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每日2次,每日用量取决于年龄及体重。
单药治疗
常规剂量如下:
成人:
一般从600mg/日起步,每隔3天可增加200mg,直至症状得到控制。通常剂量范围为每天服1000mg至2000mg:即20-30mg/kg。若症状仍未得到控制,剂量可以增加至2500mg/日。
体重超过20kg的儿童:
一般从400mg/日起步(与体重无关).间隔加药直到症状得到控制;一般剂量范围为每日20-30mg/kg。若症状未得到控制,剂量可以增加至35mg/kg/日。
体重20kg以下的儿童:
一般为每日20mg/kg.严重病例可加量,但仅限于那些可以监测丙戊酸血药浓度的患者。剂量若高于每日40mg/kg.就必须监测临床生化指标及血液学指标。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可能需要降低剂量。因血浆浓度监测可能起误导作用,剂量应根据临床监测进行调整。
肝功能损伤的患者:
由于水杨酸类与丙戊酸具有相同的代谢途径,因此二者不可同时被服用。(见【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
肝功能损伤,包括肝衰竭导致的死亡,曾发生在使用丙戊酸治疗的病人中。(见【禁忌】和【注意事项】)。
水杨酸类不可用于16岁以下儿童(见阿司匹林,水杨酸治疗Reye综合征的产品介绍)。此外与丙戊酸钠联合使用,对于3岁以下的儿童会增加肝毒性的危险(见【注意事项】)。
联合治疗
若开始使用丙戊酸钠时患者已经使用其它抗癫痫药物,后者需缓慢撤药。同时丙戊酸钠的剂量增加也应逐渐进行,一般在2周后加至目标剂量。若与诱导肝酶活性的抗癫痫药物(如苯妥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合用,那么丙戊酸钠的加药速度应为5-10mg/kg/日。一旦撤除了肝酶诱导剂,丙戊酸钠的剂量也可能要减少。若同时合用巴比妥类药物,特别是出现了镇静作用(尤其是在儿童).巴比妥类应减量。
注意:如果儿童服用剂量超过40mg/kg/日,应注意监测临床生化指标及血液学指标。适宜剂量的确定主要取决于疾病的控制情况,毋须常规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但如果控制不佳或怀疑出现副作用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可能会有所帮助。先天性与家族性/遗传性异常。(见妊娠和哺乳)
肝胆系统异常:罕有肝功能不全。(见注意事项)
胃肠系统异常(恶心、胃痛和腹泻)一些病人常常发生于治疗开始阶段。这些异常通常在缝续服药几天后消失。
罕见有胰腺炎、有时为致死性的报道。(见注意事项)
代谢异常:罕有低血钠
神经系统异常
意识模糊:报道丙戊酸钠治疗中有些病人出现木僵或嗜睡,有时导致一过性昏迷(脑病)。上述症状孤立或与治疗中惊厥发生率增加有关。终止治疗或降低剂量后会减轻。当联合治疗(特别是与苯巴比妥合用)或加药过快时,上述症状的报道较多。还有极罕见的病例报告出现可逆性痴呆,其与可逆性大脑萎缩有关。报告出现孤立的可逆性帕金森氏症。偶有共济失调报道。经常有一过性和,或与剂量相关的体位性震颤和梦幻的报道。常常出现孤立的中高血氨症而不伴有肝功能检测结果变化,此情况无需终止治疗。高氨血症伴发神经症状也曾见报道。对这些病例应考虑进一步检查。(见注意事项)
血液和淋巴系统异常:
血小板减少症发生较多,罕有贫血、白细胞减少症、全血细胞减少的报道。
偶有纤维蛋白原减少或出血时间延长的病例报道,通常没有相关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尤其在使用高剂量(丙戊酸对血小板聚集的第二个阶段具有抑制作用)的患者中。(见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皮肤和皮下组织异常:
皮肤反应如皮疹则较少见。极少数报道称一些病人可能会出现中毒性表皮坏死溶离.Stevens-Johnson综合征及多种红斑。常有一过性和(或)剂量相关的脱发报道。
生殖系统异常:有停经和月经周期不规则的病例报道.
血管异常:有血管炎的报道。
耳异常:罕有可逆性或不可逆性听力丧失的报道:然而尚没确立因果关系。
肾脏和泌尿系统异常:
个别报道有与接受丙戊酸治疗有关的可逆性Fanconi综合征,但目前尚不清楚其作用机制。极罕见遗尿症报道。
免疫系统异常:有过敏反应的报道。
一般异常和给药处的变化:
罕有非严重性外周水肿的报道。
也会出现体重增加。体重增加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应小心监测。(见注意事项)
静脉内给予德巴金,注射几分钟后会出现恶心和晕眩,此反应几分钟后会自然消失。
急性肝炎
慢性肝炎
有严重肝炎的病史或家族史,特别是与用药相关的
对丙戊酸钠过敏
肝卟啉
特殊警告
肝功能不全:
发生的条件:
非常罕见严重肝功能损伤包括致死性的病例报道。癫痫治疗的经验表明:风险最大的患者是儿童,特别是在使用多种抗惊厥药物联合治疗时。3岁以下及那些有严重发作的儿童,尤其是患有器质性脑病,精神发育迟缓和,或先天性代谢性疾病或变性疾病的儿童。
3岁以后以上情况发生明显减少,并随年龄逐渐降低。
这种肝脏损伤主要发生在治疗的前6个月,风险最大的阶段是第2-12周,常见于多种抗癫痫药物联合治疗时。这组患者推荐单药给药。
提示症状:
临床症状比实验室检查对早期诊断更加至关重要。尤其在下列有风险的患者中出现黄疸的情况时应考虑:
非特异性症状:无力、厌食、虚弱、水肿、嗜睡、呕吐、腹痛黄疸。
患者癫痫症状复发。上述症状是立即停药的指症。应告知患者(或孩子的家人).一旦出现以上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应马上进行临床体检和肝功能的生物学测定。
检验:
应在治疗前测定肝脏功能.并在开始治疗的前6个月内定期监测。在常规检查中,反映蛋白合成、特别是凝血酶原时间的检验关系最密切。
如果确定存在异常低下的凝血酶原时间、特别是合并有其它生物学异常(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水平显著降低;胆红素浓度增加及转氨酶升高)时,需要停止德巴金治疗。
作为预防,如果合并使用水杨酸,由于本品与后者具有相同的代谢途径,也应停止本品治疗。
胰腺炎:曾报道过有极少数的病人出现严重的、甚至致命的胰腺炎。这种致命的危险在儿童中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危险有所下降。严重的癫痫发作,神经损害或抗癫痫治疗可能是导致重症胰腺炎的危险因素。胰腺炎伴发的肝功能衰竭则增加了致死危险。
警告
就如大多数抗癫痫药物,应注意肝脏酶水平的轻微升高,尤其在治疗开始阶段,但通常是一过性和独立性的,无临床征兆。
推荐在这些患者中进行更深入的生物学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适当时可考虑调整剂量,并重复以上检测。
3岁以下的孩子使用德巴金时推荐单药治疗,但在这种患者开始治疗前应权衡德巴金的可能益处与其肝脏损害或胰腺炎的风险。由于存在肝脏毒性作用。3岁以下儿童应避免合用乙酰水杨酸。
在治疗前、手术前或者发生自发性淤伤或出血时,应做血液化验检查(如血细胞计数、出血时间及凝集试验)。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需要减少剂量;由于血浆浓度监测可能会导致误导,剂量应根据临床监测进行调整。
尽管在用药过程中极少观察到免疫学异常,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人应权衡可能的益处和风险。
曾报道过有极少数的病人出现胰腺炎。对急性腹痛的患者应给予快速的医疗检查。若胰腺炎诊断成立,丙戊酸应立即停用。
若怀疑患者有尿素循环酶缺陷,在治疗前应作代谢方面的检查,因为丙戊酸有致高氨血症的危险。
所有病人在接受丙戊酸钠治疗前都应了解存在体重增加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它的发生。
育龄妇女:由于本品对孕妇有风险,可能怀孕的癫痫妇女应接受足够的咨询。
对驾驶及操作机器能力的影响
应警告病人可能出现嗜睡的风险,尤其在抗癫痫药联合治疗或合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时(见药物相互作用)。丙戊酸对其它药物的作用:
神经阻滞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抗抑郁药及苯二氮卓类药丙戊酸可以增强其它精神药物的药效,如神经阻滞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抗抑郁药及苯二氮卓类药:因而建议作临床监控并适当调整剂量。
苯巴比妥
丙戊酸可提高苯巴比妥的血药浓度(抑制肝脏合成代谢所致),并且会出现镇静作用,特别是儿童。因而建议在联合用药的最初15天内进行临床监控,一旦出现了镇静现象,就应立即降低苯巴比妥剂量,并适时监测苯巴比妥的血药浓度。
扑米酮
丙戊酸会提高扑米酮的血药浓度,同时也加重它的不良反应(如镇静):长期服用此种现象会消失。因而建议进行临床监控,适时调整剂量,特别是在联合治疗的初期。
苯妥因
丙戊酸会降低苯妥因的总血浆浓度。另外丙戊酸可提高游离型苯妥因的血浆浓度,并可能出现药物过量的症状(丙戊酸从血浆蛋白结合位点上把苯妥因置换下来并降低它的肝脏代谢过程)。因而建议进行临床监控:测定苯妥因的血浆浓度时,游离型苯妥因应得到检测。
卡马西平
曾有过丙戊酸与卡马西平联用时出现药物中毒的报道,因为丙戊酸可以加强卡马西平的毒性作用。因而建议进行临床监控,适时调整剂量,特别是在联合治疗的初期。
拉莫三嗪
丙戊酸可抑制拉莫三嗪的代谢.延长其半衰期,因而要适时调整药物剂量(降低拉莫三嗪的剂量)。建议但还需证实:联用丙戊酸钠和拉莫三嗪可能增加皮疹的风险。
齐多夫定
丙戊酸可提高齐多夫定的血浆浓度,加强齐多夫定的毒性作用。
其它药物对丙戊酸的影响:有肝酶诱导作用的抗癫痫药物(如苯妥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会降低丙戊酸的血浆浓度。联合治疗时应根据血药浓度来调整药物剂量。另一方面,苯丙氨酯与丙戊酸盐联用可以提高丙戊酸盐的血浆浓度。丙戊酸盐的剂量应进行监控。
甲氟奎会增加丙戊酸代谢和产生惊厥效应:因此癫痫发作可发生于联合治疗的患者。
丙戊酸与血浆蛋白结合力高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合用时,游离形态的丙戊酸的血浆浓度会上升。
与依赖维生素K的抗凝药合用时,要密切监测凝血率。
与西米替丁或红霉素合用时,丙戊酸的血浆浓度会上升(抑制肝脏代谢的结果)。
卡巴青霉烯类(帕尼培南、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可观察到丙戊酸血浆浓度降低,后者有时与惊厥有关。若要使用这些抗生素,建议密切观察丙戊酸盐的血液中浓度。
其它形式的相互作用:
丙戊酸钠通常没有肝酶诱导作用:因此.对采用激素避孕的妇女中,本品不会降低激素类避孕药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