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美脲片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格列美脲片
英文名称:Glimepiride Tablets
商品名称:力贻苹
成份:
格列美脲
适应症:
2型糖尿病。
用法用量:
遵医嘱用药。
对于糖尿病患者,格列美脲或任何其他降糖药物都无固定剂量,必须定期测量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以确定患者用药的最小有效剂量;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
通常起始剂量:
在初期治疗阶段,格列美脲的起始剂量为1~2mg(1/2片~1片)每天一次,早餐时或第一次主餐时给药。那些对降糖药敏感的患者应以1mg(1/2片)每天一次开始,且应谨慎调整剂量。格列美脲与其他口服降糖药之间不存在精确的剂量关系。格列美脲最大初始剂量不超过2mg(1片)。
违反治疗方案的患者,会突发低血糖反应。未严格控制饮食和未遵守给药方案的患者,得不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通常维持剂量:
通常维持剂量1~4mg(1/2片~2片)每天一次,推荐的最大维持量是8mg(4片)每天一次。剂量达到2mg(1片)后,剂量的增加应根据患者的血糖变化,每1~2周剂量上调不超过2mg(1片)。通过对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测定(如3~6个月一次)来监测其长期疗效。
不良反应:
据国外资料报道:
两个大范围的对照研究,研究时间为一年,结果表明低血糖的发生率在0.9~1.7%,血糖值小于60mg/dl。
为了评价格列美脲的安全性,在美国及其他国家进行了对照实验(其中在美国进行的对照试验受试者为2013名,在其他国家的受试者总数为1551名)在受试者中,有1650名以上患者接受了一年的治疗,除观察到低血糖反应外,在美国进行的以安慰剂为对照的试验中,格列美脲治疗组还有以下的不良反应,其发生率≥1%,这些不良反应有可能或很有可能与格列美脲有关。不良反应如下:

胃肠道反应:
呕吐、腹痛、腹泻均有报道,但安慰剂对照试验的发生率小于1%,有报道转氨酶升高。但很少有胆汁性黄疸发生。
皮肤反应:
过敏性皮肤反应的发生率小于1%,表现为瘙痒、红斑、荨麻疹样、麻疹样或斑丘疹样皮损等。上述皮肤反应可能仅短暂出现,即使继续使用格列美脲也可能自行消失。如果皮肤反应持续存在,应该停药。有报导使用磺酰脲类药物的患者发生迟发性的血卟啉症和光敏性反应。
血液反应:
有报导使用磺酰脲类药物会引起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各类血细胞减少症。
代谢反应:
有报导使用磺酰脲类药物的患者发生肝性卟啉症,但是还没有使用格列美脲引起这类反应的报导。有关格列美脲和所有其他磺酰脲类药物所引起的低钠血症均有报道,最常见的发生在合并使用其他药物治疗的患者,或处于引起低钠血症的状态,或抗利尿素(ADH)的释放增加的情况。
其他反应:
使用格列美脲的患者会发生视力调节变化、视力模糊,被认为与血糖变化有关,且在治疗初始较明显,这种情形也可见于未经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可通过治疗而减少。在格列美脲的安慰剂对照实验中,视力模糊发生率在安慰剂组为0.7%,格列美脲组为0.4%。
禁忌:
格列美脲在下列患者中禁用:
1、已知对格列美脲有过敏史者禁用;
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伴或不伴昏迷者禁用,这种情况应用胰岛素治疗;
3、孕妇、分娩妇女、哺乳期妇女禁用。
注意事项:
一、增加心血管事件死亡率的特别警告;
据国外文献资料报导,与单纯饮食治疗或饮食加胰岛素治疗比较,口服降糖药物的应用与心血管事件死亡率增高有关。这个警告基于UGDP (University Group Diabetes Program)的一个长期的预期临床治疗研究,这项研究是用来评价降糖药对预防和延迟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的作用。有823例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四个治疗组中一组(Diabetes,19supp2:747-830,1970)。
UGDP报导经饮食加固定剂量甲苯磺丁脲治疗(1.5g/每天)5-8年的患者,其心血管事件死亡率是单纯饮食治疗患者的约2-0.5倍,由于心血管事件死亡率的升高而中断了甲苯磺丁脲的使用,总死亡率显著升高尚未被观察到。这样就限制了研究整体死亡率增高的机会,尽管这些结果有争议,但UGDP的研究为这个警告提供了足够的依据。应该告诉患者使用格列美脲的潜在危险、益处以及治疗选择模式。
尽管这项研究只涉及一个磺酰脲类药物(甲苯磺丁脲),但考虑这类药物化学结构和作用模式十分近似,从安全方面考虑这个警告也适用于这类药物的其他口服降糖药。
二、一般的注意事项:
1、对于2型糖尿病,控制饮食和运动是初始的治疗方法。
2、控制热量、减轻体重和运动对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是必要的。适当的饮食控制和运动对控制血糖和改善高血糖症状方面是有效的。除了有规律的体力活动外,心血管危险因素一旦发现应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3、医生和患者除了考虑饮食和运动疗法外,应考虑应用格列美脲,且不应该把格列美脲视为饮食和运动疗法的替代和避免饮食控制的便利途径。此外,单纯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降低血糖是暂时的,因此要求短期服用格列美脲。
4、在维持治疗方案中,如果不能有效地降低血糖,格列美脲的单纯治疗应该中断。应根据临床和实验室指标来判断。
5、对于无症状病人采用格列美脲治疗,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对预防长期糖尿病所致心血管和神经系统并发症方面的作用尚未被确认。然而.控制糖尿病和并发症试验(DCCT)表明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的控制与胰岛素依赖型患者的视网膜病变、神经系统病变和肾病的降低有关。
6、低血糖反应:所有的磺酰脲类药物均可导致低血糖反应。选择合适的病人和剂量、正确的用药对避免低血糖反应是重要的。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对于格列美脲低血糖效应可能更敏感。推荐起始剂量1mg每天一次,以后适量调整剂量。
虚弱或营养不良的患者和有肾上腺、垂体或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对于降糖药物引起低血糖的反应尤其敏感。老年患者和那些服β-受体阻滞剂或其他交感神经拈抗剂的患者,低血糖反应难于识别。当热量摄入不足、大量或长时间剧烈运动后,当饮酒或几种降糖药物联合使用后,低血糖反应更易发生。
7、血糖的失控:当一个生活有规律的糖尿病患者处于应激状态,如发热、创伤、感染、外科手术时,可发生血糖失控。这时有必要在使用格列美脲的同时加用胰岛素,甚至单纯用胰岛素治疗。任何口服降糖药物,包括格列美脲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血糖降到要求水平后,其有效性会降低,这可能是糖尿病在进一步加重或者是对药物反应性降低。这种现象称为继发性失效,以区分初次给药的原发性失效。此时可以实施格列美脲和胰岛素的联合应用,二者的联合应用增加了低血糖发生的机会。
8、患者须知:应让患者了解格列美脲的潜在危险、益处以及治疗选择方式。也应告诉患者坚持饮食、运动疗法和按时测血糖的重要性。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低血糖的危险,它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也应解释原发性和继发性失效的可能。
9、实验室的检查:应定期监测空腹血糖以判断疗效,通常每3~6个月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来更精确地评价长期血糖控制。
10、接受其他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当患者使用的其他磺脲类药物需改为格列美脲时,无须过渡期。当从原较长半衰期的磺脲类药物(如氯磺丙脲)转为格列美脲时,因药物有潜在的交叉效应,须在1~2周内严密观察患者的低血糖现象。
FDA妊娠药物分级:
动物繁殖性研究证明该药品对胎儿有毒副作用,但尚未对孕妇进行充分严格的对照研究,并且孕妇使用该药品的治疗获益可能胜于其潜在危害;或者,该药品尚未进行动物试验,也没有对孕妇进行充分严格的对照研究。
药物相互作用:
磺脲类的低血糖反应可被某些药物触发。这些药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其他蛋白结合率很高的药物如水杨酸盐、磺脲、氯霉素、香豆素、丙磺舒、单胺氧化酶抑制剂、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当这些药物与格列美脲合用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低血糖情况,当接受格列美脲治疗的患者不用上述药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糖失控。
某些导致低血糖的药物可导致血糖失控,这些药物包括噻嗪类和其他利尿剂、皮质类固醇、酚噻嗪、甲状腺制剂、雌激素、口服避孕药、苯妥英类、烟酸、拟交感神经药和异烟肼。当这些药物与格列美脲合用时,应密切观察血糖失控的症状,当这些药物从接受格列美脲治疗的患者撤退时,应密切观察低血糖情况。
阿司匹林(1g一天三次)和格列美脲联合应用可导致格列美脲平均AUC降低34%。因此,平均CL/f升高34%,平均Cmax降低4%。血糖和血清C肽水平不受影响,也未见低血糖症状出现。临床试验的综合资料没有证据显示当阿司匹林和其他水杨酸盐联合使用时,会产生临床上有害的相互作用。
单剂量口服4mg格列美脲无论和西米替丁(800mg一天一次)还是和雷尼替丁(150mg一天二次)联用,对格列美脲的吸收和代谢都无显著影响,其低血糖症状无差异。临床试验的综合资料没有证据显示和H2受体拮抗剂联合使用会产生临床上有害的相互作用。
心得安(40mg一天三次)和格列美脲的联合作用,会显著提高格列美脲的Cmax、AUC和T1/2,分别达到23%、22%和15%,降低CL/f达18%,然而,尿中M1和M2回收率无变化。在健康人接受心得安和安慰剂,对于格列美脲的药效学反应几乎一样。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试验综合资料没有证据显示和β-受体阻滞剂联合使用会产生临床上的有害相互作用。
然而,如果应用β-受体阻滞剂时应告诫患者有发生低血糖的可能。
格列美脲(4mg一天一次)和单剂量(25mg)消旋华法林联合使用,对于健康人不改变右旋和左旋华法林清物体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据观察华法林的血清蛋白结合率没有变化。格列美脲的治疗会产生轻微的但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的华法林药效学反应降低。凝血酶原时间(PT)曲线下平均面积和最大凝血酶原时间(PT)值降低在格列美脲治疗中非常小(分别为3.3%和9.9%)无临床意义。
正常人服用2mg格列美脲对于血糖、胰岛素、C肽和血浆高血糖素的反应在联合用雷米普利(一种ACE抑制剂)5mg一天一次时不受影响,未见低血糖症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试验综合资料未有证据显示与ACEI的联合应用会产生临床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
口服咪康唑和口服降糖药之间可导致严重低血糖。通过静脉注射,局部、阴道给药的咪康唑是否也会发生此现象仍不清楚。由细胞色素P450IIC9代谢的药物包括苯妥英、双氯灭酸、布洛芬、萘普生、甲灭酸等其他药物和格列美脲有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尽管未进行特殊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临床试验综合资料无证据显示与钙通道阻滞剂、雌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磺酰脲类和甲状腺素联合使用会产生临床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
生产企业:
重庆康刻尔制药有限公司
药物分类:
抗糖尿病药物
相关药品:

格列吡嗪控释片
那格列奈片
沙格列汀片
磷酸西格列汀片
阿卡波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