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丸是传统的家庭常备良药之一,沿用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由于其具有易用、高效、速效等特点,深受人们青睐。六神丸是由牛黄、珍珠粉、麝香、雄黄、冰片、蟾酥等药制成的小米粒大小的丸剂,每支30粒,具有清热解毒,消...
1.小而深的伤口不能用创可贴:有些伤口看起来比较小但是很深,这时不能使用创可贴。由于创可贴的吸水性和透气性都比较差,不利于伤口内的分泌物和脓液排出,因此容易使细菌生长繁殖,从而可以引发或加重感染。此外,小而深的...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不同气候区域的人生活习惯不一样,对同一种气象条件的适应能力也不太一样。所以中医强调,人体病症,无论内伤、外感,皆应考虑地区的气候差异,以及体质的阴阳盛衰,杂合而治。对于此种理论,药店...
生活中有的人喝奶时顺便用牛奶送服药物,或将药物粉末混入牛奶中给小孩饮用,或喝完牛奶立即服药,这种方法好不好?不好。下面列举部分药物加以具体说明,以便病人改变不良用药习惯,避免用牛奶送服药物。
① 四环素...
《杨乃武与小白菜》为清末著名的四大冤案之一。据《杨乃武案的本来面目》一书介绍,小白菜丈夫之死,既不是被人毒害,也与杨乃武无关,而是患病吃药不当所致。
原来,小白菜的丈夫葛品连患丹毒,由于家贫难以求医,病情...
一张干红葡萄酒加洋葱的家庭保健配方在上海悄悄流传,市场上甚至出现了批量生产的洋葱干红葡萄酒。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匡调元为此提醒市民,各人的体质属性不同,食补应因人而异。
洋葱又名葱头、胡葱、玉葱,《本...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论》书中所载方剂剂量的讨论,主要围绕张仲景时代的一两到底相当几克的核心问题,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临床疗效。
经方剂量一两折算,有的依据临床用药经验和一般用药剂量,但经不起出土实物...
老百姓信不信中医,主要看疗效。疗效已经成为中医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而制约疗效的恰恰是中医不传之秘——药量。在日前召开的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 开郁清热法在Ⅱ型糖尿病中的应用荣获二等奖,其关键在于...
高血压、糖尿病、肝炎、慢性支气管炎等,都是常见的慢性病。由于这些慢性病的治疗需要长期甚至是终生服药,不少人认为“久病成良医”,常凭经验用药。而这样做往往会铸成大错,因此,有关专家指出,慢性病防治中需要注意以下...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很多男士似乎不太喜欢吃水果。对他们而言,甜甜的水果似乎有违男性的本体特征,不够硬汉刚毅。换句话说,男人都会“死扛”——宁可进补维生素片,也不会正儿八经地享受水果。
不过,英国圣安德鲁斯大...
花是美好的象征,不仅能供人观赏,美化生活,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百花治百病,花既可单味入药,如迎春花能解毒消肿,金钱花治结石症,玫瑰花可养颜消斑,还能与其他花药配伍,如杜鹃花与茉莉花结合泡茶可醒神利咽,七叶...
胃舒平是含有氢氧化铝的复合制剂,具有解痉止痛和抗酸作用,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使用广泛并受到患者认可。但要提醒患者注意,服用胃舒平过程中莫步入以下误区。
误区一:吞服
胃舒平不能像别的片剂那...
1.桂枝20克,川椒、红花、艾叶各10克。放入药罐中,加水800~1000毫升,煎取400~600毫升,去渣取汁备用。每晚临睡前置温水适量,兑入药汁约100~200毫升,将双足浸入水中。每晚1次,连续使用1~2个月。
2.桂枝20克,麻黄、羌活、独...
据《现代保健报》报道,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过敏药物主要分为抗组胺类、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类和激素类。
激素类抗过敏药物是强效抗过敏反应药物,由于其不良反应较重,属于处方药,因此,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新年开始,上海市卫生局发布提醒,1-2月是流感的高发期,重点人群感染甲型H1N1流感风险也将随之增大。记者获悉,目前医院门急诊中感冒患儿增多,许多孩子反复发热、伴有腹泻等。为此,由本报与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健康教育...
冬天是各种皮肤病的高发季节,再加上有些人习惯用碱性较大的洗涤用品,会破坏皮肤表面的油性保护膜,使得很多人深受皮肤干裂、瘙痒的困扰。一些外用药有助于皮肤保持水分,但使用时要注意一些细节。
首先,涂药不能...
现在也有不少家庭自备安宫牛黄丸作为急救药,尤其是中风后,不问症状、不经医生指导,就自行服用,觉得它能起死回生。然而,专家强调,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说起急救,很少有人会想到中药。其实,中药也有急救三宝,即安宫...
口角炎是指上下唇联合处发生的炎症,有糜烂、皲裂等症状,又称口角糜烂。因病因不同而分为营养不良性口角炎、球菌性口角炎、真菌性口角炎。
营养不良性口角炎在营养缺乏和维生素B族缺乏者中常有发生,以维生素B族...
得什么病,吃什么药。可为什么有时吃药不起作用,反而越吃越厉害呢?美国《预防》杂志近日刊载的一篇文章称,这是服药的“反弹效应”。剂量过大、对自身症状估计不当都会使病情“反弹”。此时,为了减轻症状,病人很容易再...
挥发药盖着盖儿煮
熬药时要不要盖上盖子,可不是生活习惯的问题,不同的药物,敞开盖和盖上盖效果确实有差别。一些挥发性药材,如果敞开熬,有效成分会随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药效将大打折扣。这类挥发性药材很容易辨认...