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公立医院 三级甲等 肿瘤医院

电话020-87343088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东风东路651号
乘车路线1.从广州火车站总站坐33路公共汽车,在先烈南路站下,走约150米到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到广州火车东站总站坐209路公共汽车,在先烈南路站2下,走约100米到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3.到天河客运站总站坐236路、65路公共汽车,到先烈南路站1下。
医院简介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是国内规模最大、学术力量最雄厚的肿瘤学医教研基地之一。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及肿瘤研究所均创建于1964年,原名华南肿瘤医院、中山医学院肿瘤研究所,首任院长谢志光教授系我国临床放射学的奠基人,首任所长系我国病理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梁伯强教授。        中心是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合作中心,广东省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内首家“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中心肿瘤学是广东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2003年与世界上一流的美国M.D.Anderson癌症中心结为姐妹医院。         中心现有职工15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23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其中兼职1名),博士生导师48人,硕士生导师97人,在读研究生350余人。肿瘤专科医师和培训医师共70人,一年制肿瘤专科进修生90余人,硕士学位招生专业:肿瘤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麻醉学、分子医学;博士学位招生专业:肿瘤学、分子医学。

    中心有病床1072张,收治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年门诊量达37万人次,出院3.4万余人次,数量逐年稳步上升。设有内科、放疗科、鼻咽科、头颈科、胸科、乳腺科、结直肠科、胃胰科、肝胆科、泌尿肿瘤外科、神经肿瘤外科、妇科、影像与微创介入中心、中医科、血液肿瘤科、内镜激光科与生物治疗科等专科,另设有病理科、检验科(含血库)、超声心电科、核医学科、药剂科等医技科室。主要医疗设备包括PET/CT、64层螺旋CT机、MR、DSA、全数字化乳腺机、三维彩超、SPECT/CT、病理图像自动分析系统、直线加速器、CT模拟定位机、三维适型放疗计划系统、适形调强放疗系统、三维适型放疗系统、放射治疗验证系统、超声聚焦刀、射频、微波消融仪、层流无菌骨髓移植病房等;主要科研设备有全自动基因测序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酶标仪、激光显微切割仪。流式细胞仪,共聚焦显微镜、超速离心机、γ照射仪、基因芯片点片系统、液相色谱分析系统等。

    中心为患者施行肿瘤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介入、微创、生物及中医中药等治疗措施。1998年中心在国内同行率先推出肿瘤单病种首席专家负责制,制定与实施单病种综合治疗规范,为每一位患者打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为肿瘤专科医院发挥自己的特色开辟了一个方向,也吸引了很多国内同行前来交流学习。近年来,中心对各肿瘤单病种的诊疗规范进行了不断的修订与完善,并制定了各大病种的诊治临床路径。2008年8月中心推出八大常见肿瘤多学科联合门诊,方便了患者就医,尤其是疑难患者的诊治,为患者带去福音,受到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社会的好评。

    中心的特色医疗项目包括:防癌体检、单病种多学科联合门诊、肿瘤靶向个体化治疗、适型调强放疗、呼吸门控的PET-CT检查、肿瘤微创治疗(腔镜、射频消融)、生物治疗等。中心设有VIP门诊和病区,安排各科著名的专家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诊治,良好的环境、先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及中央、广东省保健办的肯定和称赞。我们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门诊一站式服务温馨便捷,率先在全国同类医院实行电脑联网管理,推行无纸处方,推出电话预约挂号、磁卡挂号,实行远程会诊等服务新举措,使候诊时间大大缩短,方便了病人。

    中心利用广东地域疾病资源,充分发挥临床与基础密切结合的特色,以华南地区特色或高发肿瘤的发病机理和防治作为主要研究目标,在鼻咽癌研究领域取得了原创性的标志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定位了鼻咽癌易感基因区;建立了国内外广泛采用的鼻咽癌92分期标准,继而从分期、诊断、放疗技术和综合治疗多方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使鼻咽癌生存率得以大幅度提高。系列研究先后获得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结合本学科研究优势和特色,建立了一个华南地区最大的、集系统性、完整性、连续性、可靠性为一体的肿瘤资源和信息平台,为可持续发展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提供重要的条件保证。

    中心对外交流积极活跃,多年来通过多种形式与国外一流大学或医疗研究机构(M.D.Anderson癌症中心、瑞典Karolinska医学院)建立长期学术交流和合作伙伴关系,注重优化科研环境及创新机制。高频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学科在本领域的知名度,使我中心跻身为我国肿瘤发病机制与靶向药物治疗研究领域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和窗口之一。

    中心自成立以来,为华南乃至全国培养了一批批肿瘤防治专业人才,在教材建设方面亦作出了贡献:中心万德森教授主编的《临床肿瘤学》被列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曾益新教授主编的研究生教材《肿瘤学》获批卫生部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黄文林教授主编了全国研究生规划教材《分子病毒学》;姜文奇、张晓实教授等主编了国内第一部《肿瘤生物治疗学》。2004年中心举办全国首届肿瘤学研究生精品课程;2005年中心在国内率先探索开展肿瘤专科医师培训,积极进行在高校附属医院中把专科医师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工作并轨的探索。

    目前,建筑面积近9000平方米的地下放疗中心落成并投入使用,放疗中心配备有国内最为先进、具备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和影像引导放射治疗系统(IGRT)的直线加速器,是广东第一家拥有容积旋转调强系统的放疗机构。

    中心正积极筹建西大楼,以便为海内外的肿瘤患者提供更完善、更优质的服务。

    中心确立了建设成为“国内综合实力最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肿瘤学医教研基地”的壮美蓝图,并紧锣密鼓地开展了相应的管理、信息、基建“三大工程”建设。

    “诚实、友爱、敬业、创新”,今天的肿瘤防治中心将继续秉承这一精神,求索于人类征服癌症的梦想征程!

医生列表
科室 医生
肿瘤科 罗汉钰徐菲彭瑞清苏义顺李永强耿其荣夏奕张星曹烨王风华刘俊玲黄河周中梅梁颖陈晓勤赵洪云王志强夏良平甄子俊张东生孙晓非夏忠军吕跃韩宏裕叶文锋田维华彭柔君黄岩李疆张晓实夏建川郑利民刘立志张力吴海鹰丁娅徐光川何友兼管忠震徐瑞华姜文奇黄慧强林桐榆滕小玉李宇红刘冬耕史艳侠陈丽昆李志铭王树森袁中玉林旭滨蔡清清周宁宁
肿瘤外科 林俊忠王剑李茵朱孝峰汪丽川冼励坚孙振权周晖南李新平徐力吴雪强黄文林仝明马锦刘强张蓉曾益新赵擎宇徐大志孙晓卫陈映波李威周志伟詹友庆李力人黎建军罗国仪徐国良罗广裕单宏波关远祥李元方
重症医学科 娄宁马刚
儿童肿瘤科
血液肿瘤科
鼻咽科 闵华庆张爱兰范顺发黄腾波马益如谢国丰张锋钱朝南陈明远洪明晃郭翔邓满泉麦海强郭灵曹卡加莫浩元黄培钰孙蕊邱枋李宁炜陈秋燕向燕群华贻军
手术室 肖丽颜王耀兰
检验科 戴淑琴谭肖鹂陈巧伦刘万里
药剂科 刘韬
核医学科 梁培炎樊卫
综合科
生物治疗中心
超声心电科 王悦曾辉李安华陈孝岳
麻醉科 何伟雄林文前王旭东李伟曾维安许梅曦蒋艳波
激光内镜科
病理科 饶慧兰吴秋良梁小曼云径平张惠忠林素暇何洁华李锦添赵美卿邵建永严瑞琪
肝胆科 劳向明徐立郭荣平元云飞陈敏山李国辉李锦清林小军李升平石明郑云张亚奇崔伯康
影像与微创介入科 张嵘黄子林赵明李立黄金华吴沛宏张福君伍尧泮谢传淼张伟章范卫君李传行顾仰葵郑庆生林浩皋
头颈科 郭桂芳柯超欧阳电陈伟超许光普陈直华宋明伍国号郭朱明曾宗渊陈福进刘巍巍魏茂文杨安奎陈文宽张诠李浩刘学奎李秋梨陈艳峰
内科
放疗科 刘慧(大)张锦明曾祥发习勉张春光林承光卢杰黄晓延周兰荪涂明耻毛志达李凤岩黄晓波汪惠云高剑铭何振宇包勇叶伟军邓小武王国慧陈昆田张万团冼超贵刘秀芳韩非崔念基李巧巧林焕新伍建华邓美玲王汉渝刘慧卢丽霞李群陈勇刘国贞张玉晶陈媛媛孙颖马骏朱兰才曾智帆黄莹谢方云古模发曹新平管迅行高远红胡永红苏勇赵充罗伟刘孟忠陈明吴少雄陈凯夏云飞胡伟汉卢泰祥
中医科 张蓓徐伯平胡丕丽陈徐贤黄国贤
妇科 黄永文罗美珍谭道彩冯艳玲李孟达彭小萍万挺蓝春燕黄鹤李玉洁郑敏黄欣李艳芳李俊东刘继红梁立治刘富元张彦娜熊樱
乳腺科 韦尉东王曦谢小明
结直肠科 丁培荣孔令亨袁秀红郑美春朱亚萍卢震海陈功伍小军潘志忠万德森
胸科 朱志华余辉周晖楠张旭苏晓东马国伟王军业林鹏王欣曾灿光戎铁华黄植蕃傅剑华杨名添张兰军龙浩王思愚温浙盛李小东
泌尿科 李永红周芳坚秦自科韩辉刘卓炜
神经外科 杨群英陈忠平牟永告张湘衡赛克
胃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