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性过敏性鼻炎
适用于缓解成人和6岁及6岁以上的儿童的季节过敏性鼻炎相关的症状。如打喷嚏,流鼻涕,鼻、上腭、喉咙发痒,眼睛发痒、潮湿、发红。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适用于治疗成人和6岁及6岁以上年龄儿童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皮肤症状,能够减轻瘙痒和风团的数量。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
成人、12岁及12岁以上儿童,盐酸非索非那定的推荐剂量为60mg,一日两次,或180mg一日一次。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推荐起始剂量为60mg,一日一次。
6至11岁儿童,盐酸非索非那定的推荐剂量为30mg,一日两次,肾功能不全的儿童患者推荐起始剂量为30mg,一日一次。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成人、12岁及12岁以上儿童,盐酸非索非那定的推荐剂量为60mg,一日两次。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推荐起始剂量为60mg,一日一次。
6至11岁儿童,盐酸非索非那定的推荐剂量为30mg,一日两次。肾功能不全的儿童患者推荐起始剂量为30mg一日一次。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
安慰剂对照的季节性过敏性鼻炎临床试验中,2461名12岁及12岁以上患者接受了盐酸非索非那定20mg至240mg一日2次的治疗,盐酸非索非那定与安慰剂不良反应相似。
安慰剂对照的季节性过敏性鼻炎临床试验中,570名12岁及12岁以上患者接受了盐酸非索非那定120mg或180mg一日一次治疗,盐酸非索非那定与安慰剂不良反应相似。
以上研究表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包括思睡,都不是剂量相关性的,并且在各种年龄、性别和种族组之间是相似的。
每次60mg,每日两次口服盐酸非索非那定发生率大于1%且较安慰剂高的不良反应
每日一次口服盐酸非索非那定180mg发生率大于2%的不良反应
在美国和加拿大进行的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安慰剂对照试验中,6~11岁儿童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如下: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12岁及12岁以上患者在安慰剂对照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研究报告的副作用发生率与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研究报告的副作用发生率相似。
安慰剂对照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验证,包括726名12岁及12岁以上患者接受盐酸非索非那定剂量为20mg至240mg每日两次治疗,盐酸非索非那定副作用与安慰剂相似。下表列出了在美国、加拿 大盐酸非索非那定60mg每日两次与安慰剂对照,临床验证普遍比安慰剂高的、发生率大于2%的不良反应如下:
与红霉素和酮康唑的药物间相互作用
盐酸非索非那定虽然表现出较小的肝脏代谢率(约5%),但当与红霉素、酮康唑伍用时会导致盐酸非索非那定的血药浓度升高。盐酸非索非那定对红霉素和酮康唑的药代动力学没有影响。
在分别研究盐酸非索非那定与红霉素或酮康唑配伍用的试验中,健康志愿者(每个研究实验中n=24)服用盐酸非索非那定120mg一日两次(是一日两次推荐剂量的两倍)与红霉素500mg每8小时一次 或酮康唑400mg每日一次,结果表明患者单独服用盐酸非索非那定或与红霉素、酮康唑伍用的副作用或QTc间隔无差异。这些研究的结果总结如下表:
健康志愿者每12小时120mg盐酸非索非那定(推荐日剂量的2倍)和
下列药物同时给药7天后对稳态盐酸非索非那定药代动力学的影响(n=24)
血药浓度水平改变是在足够和良好控制的临床验证所得血药浓度的范围内。
这些相互作用的机制是经充分的原位和体内、体外动物模型验证过的。研究表明酮康唑或红霉素与盐酸非索非那定共同用药,可促进盐酸非索那定的胃肠道吸收。体内动物研究也表明其不仅能促进吸收,酮康唑同时能减少盐酸非索非那定的胃肠道分泌,而红霉素尚可能降低其胆道分泌。
与抗酸剂间的药物相互作用
15分钟内与铝、镁抗酸剂一起服用120mg盐酸非索非那定(2×60mg)会使盐酸非索非那定AUC降低41%、Cmax降低43%。因此不应将盐酸非索非那定与铝、镁抗酸剂在相差不多的时间内同时服用。
对QTc的影响:
狗口服盐酸非索非那定一天两次,剂量30mg/kg(血浆中原药浓度相当于推荐成人最大口服剂量下的9倍),家兔静脉注射10mg/kg(血浆中的浓度相当于推荐成人最大口服剂量下的20倍),给药1小时,没有出现QTc延长。对钙通道流、延迟性钾通道流,豚鼠肌细胞动作电位周期、新生大鼠肌细胞钠通道流、人体心脏克隆的多个延迟整流钾通道(盐酸非索非那定的浓度达到1×10-5M)均未见明显影响。
遗传毒性:
盐酸非索非那定体外细菌回复突变试验、CHO/HGPRT正向突变试验、大鼠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小鼠体内微核试验结果阴性。
生殖毒性:
大鼠口服盐酸非索非那定150mg/kg(相当于推荐临床最大口服剂量下暴露的3倍),观察到剂量依赖性的胚胎植入数量减少和植入后丢失增加,幼仔体重增长和存活率呈剂量相关性的下降。大鼠或家兔口服盐酸非索非那定300mg/kg(相当于推荐临床最大剂量下暴露量的4倍或31倍)未见致畸作用。
致癌性:
小鼠18个月和大鼠24个月的研究中,口服盐酸非索非那定的剂量为150mg/kg(分别为推荐成人和儿童最大口服剂量下暴露量的3倍或5倍),未观察到致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