和诺德公司胰岛素注射系统,每个注射系统分别用于注射不同种类的胰岛素。
不良反应:

一般来讲,与其它的胰岛素制剂一样,低血糖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当胰岛素的给药剂量远高于其需要量时会发生低血糖。而临床试验及上市使用后的观察结果表明,低血糖发生频率随着患者人群和治疗方案而变化。因此,没有低血糖发生频率的明确数据。严重的低血糖可导致意识丧失和/或惊厥和暂时性或永久性脑功能损害甚至死亡。

下列不良反应按照发生频率和系统器官类别进行分类,其中发生频率按照下述方式进行分类:十分常见(≥1/10),常见(≥1/100且<1/10),偶见(≥1/1000且<1/100),罕见(≥1/10000且<1/1000),十分罕见(<1/10000)及尚不明确(难以根据现有数据予以评价)。

神经系统异常

偶见:外周神经病变

对血糖控制的快速改善可能会引起急性神经痛,这种症状通常是可逆的。

视觉异常

偶见:屈光异常

胰岛素治疗的初始阶段,可能会出现屈光不正。这种现象通常为一过性的。

十分罕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对血糖控制的长期改善可以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展的风险。然而,施以急剧性改善血糖控制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可能会暂时恶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皮肤及皮下组织异常

偶见:脂肪代谢障碍

注射部位可能会发生脂肪代谢障碍(脂肪萎缩和脂肪增生)。这一情况通常是因为在相同部位多次注射,未在注射区域内适当轮换注射部位所致。

全身不适和注射局部异常

偶见:注射部位反应

胰岛素治疗时,可能会发生注射部位反应(如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瘙痒、疼痛和血肿)。大多数该种反应为暂时性的,在继续治疗的过程中会自行消失。

偶见:水肿

胰岛素治疗的初期有可能出现水肿现象。这种现象通常为一过性的。

免疫系统异常

偶见:风疹,皮疹

十分罕见:过敏反应

全身性过敏反应的症状包括全身性的皮疹、瘙痒、出汗、胃肠道不适、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心悸、血压下降以及昏晕或丧失知觉。全身性过敏反应有可能危及生命。
禁忌:

对本品中活性成份或其他成份过敏者。

低血糖发作时。
注意事项:

胰岛素注射剂量不足或治疗中断时,会引起高血糖(特别是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易发生)。高血糖的首发症状通常在大约数小时到数天内逐渐出现。症状包括口渴、尿频、恶心、呕吐、嗜睡、皮肤干红、口干、食欲不振和呼吸出现丙酮气味。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出现高血糖若不予以治疗,最终可导致具有潜在致命性的酮症酸中毒。

胰岛素给药量远高于其需求量时,可导致低血糖。

漏餐或进行无计划的、高强度体力活动,可导致低血糖。

血糖控制有显著改善的患者(如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其低血糖的先兆症状会有所改变,应提醒患者注意。

病程长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可能不出现一般的低血糖先兆症状。

患者换用不同类型或品牌的胰岛素制剂的过程,必须在严密的医疗监控下进行。以下方面的变化均可能导致所需胰岛素剂量改变:药物浓度、品牌(生产商)、类型(短效、双时相、中效或长效等)、来源(动物、人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和,或生产工艺(基因重组、动物源性的胰岛素)。

患者换用本品时,可在首次给药时,或者在开始治疗的几周或几个月内进行剂量调整。

与所有的胰岛素治疗相同,可能会发生注射部位反应,包括疼痛、瘙痒、皮疹、肿胀和炎症。在注射区域内持续更换注射部位可以帮助减少或预防这些反应的发生。这些反应通常会在几天到几周内消失。因为注射部位反应而停止使用本品的情况极为罕见。

少数从动物源性胰岛素转用本品且发生过低血糖的患者报告:使用人胰岛素时发生低血糖的先兆症状与使用动物胰岛素时的先兆症状不同或比较不明显。

跨时区的旅行可能会打乱患者以往进餐和用药规律,因此事先应咨询医生并获得相应的指导。

本品不能用于胰岛素输注泵。

本品中所含的间甲酚,可能会导致过敏反应。

运动员慎用。

对驾驶和机械操作能力的影响

低血糖症可能会降低患者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在这些能力异常重要的情况下(如在驾驶汽车或操作机械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风险。

应特别提醒患者注意避免在驾驶时出现低血糖,尤其是低血糖先兆症状不明显或缺乏及以往经常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在上述情况下,应首先考虑患者能否安全操作。
药物相互作用:

已知有许多药物会影响糖代谢。

可能会减少胰岛素需要量的药物

口服降糖药 (OHA),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MAOI),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水杨酸盐,合成类固醇和磺胺类药物。

可能会增加胰岛素需要量的药物

口服避孕药、噻嗪类,糖皮质激素类,甲状腺激素、拟交感神经类药物,生长激素和达那唑。

β-受体阻滞剂会掩盖低血糖症的症状和延缓其恢复的时间。

奥曲肽和兰瑞肽既可减少也能增加胰岛素的需要量。

酒精可以加剧和延长胰岛素导致的低血糖作用。

配伍禁忌

胰岛素中通常只能加入与其相容的药物。

在本品中加入其他药物可导致胰岛素的降解(如含有巯基或亚硫酸盐的药物)。
毒理研究:

临床前安全性资料

根据传统的药理安全性研究、重复剂量毒性研究、遗传毒性研究、潜在致癌性研究和生殖毒性研究,临床前研究资料表明,本品对人体没有特别的危害。

国外临床研究结果

在一项在重症监护病房中治疗高血糖 (血糖水平大于10mmol/L) 的临床试验中,共有经过了大手术的204个糖尿病患者和1344个非糖尿病患者,静脉注射本品后,血糖恢复至正常值 (血糖水平为4.4-6.1 mmol/L) 并且死亡率降低了42% (从8%降低至4.6%)。
生产企业:
丹麦诺和诺德公司
药物分类:
胰岛素制剂
相关药品:

甘精胰岛素注射液
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
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
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
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